当前位置:首页 >

兵团文艺作品持续“破圈”:盘点那些频频“出圈”的文艺精品

来源:兵团日报时间:2023-11-16 20:29:07 作者: 编辑:郭辰雨 责任编辑:杨波

兵团文艺作品持续“破圈”——

盘点那些频频“出圈”的文艺精品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翟薇

《西域汉关》剧照(资料图片)。兵团猛进秦剧团提供

《戈壁母亲》剧照(资料图片)。黄建辉 摄

《老兵故事》剧照(资料图片)。兵团歌舞剧团提供

《孟母三迁》剧照(资料图片)。兵团杂技团提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

近年来,兵团各直属文艺院团积极承担唱响主旋律、弘扬兵团精神、传播先进文化的使命,创作推出了一批彰显兵团文化特色、体现兵团精神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本期,记者为您推荐4部兵团优秀文艺作品,一起感受这些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以及绚丽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

鲜活感人的真实故事——

舞蹈诗剧《老兵故事》

演出单位:兵团歌舞剧团

内容简介:舞蹈诗剧《老兵故事》共分“军旗的红”“热血的红”“青春的红”“羞涩的红”“生命的红”“火热的红”“五星的红”“永恒的红”“忠诚的红”等篇章,以舞者和老兵在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触景生情的对话方式,用舞蹈艺术表现形式回顾和再现老兵们挺进新疆、屯垦戍边的感人故事。

创作思路:兵团有许多令人热血沸腾的红色故事,红色也是兵团最生动、最富有内涵的底色。该剧主创人员前往八师石河子市、九师白杨市、十四师昆玉市等地采风,到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兵团史志馆进行深入调研,与十四师昆玉市干部群众面对面交流,发掘最动人的真实故事,随后将这些故事进行打磨和艺术创作,以诗意的语言、诗性的舞蹈和浪漫情节勾勒出这些故事,生动展现了兵团老兵的真实情感和崇高精神。

情感表达:舞蹈诗剧《老兵故事》用一个个鲜活而感人的故事,舞动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抒写了“扎根新疆、热爱新疆、屯垦戍边”的老兵精神,歌颂和弘扬兵团军垦一代人生的崇高美、人生的悲壮美和不忘初心的坚守美,勾勒出兵团文化特有的审美取向和精神内涵。

推介理由:舞蹈诗剧《老兵故事》以人性为视角,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该剧舞动出兵团人的苦与乐,生动展现了兵团老兵的真实情感,表现了兵团人坚韧炙热的家国情怀,体现出兵团人特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华经典故事里的谆谆教诲——

杂技剧《孟母三迁》

演出单位:兵团杂技团

内容简介:大型杂技剧《孟母三迁》从三个性格迥异的现代学生视角切入,穿越到孟子的少年时代。孟母因丈夫孟激出外游学求仕,几年来音讯全无,家中突遇变化,生活拮据,于是她带着孟轲在古邹城祭月广场旁茅草屋里暂住,靠着浣纱织绸维持生活,同时带着儿子孟轲求学,辗转迁居至集市边、学堂旁。三个现代学生见证了孟轲在不同环境里展现出来的孩童原始性格,以及孟母谆谆教导的良苦用心,而孟轲也最终在母亲的教育下幡然醒悟,领会到父亲为国为民的深切期望,感受到母亲经历挫折,依然诚实守信、勤劳持家、迁宅之贤的优良品德和聪慧,最终立志成为教育家、思想家而功成名就。

创作思路:儿童剧既要符合儿童的心理和情感需求,又要满足寓教于乐的诉求,让孩子在接受艺术陶冶之时,培养健全的人格。杂技剧《孟母三迁》将高难度杂技技巧动作与跌宕起伏的故事剧情巧妙融合,展现了母亲如何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过程;运用杂技形式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魅力,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与发展所具有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情感表达:杂技剧《孟母三迁》旨在强调家庭、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以此塑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崇高人格,赓续历史文脉,弘扬中华文化。

推介理由:杂技剧《孟母三迁》将杂技艺术与舞台剧表现形式结合,现代表现形式与古老故事结合,厚重而鲜活。该剧思想性、故事性、艺术性及表现手法的创新性是其重要突破与亮点。该剧由100多名演员共同完成,舞台场景非常宏大,故事情节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该剧在讲故事的基础上用杂技、舞蹈与戏剧等多元艺术形式来表现不同的场面与意象,形成了一种互动,使剧情贯穿始终。该剧以精湛的杂技技巧为支撑,集合多种艺术手段于一体,涵盖了杂技、魔术、滑稽、舞蹈、话剧、戏曲、说唱等,以儿童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进行了新的尝试。

大时代中不朽的人性光辉——

豫剧《戈壁母亲》

演出单位:兵团豫剧团

内容简介:豫剧《戈壁母亲》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位母亲带着儿子和一个捡来的女儿到新疆寻找丈夫,从此在新疆扎根并成为第一代军垦人的故事。豫剧《戈壁母亲》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兵团波澜壮阔的历史风貌,塑造了兵团人特别是兵团妇女无私忘我的高尚情操,将一位深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母亲形象融入两代兵团人的艰苦创业历程中,折射出了一个大时代中不朽的人性光辉。

创作思路:豫剧《戈壁母亲》通过柳月季和钟匡民、孟蔚婷之间感情的矛盾、钟匡民和钟槐之间父子的情感发展,生动地表现了兵团第一代军垦人在人生观、爱情观、价值观上的巨大变化和崭新的精神风貌,展示出一幅兵团建立初期,军垦人艰苦创业的生活画卷。

情感表达:主人公柳月季是千千万万戈壁母亲中的一个代表。她们像戈壁红柳一样,扎根戈壁、竭力生长。她们和众多扎根边疆的兵团战士一样,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她们就像一棵棵孤独的红柳,在戈壁荒漠中绵延成一片茂密的森林,而兵团是让她们扎根坚守的热土。戈壁母亲精神,也是能够战天斗地,无私奉献的兵团精神。

推介理由:该剧运用多层次的立体空间、灯光色彩的渲染,与民族特色载歌载舞的场面相融合,营造出一种意境美。为了展现年代感,在舞美构思中融入了现代元素,运用多层次的平台构成舞台时空,红柳丛、地窝子、荒凉的戈壁滩,利用色光的变幻展示红柳的那一抹淡红、雪山的苍白、山洪暴发时雨夜的朦胧。在一簇簇的红柳之间,时而有劳动的场景,时而是群舞欢闹,舞中有景,景中含情。

在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

秦腔新编历史剧《西域汉关》

演出单位:兵团猛进秦剧团

内容简介:秦腔新编历史剧《西域汉关》讲述了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了汉朝与西域交流的大门。然而汉朝和匈奴的战争频繁,匈奴在西域依旧具有极大的影响力。至汉宣帝时期,为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维护西域一方安定,郑吉凭借坚定的信念和强大的执行力,破车师,降日逐,调解诸国,南北合道,实现了汉朝在西域的政通人和。同时,汉朝建立了“西域都护府”,郑吉任首任都护。自此,广袤的西域天朗地清,丝绸之路通达,汉之号令畅行。

创作思路:秦腔新编历史剧《西域汉关》源于《汉书·郑吉传》,以此反映彼时汉民族与西域各民族由分散到团结、由分裂到融合的真实历史状况,昭示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赞美为中华民族团结作出杰出贡献的英雄,弘扬民族团结精神。

情感表达:秦腔新编历史剧《西域汉关》所体现的这一段历史故事,充分证明了新疆自古以来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展现了中国人民为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维护各民族友好团结作出的巨大贡献。

推介理由:秦腔新编历史剧《西域汉关》坚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理念,坚决杜绝戏说及胡编乱造,以艺术真实表达历史真实,尽力将艺术与历史结合得严谨、自然、可信,尽力将本剧打造成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正能量作品。而秦腔宽音大嗓,直起直落,既有浑厚深沉、悲壮高昂、慷慨激越的风格,又兼备缠绵悱恻、细腻柔和、轻快活泼的特点,凄切委婉,优美动听。其表演形式多样,技艺质朴,既粗犷又不乏细腻、生活气息浓厚,程序严谨,非常适宜以秦腔呈现本剧故事。

记者手记

文化作品成果丰硕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坚守新时代文艺的人民立场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

近年来,兵团组织实施了兵团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兵团戏曲传承发展扶持工程、军垦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兵团文艺精品工程,通过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新人新剧、广泛开拓市场等方式,推动各门类艺术全面发展。兵团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聚焦重大现实、革命和历史题材,努力创作、推出更多的精品力作。如兵团歌舞剧团的《老兵故事》、兵团杂技团的《孟母三迁》、兵团豫剧团的《戈壁母亲》、兵团猛进秦剧团的《西域汉关》等作品,都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兵团红色基因发扬好、传承好的精品力作。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兵团文艺工作者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把思想和情感统一起来,把胸怀和创意对接起来,真情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致力于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生动彰显出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情怀。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810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