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唱响农旅融合的“田园牧歌”

来源:兵团日报时间:2025-04-16 10:00:29 作者: 编辑:草娃 责任编辑:许灏

唱响农旅融合的“田园牧歌”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阿热依·热依哈巴提、兵团日报常驻记者李嘉成

4月8日,二十九团九连职工在大棚采摘羊角蜜甜瓜。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嘉成 摄

初春的阳光照在天山南麓的戈壁绿洲上,二师铁门关市缘久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大棚里,金黄的西红柿如灯笼般垂挂在藤蔓间,叶片在滴灌系统的水雾中闪闪发亮,种植户张水英戴着手套的手掌熟练地拨开枝叶,剪刀落下,露珠顺着新茬切口滚落,在棚膜折射的光斑里闪着细碎的光。

“过去种大白菜,凌晨三时就得往城里赶,霜花结在眉毛上,一车菜卖不了几百元。” 张水英这位在田垄间耕耘了20年的老把式直起腰,指尖还沾着新鲜的泥土,“库铁大道通车那年,看见周末来郊外的轿车排起长队,我们就琢磨着,这土地该换个‘活法’了。”

于是,在团场技术员的指导下,张水英率先将6座蔬菜大棚改造成四季果园,引进的车厘子树去年第一次挂果,红彤彤的果实映着游客的笑脸,仅亲子采摘一项,就为她带来近30万元收入。

张水英的转变,是二十九团实施农旅兴团战略的缩影。当库尔勒市的发展触角向东延伸,这片距离市中心仅15分钟车程的土地上的人们,敏锐地捕捉到城市人的 “田园情结”:厌倦了钢筋丛林的人们,渴望在田野里触摸泥土的温度,在果香中寻回自然的本味。团场党委因势利导,将传统农业大棚升级为“可参与、可体验”的沉浸式园区,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变成“看得见乡愁、留得住回忆”的消费场景。

沿着库铁大道向东12公里,二十九团一连的木林村风情园传来此起彼伏的欢声笑语。木林村风情园负责人朱春香站在星空帐篷旁,调整帐篷的绳结,眼角的皱纹里漾着笑意:“这周的团建预约早就满了,一到旅游旺季,我们这里供不应求!”

4年前,她带着23名姐妹将闲置的老连部改造成农家乐,如今这里已成为集餐饮、采摘、民俗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夏季,推出星空露营季,让游客在璀璨星空下感受别样浪漫;秋季,举办丰收文化节,展现丰收的喜悦与乡土风情;冬季,打造冰雪美食街,为寒冷的冬日增添一抹温暖。

如果说张水英的果园、朱春香的农庄是农旅融合的“细胞单元”,那么二十九团的产业升级则是一场系统变革。团场深挖红色文化底蕴,将十八团渠水利工程、知青纪念馆等历史资源串点成线,推出“重走垦荒路”红色研学游,让游客在老军垦的带领下开垦荒地,感受兵团精神。同时,结合生态资源打造的“四季采摘地图”和“田园摄影路线”,让不同季节的风景成为吸引游客的“卖点”。

暮色降临,文化广场的灯光次第亮起。张水英的大棚里,滴灌系统在夜色中发出轻微的“滋滋”声,“你看这草莓,再过半个月就能上市。”张水英望着棚顶闪烁的灯光,仿佛看见周末即将到来的游客车队,“现在我们不光种果子,还在‘种’风景。”张水英说。

远处,库铁大道的车灯划破戈壁夜幕,为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勾勒出明亮的轨迹。当传统农业插上“旅游+文化”的翅膀,兵团人正用智慧和汗水,在农旅融合的答卷上写下新的注脚。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075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