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因地制宜发展兵团农业新质生产力

来源:兵团日报时间:2025-04-14 13:15:47 作者: 编辑:草娃 责任编辑:杨波

因地制宜发展兵团农业新质生产力

张付新、胡长春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这为新时期兵团农业现代化建设明确了着力点。农业新质生产力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农业强国建设、实现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兵团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兵团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坚持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不能简单套用单一发展模式。一是坚持先立后破理念。兵团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要把握时度效,处理好区域农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等方面和传统农业产业改造升级的关系;要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升级等举措促进各地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依托新质要素推动传统农业加快转型升级,以适应农产品市场变化。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政策要结合区域实际。例如,南疆各师市要依托丰富的棉花资源优势,积极承接东中部地区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巩固提升棉纺生产能力,打造一师、三师纺织服装产业生产加工基地;北疆各师市要加快肉羊等特色畜牧业基地建设,推进农牧业优势集中发展。三是坚持分类指导原则。兵团各师市要依据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规律,基于比较优势,提高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精准性和实效性;要科学突破单要素思维,从资源利用、运作效率和可持续性的整体维度思考,在实践探索中走具有区域农业特色的差异化道路。

着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供给能力。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依赖于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这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农业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一是构建适应区域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通过改革农业科技管理方式,进一步推进政府与市场、研发与应用、组织与制度等层面协同机制建设,激发农业领域的创新动能,进而推动区域数字农业、规模农业、基因编辑等前沿领域的创新。二是优化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布局。明确兵团和地方农业战略科技力量的分层定位和任务分工,强化协同创新机制建设,构建梯次化创新载体,实现优势互补,突出区域特色;从区域亟须解决的问题出发,优化资源配置,围绕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和农业产业链构建等,加快攻克区域农业发展瓶颈。三是建立产学研融合的农业科技联盟。依托兵团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同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区域农业科技研发联盟,针对地方特色和产业特色,积极开展有组织的科技攻关,力求在农业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四是培育和提升涉农企业的创新能力。依据自身科研条件,强化政策支持,降低创新门槛,分层分类培育和壮大涉农企业创新能力,发挥涉农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作用;整合区域上下游资源,推动上下游企业共建产业链创新链,逐步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机制。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加强技术推广和提高技术应用水平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一是因地制宜构建多元协同和纵向联动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体系。在多元协同方面,构建以政府推广部门为主体,涉农企业、高校、科研平台、市场经营主体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推广机制,实现基础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协同融合,推动农业技术成果到田间应用的深度融合;在纵向联动方面,健全师团连三级联动机制,推动供需衔接,有效将高层次科技成果转化至基层,实现技术成果推广的无缝对接。二是创新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模式。创新农技推广体系模式,需要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社会组织及基层科技工作者形成合力,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平台优势,因地制宜优化推广体系和路径,实现数字赋能兵团农技推广。三是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激励机制。根据农业发展对农技人员的实际需求,建立有利于农技人员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成长晋升机制,调动广大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作者单位:塔里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075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