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向“美”而行,绘出精彩人生

来源:兵团日报时间:2025-04-01 09:33:14 作者: 编辑:冀翔 责任编辑:许灏

向“美”而行,绘出精彩人生

编者按:

艺术是一切感情的表现,一切生命的灵魂。优秀的美术作品,是生活的真实性与绘画技巧相结合的产物。在兵团师市团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热爱艺术,献身艺术,创作出一件又一件深受大众喜爱的作品。他们用笔和色彩记录身边生活,展现边疆之美,弘扬兵团精神。兵团日报刊登3名兵团美术爱好者的故事,展现他们的艺术风采。

胥玉龙:团场美落调色盘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阿热依·热依哈巴提 通讯员杨宁

胥玉龙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巩留县库尔德宁景区写生(摄于2024年10月2日)。杨宁 摄

3月27日,四师六十九团胥玉龙在画室里轻轻抚平一张崭新的画布,准备开始创作。

“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城市街头,每天都有新变化,这些都值得我用画笔记录。”胥玉龙说。

胥玉龙出生在四师六十九团,团场是他艺术生涯的起点,也是他灵魂的栖息地。他是听着父辈们讲述的兵团故事长大的。

在成长过程中,他亲眼看见了父辈们在艰苦环境下,凭借顽强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建设团场的情景。那些劳作的身影、质朴的笑容、坚韧的眼神,成为他日后创作的灵感源泉。

大学毕业后,胥玉龙毅然回到家乡,先后在四师七十六团中学和六十九团中学担任美术教师。在2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他不仅给学生传授绘画技巧,还注重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热爱,深化对兵团精神的理解。

课堂上,他总是充满激情地讲述每一幅经典画作背后的故事,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创造美。他辅导的学生多次荣获省部级美术奖项。

退休后的胥玉龙没有选择悠闲地安度晚年,而是主动为繁荣团场文化艺术事业贡献力量。他义务教授职工群众书法和绘画,希望通过艺术丰富大家的精神生活。在他的课堂上,学员有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也有头发花白的老年人。胥玉龙总是耐心地指导每一位学员,从最基础的握笔姿势、线条练习开始,一步一步引导他们掌握绘画技巧。

“艺术没有门槛,只要你有一颗热爱的心,就能在绘画中找到快乐。”胥玉龙常说。

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绘画,团场的艺术氛围更加浓厚了。

胥玉龙的油画作品主题丰富多样,每一幅都饱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其中,组画《长津湖冰雕连》《时代的烙印》《回家》在“秦韵杯”全国书画大赛中获奖,这无疑是对他艺术成就的一种认可。

《长津湖冰雕连》的创作源于一次偶然机会。“当时我在网上观看了电影《长津湖》,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来之不易。”胥玉龙回忆道,看完电影后,志愿军战士英勇无畏的形象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一个强烈的念头产生,他要做点什么。

于是,他开始上网查阅有关长津湖战役的资料,深入了解战役的每一个细节。在创作《长津湖冰雕连》油画的过程中,他几乎利用了所有闲余时间,精心刻画每个战士的神态,力求还原当时的场景。画中的战士们,在天寒地冻的阵地上,眼神中透露出坚定和不屈。其中,一名战士的眼角还流着泪水,那泪水里不仅有对祖国和亲人的思念,还有对胜利的渴望。胥玉龙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志愿军战士的精神风貌展现得淋漓尽致,这幅画感动了无数观众。

《时代的烙印》是胥玉龙对兵团岁月的深情回忆。画作描绘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团场职工群众的生活场景,奖状、桌椅、板凳、房梁、席子等细节,充满浓浓的怀旧气息。

“这幅画再现了我小时候的生活场景,能够加深年轻一代对团场的了解。”胥玉龙说。

除了这些作品外,胥玉龙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画作,如《岁月流金》《我的女儿》《乌孙古道天堂湖》等。作品风格各异,有的展现了新疆的自然风光,有的描绘了日常生活中的温馨瞬间,每一幅都饱含着他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在艺术道路上,胥玉龙不断探索创新,尝试不同的绘画风格和表现手法。他善于运用色彩和光影营造氛围,使画面更加生动且富有感染力。他的作品受到许多团场职工群众的喜爱。

如今,胥玉龙依然活跃在团场。他用画笔记录团场的发展变化,用艺术弘扬兵团精神。“艺术就是真实记录生活,未来只要还能拿动画笔,我就会一直画下去。”胥玉龙说。

葛云科:丹心勾描边疆景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阿热依·热依哈巴提

葛云科(左三)带领美术名师工作室部分成员,在一师十六团开展写生活动(资料图片)。葛云科 提供

“同学们看,画葡萄要掌握‘一笔三色’的技巧,笔尖蘸浓墨,笔肚蘸淡墨,笔根留清水……”3月24日,在一师十团中学的美术教室里,美术教师葛云科正在示范画葡萄的方法。围观的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叹,嘀咕着:“老师画的葡萄和真的一样!”

葛云科从小就对自然万物的变化非常敏感,有着很强的观察力。上初中时,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学校图书馆里翻到一本画册,里面的精美画作瞬间吸引了他,从此与绘画结下不解之缘。此后,他省吃俭用,攒钱购买绘画工具,利用课余时间自学绘画。

“记得第一次看到齐白石画的虾时,我惊呆了,原来墨色可以这么有生命力。”谈及初次接触国画,葛云科眼中依旧闪烁着光芒。

高考后,他选报了一所大学的美术教育专业,系统学习美术知识和教学方法,为日后的艺术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3年,葛云科怀揣着对边疆的无限憧憬,下定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的决心,毅然来到新疆,开启了漫长的美术教育生涯。

“当时辅导员问我,为什么选择阿拉尔,我告诉他‘那里有我没见过的风景’。”葛云科回忆道。初到一师十团时,大漠落日、棉田雪景让他震撼不已。

葛云科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工作节奏和生活习惯。作为一名美术教师,他每天都满腔热忱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在课堂上,他总能用生动有趣的方式点燃学生对美术的热情。春天,他带着学生在校园里观察白杨树在微风中摇曳的姿态,引导他们用画笔描绘白杨树挺拔的身姿。课堂上,他带着学生用黏土捏制团场老物件,让历史在孩子们手中活起来。

“对于美术特长生来说,初中美术课程很重要,就像盖房子要打好地基一样,这个阶段培养的观察力和表现力,会影响他们一生。”葛云科说。

时光荏苒,20多年来,葛云科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热爱美术的学生,许多学生在他的悉心教导下考入艺术院校,还有一些学生将美术融入日常生活中,把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工作之余,葛云科积极参与一师阿拉尔市美术家协会开展的活动。今年,他凭借深厚的艺术造诣和丰富的组织经验,当选该协会主席。从普通会员成长为美协主席,他始终保持着对美术的热爱。多年来,他不仅一直坚持下基层开展美术辅导活动,耐心为职工群众讲解绘画技巧,手把手教他们构图、调色,还为他们送去一幅又一幅精美的画作。

“艺术要扎根生活,服务人民。”这是葛云科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一直践行的理念。

2020年,葛云科成立了“葛云科美术名师工作室”,吸引了十几名志同道合的成员。走进该工作室,最引人瞩目的是他创作的“新疆瓜果”系列作品。

“新疆瓜果”系列作品,每一幅都饱含他对新疆的热爱。画中的葡萄晶莹剔透,颗颗饱满,在翠绿的叶子衬托下,宛如一串串紫宝石;金黄的哈密瓜,纹理细腻清晰,似乎散发着阵阵香甜;红艳欲滴的石榴,咧着嘴露出红宝石般的籽儿,仿佛在向人们诉说丰收的喜悦。葛云科巧妙运用传统笔墨,将瓜果的形态、色泽和质感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作品不仅在多个展览中屡获赞誉,不少作品还被爱好者竞相收藏。

“新疆的瓜果不仅甜在嘴里,还美在眼里,我想用画笔留住这份甜蜜,让更多人领略新疆的魅力。”葛云科说。

从农家少年到美术教师,从绘画爱好者到美协主席,葛云科用笔墨连接着传统与当代,用艺术诉说着对新疆的热爱。如今,他正忙碌于“我笔下的阿拉尔”美术写生活动,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更多人了解阿拉尔。

“对我而言,画笔不仅是创作工具,还是连接人心的桥梁,是传播美的使者。我将继续用热情和才华,画出更加美好的作品,让更多人爱上阿拉尔。” 展望未来,葛云科信心满满。

刘庆乐:铁笔生墨“烙”春秋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阿热依·热依哈巴提

刘庆乐在制作葫芦烙画(资料图片)。孙振飞 摄

3月26日,记者走进五师双河市刘庆乐的工作室,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艺术小世界。他的工作室里,大大小小的葫芦到处都是,在柔和的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古稀之年的刘庆乐坐在工作台前,鼻梁上架着一副老花镜,手中的电烙笔如行云流水般在葫芦表面熟练游走着。

笔尖与葫芦接触的瞬间,发出细微声响,一缕青烟袅袅升起,在阳光里勾勒出朦胧的轨迹。他的指节因常年握笔而略显粗大,手背上有几道浅浅的烫伤疤痕,那是烙画时不小心留下的印记。

“葫芦烙画这活儿,讲究心无旁骛,手稳心静才能烙出好画儿。”刘庆乐一边烙画,一边低声说着。他身后高低错落的木架上摆满了形态各异的葫芦烙画,有的烙着《清明上河图》的市井百态,有的烙着傲然绽放的天山雪莲,还有的烙着运动健儿的精彩瞬间。这里的每一个葫芦都仿佛被岁月镀上了琥珀色的包浆。

2014年12月,刘庆乐光荣退休了。退休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浏览网页时看到了葫芦烙画。“我当时被深深吸引住了,想着自己一直和电打交道,又喜欢画画,为啥不试试呢?”

想干就干,刘庆乐托人买来专业电烙笔,跑遍周边市场搜罗葫芦。等一切准备妥当后,他便开始制作葫芦烙画。现实很快就向他泼来冷水,电烙笔比较沉重,高温笔尖稍不留神就会灼穿葫芦表皮。最初的几个月,他工作室的废料筐里堆满了焦黑的“试验品”,有因温度过高烧出窟窿的,有因运笔颤抖变成抽象派的。他的老伴儿打趣道:“老刘啊,你这哪是制作葫芦烙画,分明是烤葫芦吗!”

“电烙笔既沉重,又不好控制温度,葫芦容易报废。”回忆起最初学习烙画时的情景,刘庆乐感慨万千,“有时候温度高,葫芦一下子就烧焦了,黑乎乎一片,心疼得不行。温度低了,颜色又浅,达不到理想效果。”虽然如此,但他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被激发了出来,不停地卖葫芦,反复练习。

经过无数次尝试,刘庆乐逐渐掌握了葫芦烙画的技巧。

“现在,电烙笔在我手里就跟手指一样听话。”刘庆乐笑着说,眼中满是自豪。为了能在葫芦上烙出更好的作品,从挑选葫芦到构图布局,再用铅笔打轮廓稿,更换烙笔笔头,每一个细节他都精益求精。如今,他的葫芦烙画风格独树一帜,作品题材丰富多样,从人物到山水,从动物到植物,每一件都栩栩如生。

在制作葫芦烙画时,刘庆乐挑选葫芦的要求极为严格:“葫芦是烙画的基础,形状不好或者不结实,都会影响成品效果。”为此,他专门用一块地种植葫芦,一有时间就去查看。“看着自己种的葫芦一天天长大,我满心欢喜,盼着它们早点成熟。”刘庆乐说。

葫芦烙画早已融入刘庆乐的生活。这几年,每年他都会精心创作一批作品。

2022年,刘庆乐创作的葫芦烙画“喜迎冬奥”系列作品引起团场职工群众关注。为了创作出冬奥会主题的葫芦烙画,他一边查阅大量资料,一边寻找满意的葫芦,最终以文字、动漫、简笔画等形式烙出冰雪运动、冬奥会吉祥物等作品,通过葫芦烙画为奥运健儿加油。

“当时,我特别想通过自己的作品把冬奥会的精彩瞬间记录下来,让大家看到别具一格的作品。”刘庆乐说。

如今,刘庆乐的葫芦烙画作品已超过千件,在五师双河市和博乐市的多个社区展出过。他深知葫芦烙画的价值,“我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喜欢上这门手艺,把它传承下去。”刘庆乐用一把烙铁在葫芦上烙出了绚丽的世界,也烙出了精彩的人生。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075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