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行记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冯晓玲 通讯员徐瑛、赵怡宁

在十二师三坪农场草莓主题公园的温室大棚内,乌鲁木齐市游客在采摘草莓(摄于2月13日)。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冯晓玲 通讯员 马玉洁 摄
三月,当清晨的薄雾还缱绻在大地之上,十二师三坪农场草莓主题公园的温室大棚宛如一颗颗晶莹的明珠,在朦胧中闪烁着神秘的光芒。大棚内,露珠如同灵动的精灵,轻轻地缀在每一片叶子和每一颗草莓上。当我们轻轻掀开那厚重的帘幕,一股浓郁而甜美的香气,如潮水般扑面而来,瞬间将我们包裹其中。
走进大棚,仿佛踏入了一个梦幻般的世界。垄沟间,密密麻麻的草莓如同璀璨的红宝石,不经意间坠进了翡翠般的海洋。它们在翠绿的枝叶间若隐若现,散发着诱人的光泽。孩子们欢快的笑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他们提着小巧的竹篮,如欢快的小鹿般在田埂上奔跑嬉戏。那清脆的笑声,惊起了停驻在滴灌管上的麻雀,它们扑棱着翅膀,飞向了湛蓝的天空。
种植户姜仁杰热情地向我们走来,他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他小心翼翼地摘下一颗足有掌心大的草莓,阳光透过棚膜,在他那粗粝而又充满力量的手指上跳跃。“这是‘章姬’,咬开能看到果肉里的星星纹路。”他的声音充满了自豪。
我们蹲下身来,仔细观察这片“草莓宇宙”。高垄栽培的“白雪公主”,白里透粉,宛如娇羞的少女;“红颜”则泛着绸缎般的光泽,高贵而典雅。最有趣的当数那立体种植架,游客们踩着板凳,兴奋地采摘着高处的果实,仿佛置身于童话里的糖果工厂,尽情享受着这份甜蜜与快乐。我们迫不及待地将新摘的草莓在纸巾上蹭两下,便送入口中。那一刻,汁水迸溅,仿佛吞下了整个春天的丰腴与美好。
离园时,我们遇见了种植户姜兆君。他正专注地给快递箱贴标签。“早上摘的果子,中午就能到乌鲁木齐市居民的餐桌上。”他轻轻地抚摸着快递箱上的二维码,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午后,我们沿着头屯河谷逆流而上。两岸的景色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让我们不禁为之屏息。新生的白杨林宛如一排排绿色的卫士,将阳光筛成了细碎的金片,洒在大地上。蒲公英的绒球如同轻盈的降落伞,乘着河谷风,悠悠地掠过薰衣草田。虽然此时还未到花期,但那整齐排列的灰绿色植株,已为六月的紫色狂想埋下了伏笔。
“小心脚下!”护林员突然的喊声,让我们的脚步停了下来。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们惊喜地发现,几个顶着“伞盖”的羊肚菌正从腐叶堆里探出头来,仿佛在好奇地张望着这个世界。这条全长20多公里的木栈道,如同一条蜿蜒的丝带,串联起了林下经济试验田、湿地观景台与果蔬采摘园。在金鳞湖,水鸟轻盈地掠过水面,翅尖划开的水纹,将倒映的云絮揉成了一幅抽象画,美得让人陶醉。
最让我们感动的是遇见了春耕的农场老人。68岁的唐梅站在大棚菜畦间,向我们招手。“我8岁跟着父辈来农场屯垦时,这里还是一片荒芜的戈壁滩。”她缓缓地抓起一把黑土,任由其从指缝间流泻而下。“看这土多肥!是我们用苜蓿轮作改良了三代的成果。”她的眼中闪烁着光芒,那是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和执着。远处,她的小孙女正在智能温室里认真地学习操作水肥一体化系统,电子屏的蓝光映亮了她青春的脸庞,仿佛预示着这片土地更加美好的未来。
次日,当朝阳初升,十二师西山农牧场的“花年一舍”已热闹非凡。当我们推开温室门的刹那,仿佛闯入了一个外星植物园。翡翠色的“乙女心”垂落下来,宛如绿色的瀑布;血斑密布的“罗宾”似凝固的晚霞,绚丽而夺目;还有状若莲花、珊瑚,甚至小刺猬的奇异品种,900多类多肉植物在钢架上构建出了一个微观宇宙,让人叹为观止。
“欢迎来到多肉联合国!”经营者年海东热情地招呼着我们。他举着手机,如一位忙碌的探险家,穿梭在花架间。手机屏幕上的点赞数如火箭般飙升,他时而托起一盆“冰玉”,耐心地讲解着控养秘诀;时而对着镜头切开胖嘟嘟的“桃蛋”,展示着它的储水组织。他的妻子沈晓炜则被游客们团团围住,她指尖轻点“洛神”的叶尖,温柔地介绍:“叶尖的饱满程度是多肉植物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如果叶尖发软,就要调整浇水量,还要观察是不是光照不足。”
归途,我们途经位于西山农牧场的烽火台遗迹。残垣在夕阳的映照下,投下了苍凉的剪影。唐代戍边狼烟早已散尽,如今,兵团人用另一种方式刻下了新时代的“屯垦印记”——大棚里娇艳欲滴的草莓、云端牧场里悠然自得的奶牛、多肉森林里生机勃勃的绿意,无一不彰显着兵团人的智慧与勤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