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师一牧场绘就文旅融合新图景
昆仑铺长卷 牧野写诗行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阿热依·热依哈巴提
走进十四师一牧场,就像走进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满目皆是风景。远远望去,巍峨昆仑横亘天际,山顶上皑皑白雪在春日暖阳下晶莹剔透,闪耀着圣洁的光芒。山腰处冰雪消融,汇成涓涓细流,滋润着山脚下的草原。近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羊群仿佛天上的云朵落入了凡间。它们悠闲地漫步着,时而低头觅食,时而追逐嬉戏,为这幅静谧的画卷增添了无限生机与活力。
一牧场位于昆仑山北麓,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南,三面环山,上连雪线,下连戈壁,拥有126万亩天然草场和万亩饲草基地。近年来,一牧场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科学规划、生态治理、文化挖掘和援疆支持,走出了一条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如今,一牧场正与和田地区携手,全力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新疆旅游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生态治理,守护绿水青山
游客在十四师一牧场星空驿站景区油菜花海内拍摄短视频(资料图片)。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阿热依·热依哈巴提 摄
春天,一牧场沐浴在温暖的春风中,仿佛一颗明珠静静地依偎在昆仑山的怀抱。
走进一牧场蓝湖生态园,只见职工群众正在忙着修剪果树,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生态环境是文旅产业发展的基础。一牧场坐拥昆仑山壮丽风光,雪山、草原、峡谷等自然景观相互映衬,构成如诗如画美景。 近年来,一牧场持续加大对草原、森林的保护力度,植被覆盖率显著提升,草原愈发青绿,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勃勃生机。一牧场始终将生态治理摆在首要位置,坚定不移地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过去每到春季,漫天的黄沙袭扰镇区;如今,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实践,一牧场实现了华丽转身。
2017年,一牧场党委采用生态园模式,在荒漠沙地建设了蓝湖生态园,将农事活动、自然风光、科技示范、休闲娱乐、观光采摘、生态环境治理等融为一体。如今,蓝湖生态园内种植了海棠树、苹果树、李子树、杏树、桃树等各类果树50余万株,成为当地职工群众和外来游客“春赏花、夏纳凉、秋采摘、冬戏雪”的好去处,也为职工群众带来了就业岗位和持续稳定的收入,成为一牧场文旅产业一张亮丽的名片。2021年,蓝湖生态园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
站在蓝湖生态园观景台上眺望,只见成片的树木郁郁葱葱,层层叠叠的树叶交织在一起,像是大自然精心布置的一幅画作,将远处的昆仑山衬托得更加圣洁与美丽。
蓝湖生态园工作人员马拜提·阿卜杜热合曼感慨道:“以前一牧场可没有这么好的生态环境。通过生态治理和绿化建设,如今,蓝湖生态园已经从荒漠沙地变成了牧场的果园和后花园。”
文化赋能,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在十四师一牧场第十一届昆仑山大峡谷旅游文化嘉年华文创产品展览区,游客在购买文创产品(资料图片)。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阿热依·热依哈巴提 摄
漫步在一牧场昆牧镇,能深切感受到昆仑山文化的深厚底蕴。
昆仑山不仅是自然之山,更是文化之山。近年来,一牧场深入挖掘昆仑文化、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并将其融入景区建设和旅游体验中,通过举办昆仑山大峡谷旅游文化节等活动,打造文旅品牌,为文旅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4年,昆仑山大峡谷旅游文化节以“昆仑诗行 牧野长卷”为主题,融合文艺演出、创意市集、篝火晚会等多种形式,吸引了大量游客。
一牧场团结服务生态农庄经理刘永丽告诉记者,随着牧场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农庄的生意越来越好,“如今,周边地区来的游客越来越多,旅游旺季农庄可以同时容纳三四百人用餐。2024年农庄一共接待游客7万余人。”刘永丽说。
这些文体活动为游客带来了精彩的视听盛宴,也为当地职工群众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在农牧产品展销区,昆仑雪菊、千年核桃、羊肉、玉木耳等特色农牧产品琳琅满目,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一牧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陈继雨介绍:“我们想借此机会,对一牧场特色农牧产品进行推广,让品牌更具市场竞争力。2025年我们的目标是打造‘昆仑拾宝’系列品牌,同时也将搭建农牧产品直播间,以打通网上售卖渠道。”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一牧场通过深入挖掘昆仑文化、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将其融入景区建设和旅游体验中,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兵地携手,共绘景区新蓝图
3月9日,新疆昆仑山景区创建国家级5A级旅游景区项目启动仪式在昆仑山景区举行,此次活动标志着昆仑山景区正式迈入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新征程。
据悉,昆仑山景区总面积为596.39平方公里,是兵地融合发展的示范性项目,由和田地区策勒县昆仑圣境(板兰格)景区和一牧场昆仑山大峡谷景区2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组成。
近年来,一牧场与和田地区策勒县携手,通过资源共享、市场联动,共同推进景区升级,形成“一红一绿”的文旅发展新格局。
在文旅产业发展进程中,一牧场还积极借助援疆力量,持续促进景区升级。
近年来,北京援疆资金被用于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延长农牧业产业链等方面。同时,这些资金还用于景区智慧化升级,包括智能导览系统、电子票务系统安装和游客数据分析平台搭建等方面,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和个性化的服务。
在景区升级过程中,一牧场注重提升游客体验。例如,在景区内新增多条生态步道和观景平台,方便游客近距离欣赏昆仑山的壮丽风光。此外,景区还引入了智能驾驶汽车,游客可以通过语音操控车辆,轻松游览昆仑山大峡谷。
“不需要任何按键,语音就可以操控车辆,还可以智能驾驶、自动泊车。‘智’驾游新疆,才能让人轻松、专注地感受新疆的美。”来自北京的游客张利体验后表示。
如今,一牧场已经端起“旅游碗”,吃上了“生态饭”,不仅美丽了牧场,朝着团结奋斗、繁荣发展的幸福生活迈进。
巍巍昆仑,白雪皑皑;千年玉脉,文化绵长。在这片昆仑山下的热土上,一牧场的文旅产业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记者手记:扬长避短,绘文旅新篇
在当今多元化发展的时代浪潮中,文旅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蓬勃兴起,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传承与交流的重要引擎。十四师一牧场依托昆仑山自然资源发展文旅产业,六师共青团农场六连辖区凭借“农谷”开展生态游,这两种具有自身特色的文旅发展模式,宛如两颗璀璨的新星闪耀出独特的光芒,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充满希望的文旅新画卷。
被昆仑山慷慨庇佑的一牧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昆仑山雄伟壮丽的身姿、变幻莫测的气候、丰富多样的生态,为一牧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一牧场充分挖掘这一优势,将昆仑山的自然风光与当地独特的民俗文化有机结合,打造出一系列富有吸引力的文旅项目。游客在此不仅能领略到昆仑山的巍峨壮美,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能深入体验当地传统习俗、民间艺术,品尝特色美食,沉浸在浓郁的地域文化氛围之中。这种将自然与文化深度融合的文旅发展模式,丰富了游客的旅行体验,使昆仑山的文化价值得到广泛传播,让更多人对这片神秘的土地心生向往。
共青团农场六连辖区的“农谷”生态游另辟蹊径,以农业资源为基础,构建起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态旅游体系。“农谷”充分利用自身肥沃的土地、丰富的农作物品种以及现代化农业设施,开展农事体验、农产品采摘、农业科普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在这里,游客远离城市的喧嚣,回归田园生活,亲身参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感受劳动的快乐与收获的喜悦。同时,通过农业科普活动,游客还能深入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农业科技的发展。这种以生态农业为核心的旅游模式,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好去处,也为当地的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实现了农业与旅游业的良性互动。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这两个地区的文旅产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游客前往景区的路途较为艰辛,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游客的数量;旅游配套设施不健全,住宿、餐饮接待能力有限,难以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此外,文旅品牌的宣传推广力度比较弱,以致这些极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尚未被更多人知晓。
面对这些挑战,当地需要积极探索解决方案,加大对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继续改善景区条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创新宣传推广方式,提高文旅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一牧场依托昆仑山自然资源和共青团农场六连辖区凭借“农谷”发展文旅产业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只要善于挖掘和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勇于创新,敢于实践,就一定能够在文旅产业发展中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相信在未来,随着各项措施的逐步完善和落实,这两个地区的文旅产业必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