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河子大学教授李俊峰的故事:扎根边疆育桃李

来源:胡杨网时间:2025-03-24 17:35:23 作者: 编辑:李佳莹 责任编辑:杨波

扎根边疆育桃李

——石河子大学教授李俊峰的故事

李 聪

“作为一名扎根边疆的高校教师,能够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为兵团的社会发展添砖加瓦,这不仅是对我过往教育工作的极高赞誉,更是对我未来继续献身教育事业的深切期许与鞭策……”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留日分会副会长、新疆兵团欧美同学会副会长李俊峰教授在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奖时,深情地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李俊峰,现年48岁,石河子大学水利建筑工程学院党委委员、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系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入选者,全国宝钢优秀教师,住房城乡建设部市政基础设施领域应急处置专家。现主要从事干旱区水环境与水生态、同位素生态水文学、水处理科学与技术、农业水土环境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他以深厚的家国情怀、开阔的国际视野、精进求实的科研精神,用自己所思所行、所学所长,在兵团这片热土上书写着留学报国的壮丽篇章。

李俊峰在实验室做实验。

初心如磐

“选择边疆,就是选择责任;坚守讲台,就是坚守信仰。”2000年,李俊峰从西南农业大学(现西南大学)本科毕业。他的心中始终萦绕着对故乡新疆的眷恋,于是毅然踏上北上的列车,来到石河子大学,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初到石河子大学,恰逢学校教学设施、科研成果充实发展时期,在老教师的帮助下,李俊峰一头扎进教学工作中,虚心求教、认真备课、用心授课,很快赢得了学生们的尊重与喜爱……在教学之余,他刻苦钻研,在石河子大学完成了硕士学业。这段经历不仅让他的专业知识更加扎实,更让他对边疆水利发展的现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他用所学服务边疆水利事业的决心。

2011年,他踏上了前往日本静冈大学的求学之路。在日本的学习生活中,他充分利用当地优渥的科研条件和丰厚的学术资源,勤奋刻苦地学习最新的专业知识和科研方法。他参与了多个国际前沿科研项目,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逐渐成为该领域备受关注的青年学者。

2015年,李俊峰从日本静冈大学环境与能源系统专业博士毕业。面对海外优渥的科研条件和丰厚的待遇,他毅然返回祖国。他带着国际前沿的学术视野,回到石河子大学,开启了服务边疆的征程。

作为兵团欧美同学会副会长,李俊峰深刻理解欧美同学会“留学报国人才库、建言献策智囊团、民间外交生力军”的使命,始终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战略。他常说“留学归国人员不仅要带回知识,更要带回报国的热忱”他积极发挥桥梁作用,搭建平台、提供支持,利用自己的学术影响力和人脉资源,为学校引进高层次人才4名,促成与哈萨克斯坦、日本等国的3项国际合作,将兵团高校的科研影响力辐射至“一带一路”沿线。

李俊峰(右一)指导学生做试验。

教书育人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人才不仅要‘高分数’,更要‘高情怀’。”作为老师,李俊峰始终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毕生追求。他将“兵团精神”“胡杨精神”融入教学实践,常以王震将军率军屯垦戍边的历史激励学生:“兵团人用双手在戈壁滩上建起绿洲,我们这一代人要用智慧让绿洲永续发展!”

执教二十余年,李俊峰始终坚守教学一线,年均授课470学时,学生评教连续五年优秀。

他带领学生分析新疆干旱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方案;课堂外,他组织学生走访兵团老战士,聆听屯垦戍边的感人故事,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感受兵团精神的深刻内涵。一名学生在笔记中写道:“李老师的课让我明白,水利工程师的图纸上,绘制的不仅是管道,更是边疆的未来。”

在研究生培养中,他始终秉持“严管厚爱”的育人理念。学生张伟回忆:“他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学术规范,数据来源要可靠,数据处理要科学,数据分析要合理,文献引用上,他要求规范且精准,文献综述要覆盖近五年核心期刊文献,不能有任何马虎和敷衍。”近五年,他指导的13名硕士研究生全部扎根西部,其中4人选择在喀什、和田等艰苦地区从事水利建设。他说:“边疆不缺‘飞鸽牌’人才,缺的是‘永久牌’建设者。我们要培养的是心怀家国的‘胡杨种子’!”

李俊峰参加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

创新笃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科技创新人才,李俊峰创新推出“课堂+田野+实验室”三维教学模式,带领学生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团场,调研节水灌溉技术;在帕米尔高原的村庄,检测饮用水安全。

北方严寒地区冬季气候寒冷,市政井盖常常被冰雪、杂物堵塞,给城市排水和交通安全带来极大隐患。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李俊峰带领团队多次深入实地调研,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他们日夜奋战在实验室和户外现场,从设计方案到模型制作,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改进,最终研发出一种市政防堵井盖,攻克了北方严寒地区井盖易堵塞的难题,指导学生获全国“深水杯”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最佳风采奖。

李俊峰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反复强调:“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时代新人,而不是‘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他创新提出“问题导向+实践赋能”教学模式。他带领学生深入塔里木河流域调研,将课堂延伸到田间地头,与当地农牧民密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经过艰苦的科研攻关,他带领团队研发出“电化学-过滤耦合除砷装置”。学生们感慨:“李老师让我们懂得,创新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解决脚下的问题。” 

李俊峰教授率队赴吐哈盆地开展水资源开发与利用变化调查。

“论文写在边疆大地上,成果惠及各族群众。”作为水利工程学科带头人,李俊峰始终聚焦边疆发展的痛点。

他带领团队开展了“膜生物反应器高效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研发出一套高效的污水处理技术。使污水处理成本降低30%,大大提高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研究成果获水利部大禹科学技术三等奖。他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授权专利20项,多项技术被纳入兵团生态治理规划。

为促进“一带一路”倡议,他主动承担国际责任,赴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传授节水技术,培训外籍学员200余人。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中国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分享给其他国家,为推动国际合作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从东海之滨到天山脚下,从留学博士到边疆园丁,李俊峰像一棵坚韧不拔的胡杨,把根深深扎进边疆的土壤,将自身的命运与国家的需求紧密相连,把个人的理想融入兵团的发展大业,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留学归国人员的使命担当和爱国情怀!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075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