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工作 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刘俊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在深化民族团结、引领各族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西部计划志愿者在工作中要扎实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在青少年群体中入脑入心、走深走实,有形有感有效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在深化民族团结、引领各族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西部计划志愿者在工作中要扎实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在青少年群体中入脑入心、走深走实,有形有感有效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要通过支教、课程开发等方式,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乡村课堂,做好青少年“筑基”工程。课堂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渠道、主战场和主阵地。要在课堂教学中启迪智慧、滋养心灵,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并进,确保德育贯穿智育、体育、美育及劳动教育全过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各民族交流的“工具纽带”,能够打破语言隔阂,有效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要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力度,让各民族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革命文化的精髓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活力,从而深刻理解“多元一体”的历史脉络,增强青少年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为“中华民族一家亲”提供语言基础和精神纽带。
引导青少年参与乡村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在新时代西部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工作要紧扣主线,构建起青少年参与乡村建设的立体化实践路径。要深化价值引领,将共同体意识培育转化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引擎,绘就各民族共生共荣的发展图景。要创新实践载体,建立产教融合新模式,打造“校-村-企”育人链:高校提供智力支持,企业导入产业资源,乡村搭建实践平台,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振兴的闭环。要健全长效机制,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引领青少年参加生态共治行动,实现青少年成长与乡村振兴的同频共振,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在推进健康乡村建设的实践中,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工作,要将医疗卫生服务与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深度融合。要构建医疗服务健康共同体,织密基层医疗网络,健全协同保障机制,激发健康治理效能,发挥西部计划志愿者在远程会诊、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方面的优势,促进各民族生命共护、健康共守、命运共担。要创新青少年健康教育形式,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医药文化的认识与认同,各民族医药相互学习、彼此借鉴、携手共进,共同绘制中华医学的宏伟图谱,铸就“多元一体”的医学体系。要健全长效服务机制,系统培育青少年属地健康力量,通过解决西部乡村医疗资源短缺难题,在问诊施药、共抗疾病的过程中深化民族情感。
做好基层青少年工作。青年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做好基层青少年工作,西部计划志愿者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润物细无声”的事情。要以思想引领为核心,强化价值认同,结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用生动案例和贴近生活的语言,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讲,讲好民族团结故事,引导青少年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要以榜样示范为牵引,激发行动自觉,选树青年典型,挖掘西部基层中促进民族团结的青少年榜样,通过“青春故事分享会”“榜样面对面”等形式,展现他们扎根边疆、服务各族群众的真实经历,激发青少年的使命感,以行动传递共同体理念。要以实践育人为抓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青少年参与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志愿服务,在基层一线共同解决实际问题;联合当地学校、社区、共青团、民族文化协会等组织,打造“校地共建”“社志联动”项目,形成教育合力,促进情感共鸣。
引导青少年参与乡村社会治理。要树牢国家意识,借助国家意识教育激发青少年返乡发展热情,在深化乡土认同的同时升华国家认同,使他们从农耕文化中汲取力量,更深刻地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培育既能扎根乡土、又胸怀天下的新时代乡村青年,使国家意识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要树牢公民意识,赋予青少年列席村民代表大会、监督村务公开的权利,培养公共参与能力;强化骨干队伍建设,精心选拔并培养一批精通民族政策、擅长沟通的青年志愿者骨干,通过国旗下的宣讲、惠民政策的解读等活动,引领青少年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要树牢法治意识,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村规民约的修订工作,促进传统道德规范与现代法律条款的有机结合,培养青少年成为家庭法治宣传员,在实践活动中增强法治观念,使尊法守法成为青少年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厚植青少年家国情怀。保卫边疆、维护国土安全,始终是我国维护国家安全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工作中,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强化边疆青少年对“国土不可分、民族不可散”的认知,让边疆青少年深刻认识到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要依托西部红色资源,组织青少年参与“重走红色足迹”“民族团结主题研学”等活动,在历史情境中感悟中华民族命运与共的精神纽带,引领青少年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要善于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精心制作短视频、漫画等形式多样、青少年易于接受的内容,借助“云端”平台生动展现西部计划志愿者在边疆保卫国家、促进多民族和谐共生的真实场景,以此扩大社会影响力,引导青少年深深懂得,岁月静好是有人在艰苦戍边、是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树牢寸土不让、寸土必争的理念,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连在一起。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本文系研究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新疆文化建设实践路径研究”(2024ZJFLY09)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