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鱼儿住进“工厂”里

来源:兵团日报-团炬时间:2025-03-28 23:08:41 作者: 编辑:草娃 责任编辑:许灏

鱼儿住进“工厂”里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赵优

春风渐暖,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阿拉尔市,长鑫渔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长鑫渔业”)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基地里,鲈鱼在恒温水池中成群游弋——这里正用科技改写戈壁渔业的“游戏规则”。

在阿拉尔市长鑫渔业有限责任公司盐碱水工厂化养殖繁育基地,工作人员为鱼苗投喂饲料(摄于3月11日)。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优 摄

不用鱼塘也能养鱼?记者在位于一师十六团十二连的养殖基地看到,鲈鱼、罗非鱼、五道黑等多个品种的鱼在一个个养殖池内欢快地游来游去,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鱼儿住的是‘阳光房’,通过智能化温控系统,夏天遮光降温、冬天聚光增温,水体常年保持25摄氏度,打破季节限制。”养殖基地技术员刘安心一边喂鱼,一边告诉记者,基地占地6000平方米,共有33个养殖池。

长鑫渔业董事长黄兆华是水产养殖行业的老把式,自2000年起,就在一师阿拉尔市从事水产养殖工作。“那时候都是在鱼塘里养鱼,主要是草鱼、鲢鱼等。”这位老水产人回忆,传统养殖模式只能在天气暖和时繁育,且饵料投喂方式粗放、水环境质量不稳定。

立足丰富的可利用盐碱水资源,近年来,兵团不断加大渔业扶持力度,推动设施化水产养殖业、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在戈壁荒滩造“海水”、产“海鲜”不再是新鲜事。

2023年,黄兆华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基地。“公司获兵团480万元的专项补贴,用于南疆盐碱水渔业开发,我们也要与时俱进,进行产业升级!”黄兆华说。

之所以把养殖基地建在十六团,黄兆华有自己的考虑:这里地处和田河和阿克苏河之间,紧靠上游水库,便于调配盐碱水。2024年1月,基地正式投产。

鱼儿养得好不好,水是关键。如何解决工厂化养殖的水源、水质问题?面对记者的疑问,刘安心指着基地内的水处理系统,道出了其中的奥秘:“我们以循环水系统为核心,通过微滤机除杂等4道程序进行过滤净化,日均换水量仅1%,基本实现零排放。”

工业化设施和先进技术“碰撞”,呈现“乘数效应”。记者在现场看到,占地100平方米的鲈鱼养殖池里,鱼儿活力十足。刘安心告诉记者:“别小看这个池子,一年可产鱼8吨,同样大小的鱼塘,最多也就产鱼0.3吨。”

工业化设施突破了传统模式下“靠天吃饭”、养殖“凭经验”的弊端,现在,长鑫渔业把目光又瞄向了育苗领域,与塔里木大学、兵团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等各大高校和水产研究所合作,开展育苗孵化工作。目前,该基地孵化室里有10万余尾鱼苗。

基地投产一年,已初见成效:2024年,基地繁育鲈鱼100万尾、罗非鱼30万尾、叶尔羌高原鳅400万尾,供应全疆各地。今年5月,加州鲈和罗非鱼将大量出池。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075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