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力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

来源:兵团日报时间:2025-04-07 07:57:19 作者: 编辑:李佳莹 责任编辑:许灏

大力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

夜晓语、刘寅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是打造宜居乡村、提升农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举措,对持续深化农村改革、促进现代乡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始终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大力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职工群众精神风貌,丰富职工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兵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文明力量、提供丰润道德滋养。

强化思想引领。一是探索基层宣讲“队伍+阵地+内容+手段”新模式,组建兵、师、团三级宣讲团、大学生三下乡宣讲团等宣讲队伍,建立理论宣讲人才库,定期开展理论知识专业培训,坚持推进宣讲队伍专业化,全力打造“理论宣讲轻骑兵”。二是聚焦重点群体,将党的创新理论与学校“大思政课”相结合,在兵团大中小学实施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文化思政、活动思政和实践思政育人模式;创建示范学校,培养优秀教师,打造精品课程,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三是坚持分众化大众化宣讲,把理论课堂搬到职工群众的生产生活现场,分专题、分区域、分场合开展理论宣讲,提高宣讲的渗透率、亲和力;组织开展“菜单式宣讲”,注重互动式体验,让职工群众在春风化雨中感受理论的温度、思想的魅力。

汇聚多方力量参与。一是加强自治组织建设。团场、连队要建立约束性规范与倡导性标准,用好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接诉即办等务实管用的治理方式,激发乡村治理新活力;完善自治组织与其他参与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自治组织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有序性、规范性和协同性。二是发挥乡贤示范作用。立足基层熟人社会特征,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完善乡贤参与和美连队建设、服务乡风文明建设激励机制,提供形式多样的活动载体和平台,将乡贤、致富能人以及在外创业的各界人士聚拢起来;利用连队文化场馆、贤人志士展示栏等开展“知乡贤、颂乡贤、学乡贤”活动,凝聚起崇德向善、共建共治的强大正能量。三是充分发挥连规民约作用。结合实际,按照“四议两公开”制度修订完善连规民约,明确职工群众应当履行的义务和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包括公共设施的使用与保护、环境卫生的维护与提升等方面,进一步激发职工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凝聚力。

坚持高标准建设。一是坚持规划先行。立足兵团实际,科学编制乡风文明建设中长期规划,使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环境保护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之间相互衔接,既保持乡土风貌,又融入现代文明气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二是改善连队面貌。着眼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因地制宜推进连队户厕改造以及生活垃圾、污水系统治理;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努力打造一批以“生态农业、屯垦戍边、民族风情、边塞风光”为主题的宜居连队精品示范点、特色鲜明的兵团风貌提升示范带。三是加快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组织开展土地、房屋普查建档工作,完善从建房审批、批后监管到日常巡查、违建拆除等环节的管理办法;开展以团场为统筹单元、连队为实施单元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大力发展连队经济。一是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各团场、连队要立足“一团一业、一连一品、一连一景”定位,努力挖掘自身特色资源,做好产业发展规划,集中打造一批特色农业、生态观光、红色旅游等名团名连,按照“创点、连线、拓面”方式,探索特色产业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路。二是壮大连队集体经济。立足于开发、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探索多途径、多渠道、多形式的新型连队集体经济实现形式。三是拓宽职工增收渠道。积极引进、培育龙头企业,采取“企业+合作社+职工”发展模式,促进农产品种植、规模化基地、生产加工、销售流通一体化发展;以“经营主体+基地+职工”等多种组织形式开展股份合作,探索符合兵团实际的三产融合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特色餐饮、农村电商、精品民宿等新业态,多元化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持续推进移风易俗。一是破除陈规陋习。引导职工群众共同抵制陈规陋习,坚决遏制高额彩礼、厚葬薄养、铺张浪费、大操大办之风;加强基层党组织协同治理,发挥兵团妇联、共青团等组织作用,形成“有人管、按章办、机制全”的工作机制。二是厚植新风正气。以创建文明团场、文明连队、文明家庭为契机,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好事、最美家庭等系列评选和先进典型事迹宣讲活动,将精神文明建设落到实处。三是宣传弘扬乡土文化。丰富具有兵团特色、饱含农趣农味的“连字号”文体活动供给,以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实施“送文化下基层”“我们的村晚”“村BA”等文化惠民活动;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培育一批知名文化品牌,形成“一团一品”“一连一韵”格局。(作者单位:塔里木大学)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075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