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项目 提质效 促发展丨昆仑山深处的“引水人”
且末讯(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张贝 通讯员冯波)当越野车翻越第七道山梁时,手机信号彻底消失在海拔表跳动的数字里。3月9日,记者从二师三十八团出发,历经170公里戈壁黄沙与50多公里颠簸山路,终于抵达海拔3000多米的昆仑山腹地。群山环抱中,一条2840米的输水隧洞正刺破岩层——这是国务院部署实施的三十八团水利工程二期项目的“咽喉”工程,是整个工程中重要的控制性工程,也是最大的单体项目。
航拍二师三十八团水利工程二期项目2840米输水隧洞。冯波 摄
作为国家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三十八团水利工程二期项目总投资31.6亿元,涵盖引水渠首、输水管网等核心设施。工程建成后,通过“蓄、引、输、配”一体化水网,将实现向灌区年供水6794万立方米,滋养27.8万亩荒漠,农田灌溉效率提升60%,改写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沙进人退”的历史,被誉为新时代“坎儿井”。
6时,山上温度低至零下14摄氏度,三十八团水利工程二期项目输水隧洞导流泄洪洞的钢筋工陈康军和工友们围在铁炉旁,搓着手哈气:“生把火暖暖身子,待会儿干活才使得上劲。”炉火噼啪作响,映红了一张张皲裂的脸——这是他们每日开工前的仪式。
工人在隧道里悬挂保温棉被,确保顺利浇筑混凝土。冯波 摄
3米开外,总长220米的导流泄洪洞贯通处,四川汉子徐基武正仰头指挥悬挂保温棉被,磨破的手套指尖已结满冰碴。“都说昆仑山是石头心肠,可我们这棉被保温法,硬是让混凝土在零下20摄氏度正常凝固。”他身后的岩壁上,20厘米厚的发泡棉被钢钉固定,如同给隧洞穿上定制羽绒服。
“轰隆隆——”跟随施工现场队长董贺龙来到隧洞深处,悬臂式掘进机的轰鸣震得耳膜发颤。董贺龙打着手电,光束扫过渗水的岩壁:“这些五类围岩在工程地质分级中最不稳定,软得像豆腐渣,传统爆破根本行不通。”他轻触岩壁上新支的钢拱架,“现在用掘进机精准切割,边挖边支护,安全系数提高了80%,工期还能缩短一半。”
为确保安全,董贺龙每天在施工各个环节巡查几十遍。输水隧洞全长2840米,两年间,他亲历隧洞掘进1500米,却鲜少踏出昆仑山。他说:“机器不停,人就不能停。”
2840米,是隧洞的长度,更是水利人用脚步丈量的坚守。
施工图纸在靳生宏手中已卷起毛边,这位项目部副经理的笔记本里藏着隧洞的“生长密码”:2021年12月8日,成功穿越第一条断裂带;2022年7月,创下单日掘进3.6米纪录;2023年1月,零下20摄氏度抢修输水管道……“最险那次塌方,离工人头顶就剩半米。”他摩挲着图纸上的红色标记,“现在整体进度过半,今年底这条'地下长龙'就能摇头摆尾了。”
计步器每天定格在3万这个数字,钢筋工陈康军的安全绳在混凝土墙上磨出两道凹痕。当被问及工程竣工后的打算时,正在焊接钢筋的他停下焊枪:“等通水那天,我想接一壶昆仑雪水带给老家爹娘,告诉他们这水里有我的汗珠子。”焊花明灭间,安全帽上的冰霜正悄然融化。
“输水隧洞整体进度已完成50%,整体工程已完成66%,预计今年底全面完工。”项目部副经理靳生宏指着施工图介绍说。届时,昆仑山水将奔涌穿过这条地下长廊,为周边兵地共建提供水源保障,带动旅游业、畜牧业等协同发展,成为荒漠中的新绿洲。
暮色降临时,董贺龙又打着手电钻进隧洞。安全帽的灯光在岩壁上跳动,如同穿越时光的密码。或许无人知晓每米岩层背后,曾有过炉火边的呵气取暖、掘进机旁的提心吊胆,但正如混凝土中凝固的钢纤维——山记得,水记得。
初春时节,万物复苏,一群“引水人”继续留守深山,用坚守编织着这条“地下长龙”。昆仑不语,只默默见证着建设者的热血与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