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沂蒙山高 鲁兵情长

来源:兵团日报时间:2023-12-08 09:56:00 作者: 编辑:李永弟 责任编辑:许灏

沂蒙山高 鲁兵情长

冯晓玲/文 田园/图

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演出剧照(摄于11月23日)。

音乐奏响、大幕拉开,山东歌舞剧院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首次入疆演出于11月23日至25日晚在兵团文化艺术中心演艺大厦剧场精彩上演。

“都有自己的爹,都有自己的娘,省下最后一口粮,为了前方;都有自己的儿,都有自己的女,送上自己的亲骨肉,血洒战场。”

“我将化进难忘的四季里,我将化进熟悉的田埂里。”

“子弟兵和老百姓水乳交融,老百姓和子弟兵生死与共。”

……

一段段情真意切的唱词,一句句展现山东人民特点的话语,一幕幕再现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山区生活实景的舞台布景,再现了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生动诠释了宝贵的沂蒙精神,让现场观看演出的兵团干部职工热泪盈眶。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临沂考察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应运而生。该歌剧自2019年推出以来,已在全国多地上演数百场,观众几十万人次,所到之处场场火爆、好评如潮。

深入推进文化润疆,让优秀文化和文艺精品走进新疆、走进兵团,是开展对口支援工作的重要内容。自2015年山东对口支援兵团工作开展以来,一批批援疆干部带着山东人的真诚与质朴,将山东大地孕育的齐鲁文化带到兵团,浸润了无数人的内心。这次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走进兵团活动,由山东省援兵团干部管理组、十二师、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在兵团连演三场,让沂蒙精神与兵团精神交流激荡、共汇互融。

沂蒙小调在兵团唱响

“同生同死一家人,随时能拿命换命。此去不畏身先死,报答乡亲养育情。”伴随动人的唱词,《沂蒙山》剧情徐徐铺开:抚养海棠长大的舅舅孙九龙为了掩护受伤的八路军而牺牲;新婚的丈夫林生加入八路军走上了前线,为掩护乡亲们献出了生命;为了保护八路军的遗孤“小沂蒙”,海棠忍痛牺牲自己的儿子……

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演出剧照(摄于11月23日)。

歌剧《沂蒙山》以抗日战争为主线,以大青山突围、渊子崖战役为创作素材,讲述了海棠、林生、夏荷、孙九龙等人在国家危亡与个人命运的纠葛中,牺牲小我、军民一心、团结抗战的故事,艺术展现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内涵。

在《沂蒙山》演出现场,观众首先被舞台上扑面而来的“群山”所震撼,层峦叠嶂的“石块”堆出10米高的山体。“山上面没有植被,是被风雨、历史侵蚀后的斑驳的样子。这不仅是一座山,更是一座丰碑、一座精神的高塔。”山东歌舞剧院舞美中心主任、歌剧《沂蒙山》舞美总监王湖南介绍,“当合唱队站在用基石筑成的高塔之上时,便形成了一组大型群雕,这就是我们民族的魂,就是沂蒙精神。”

王湖南介绍,为了确保进疆演出时呈现逼真的舞台效果,剧组提前5天开始装车,13辆货车、100吨道具跨越几千公里,历时五天四夜,安全到达兵团,71名技术人员连续工作3天,彻夜调试灯光音响视频,只为给大家呈现一场精彩的演出。

“这部歌剧承载着山东人民的抗战精神,也承载着中国人民的英雄气概和民族精神。此次能跨越千里来到兵团演出,希望不断加强鲁兵双方文化交流,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工程。”山东歌舞剧院党委书记、院长李贝说。

《沂蒙山》从创意策划之初,就坚持以“打造全国一流文艺精品”为目标,广泛汇聚起一批享誉全国的知名艺术家,共同担纲创作。不仅如此,为确保剧目创作质量,仅故事创意和剧本文本就经过10余次座谈研讨、9次重大修改。《沂蒙山》不但再现了沂蒙山区群众参军参战、拥军支前的感人事迹,还塑造了许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渊子崖村村民海棠就是其中的代表。在剧中,海棠由一心只想过自己幸福生活的普通村民,逐步成长为坚毅勇敢、无私奉献、积极支前、自觉投身抗战洪流的坚定革命者,展示了沂蒙人民舍生取义、为国为民的英雄形象。

“沂蒙山是红色土地的象征,在这片被烈士鲜血染红的热土之上,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在长达12年的革命战争岁月中,拥有420万人口的沂蒙山,有120多万人拥军支前,20多万人参军参战,10多万将士血染疆场,沂蒙军民用鲜血和生命树起了巍峨的丰碑。”李贝说。

沂蒙精神带来情感激荡

剧中,女主角海棠的舅舅孙九龙为保护夏荷等八路军伤员,率领百姓走了出来,剧情也达到一个小高潮,许多观众默默擦起了眼泪。

“沂蒙山的亲人,让山河屏息,让天地动容”,夏荷的唱词深深震撼了观众的内心。

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演出剧照(摄于11月23日)。

“歌剧的字字句句唱出了沂蒙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的巨大牺牲和历史贡献,生动揭示‘沂蒙精神’的深刻内涵。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但不能忘了那些为民族解放牺牲的先烈。沂蒙精神也将鼓舞着我向先辈学习,用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全身心服务十二师经济社会发展。”十二师党委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二级主任科员陶磊说。

《沂蒙山》中很多催人泪下的情节均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

如剧中故事发生地渊子崖村,是今莒南县板泉镇渊子崖村,该村在抗战时期发生过有名的渊子崖保卫战,300多位村民打退了日军的多次进攻;再比如剧中村民抚育八路军后代的情节,在当年的老区都曾发生过。

听到剧中“等着我,亲爱的人”旋律响起时,十二师应急管理局工作人员马晓红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非常震撼,也非常感动,整部歌剧把母子深情,把夫妻亲情都写到了极致。而这种极致又融入了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军民情的表达中,焕发出了人心灵最深处、最强大、最剧烈的家国情怀。”

“‘都有自己的儿,都有自己的女,送上自己的亲骨肉,血洒战场’这是《沂蒙山》尾声合唱中的一段词,情真意切,质朴感人,展现了沂蒙革命老区人民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的巨大牺牲和无私奉献。”兵团二中第十二师校区高一(6)班学生邢恭玮观剧后深情地说,“我的父母都是山东人,在我很小的时候他们来到兵团工作、生活,他们时常会跟我讲起‘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等红色故事,看完《沂蒙山》后,我才真正理解那句‘八百里沂蒙,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

谢幕时,牺牲的林生和小山子在金黄的麦浪中和海棠“重逢”,舅舅孙九龙和乡亲们也微笑着向观众走来。看到这里,观众们难以抑制眼中的泪水,全体起立,长时间报以雷鸣般的掌声。这泪水,是情感表达,更是对沂蒙人民崇高精神的感动与敬佩。

“我是第三次观看《沂蒙山》,依然感到很震撼。”山东省援疆干部人才郭丽娜说,虽然沂蒙山与天山相隔几千公里,但各族人民的心意相通、情感相融,观看完演出,内心激荡的情感和动力是一致的。作为一名文化战线的援疆干部,今后要坚定地扛起文化润疆、文化援疆的职责,为兵团各族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润疆共话未来发展

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在今年6月2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鲜明提出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指引,也为深入推进文化润疆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实践路径。

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演出结束后,现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摄于11月25日)。

山东海岱同拥、人文荟萃、文脉绵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齐鲁文化、儒家学说深厚博大;兵团位于祖国西北,丝路文明与屯垦文化在这里交汇,兵团精神、胡杨精神和老兵精神在这里传承。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历年来,山东省对口支援兵团干部管理组党委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始终把文化润疆摆到重要位置,认真践行文化“两创”方针,在有形、有感、有效上下功夫,不断促进鲁兵两地文化事业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鲁兵两地各族职工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构筑了共有的精神家园。

“沂蒙精神与兵团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做好沂蒙精神、兵团精神传承弘扬工作,在新时代激发出鲁兵两地人民共续情谊、共同发展的磅礴动力。”十二师党委副书记、副政委,山东省援疆干部管理组党委书记王栋说,山东省援兵团干部管理组将继续紧扣文化润疆主题,加大鲁兵两地交往交流交融力度,激活共同文化资源,让齐鲁文化和兵团文化相互融合,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鲁兵两地干部群众携手共绘中国式现代化的精彩篇章。

“山东歌舞剧院会批批接力、久久为功,打造更多文艺精品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将具有山东特色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艺精品节目带到兵团,同时激活共同文化资源,加大交往交流交融力度,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和当地职工群众共享‘齐鲁文化大餐’。”李贝说。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810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