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咱兵团人丨希望的田野

来源:兵团日报时间:2025-04-18 09:57:37 作者: 编辑:草娃 责任编辑:许灏

咱兵团人丨希望的田野

于 三

祖国西部边陲,亘古荒野,天地苍茫,人迹罕至。

忆往昔,人民解放军铸剑为犁,战天斗地,荒原变粮仓;支边青年风华正茂,扎根边疆,戈壁变绿洲。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一代代屯垦戍边的兵团人,秉持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前赴后继,将青春热血毫无保留地挥洒在这里。

现如今,岁月流转,戈壁荒原已成希望的田野,祖国边疆也换了模样!

——题记

青春选择了田野

4月,是播种希望的季节。六师芳草湖农场二连职工杨得志和儿子杨龙种植的棉花开始播种了。播种机卷起的尘土,随风飘到了跟在播种机后的杨得志身上。

杨得志瞄了一眼来送水的儿子,操着川普训斥道:“棉花大面积开始播种,不赶紧滴水,要是来场风,全连人就等着喝西北风吧……”

杨龙大学毕业回连队工作已有十二个年头,现在是二连连长。

地里的风很大,杨得志用衣衫擦了擦脸上的灰尘。杨龙将两瓶矿泉水放在父亲脚下。

“老爸不叨叨了,连队里的渠道和机井我早看过了,好着呢。我去合作社发农资了!”杨龙嬉皮笑脸地说。

“赶紧滚!”杨得志没好脸色地吼道。

“老爸,地里的活就交给你了!”杨龙走到地头喊道。

杨得志看了一眼地上的矿泉水,将拔草时留在手上的草垢在衣服上蹭了蹭,转头看了一眼儿子的背影,拿起一瓶水一口气喝了大半瓶,去追赶走远的播种机。

春回大地,农场渐渐披上了绿装,杨得志的思绪也飘回到了绿色的军营。

1983年4月,杨得志从四川阆中老家参军入伍,来到了新疆某部服役。他在军营摸爬滚打的四年里,多次受到嘉奖,荣立三等功一次,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那是杨得志最值得骄傲的岁月。

1987年4月,杨得志退伍后与二连女职工徐正萍相识相爱,结婚后杨得志也成为兵团职工,扎根二连。

徐正萍是国营商店的售货员,收入不高。1988年,杨得志承包了20亩土地种植打瓜,年底仅收入68元。

隔行如隔山。杨得志虽是操枪弄炮的标兵,可拿起铁锹干农活还真不如普通职工。杨得志算了一笔账,从1988年到1999年,平均年收入没有超过800元;2000年到2009年,平均年收入没有超过4000元。

“那时候职工收入都不高,我还有份工资,没挂过账算是不错了。”徐正萍说。

1988年5月,杨龙出生了。从上幼儿园起,每到农忙时节,杨龙放学放假就去棉花地里和父母一起放苗、拔草、打顶、摘棉花。

六师芳草湖农场二连职工在田地中除草(摄于2024年6月1日)。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华北 摄

在泥土的芬芳中,杨龙逐渐长大。可家里经济还是捉襟见肘,油盐酱醋、婚丧嫁娶样样要花钱,杨得志夫妇常常为钱犯愁,就盼望儿子跳出农门,有份稳定体面的工作。

2008年,杨龙考上了伊犁师范大学。可怜天下父母心!杨得志夫妇在地里更加卖力,生活上更加拮据。那时,农场开始推进城镇化建设,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许多职工住进楼房,杨得志夫妇还住在平房里。“等杨龙当老师了,去他工作的地方买楼房!”夫妻俩为儿子规划着未来。

2011年7月,杨龙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在网上选择应聘学校时,六师招录大学生连官的信息跃入眼帘,杨龙仿佛又嗅到了田野里的芬芳。

2011年8月22日,通过特岗教师考试的杨龙,坐在伊犁市察布查尔县种羊场中心小学里等待着面试。

手机铃声响了,是父亲打来的:“好好表现!”

母亲抢过电话:“需要钱让你爸给你转!”

面试非常顺利,跳出农门的杨龙没有把消息告诉父母,因为他在等待另一个消息。

下午6时,改变杨龙人生轨迹的电话来了:“我是六师组织部工作人员,请速到芳草湖农场二连报到!”杨龙兴奋得连夜坐车往家赶。

农场的初秋,处处弥漫着收获的味道。杨龙到家时天还没亮,敲开家门,父母满脸诧异问:“怎么回来了?”

杨龙说出回来的原委后,父母愤怒了,又沉默了,草草吃点饭就去地里了。

青春扎根在田野

天亮了,杨龙来到二连连部报到。

走进办公室,连队干部为秋收、秋灌、秋翻、秋播……你一句我一句地讨论着、东一头西一头地忙碌着。

“好小子,有志气!”指导员何玉伟拍了拍杨龙的肩膀,脸上满是赞许。简单寒暄两句后,何玉伟便立刻给杨龙安排任务:“赶紧去番茄酱厂协调职工交售工作。”

番茄酱厂离连队12公里,没有交通工具可不行。杨龙走到熟悉的棉田,父亲和母亲蹲在地头摘棉花,父亲歪头看他一眼,把头又埋进棉苗里。

“妈!摩托车我骑一下,我要去酱厂。”杨龙低声说。

母亲直起身,从衣兜里掏出摩托车钥匙递给了杨龙,继续摘棉花。

秋高气爽,杨龙骑着摩托车,行驶在通连公路上。耳旁的风呼呼作响,激情在胸中腾起。

离番茄酱厂渐近,一股酸腐气味袭来。

装满番茄的拖拉机、汽车、小四轮排成长长的车队等待交售,车上不停流着红色的汁液,将整条路都浸染成了暗红色。

“番茄交不掉咋办!”二连职工张迟平对杨龙说。

“我去协调!”初出茅庐的杨龙说。

2008年,由于职工扩大番茄种植面积,供大于求,番茄酱厂加工能力已到极限,依然跟不上采收的速度。

望着见首不见尾的车队,闻着番茄汁发出的酸腐味,看着职工们无奈、沮丧的脸,杨龙明白了父母让他跳农门的心思。

进入9月,连队的棉花开了。杨龙又被连队派往轧花厂,协助连队职工交售棉花。

棉花检测结果出来了,有些职工觉得不公平,就将拉运棉花的车辆堵在轧花厂大门口,发泄心中的不平。每每遇到二连的职工,杨龙就叫一声叔叔、婶子、大伯、大妈,劝大家消消火气……

秋收结束了,杨龙问父亲家里棉花产量咋样?父亲没吱声。

“今年产量360公斤,价格也不错,能拿三万块钱。”母亲说。

冬天,杨龙更忙了。组织职工学习、撰写各种总结材料、填写各类报表,这些工作大多需要电脑操作,其他老同志不熟悉电脑,这些任务自然就落在了他的肩上。

眼看过年了,杨龙除了换洗衣服回趟家,大部分时间都住在连队宿舍。“去看看孩子,别赌气了!”妻子对杨得志说。杨得志走进连队办公室,杨龙不在办公室。

“杨龙刚被送到新疆医学院去抢救了!”连队干部说。

那时候连队干部宿舍烧火炉取暖,室内热、室外冷,不会照顾自己的杨龙感冒了,自己买药吃,却出现了严重的药物过敏反应。夫妻俩赶到医院,望着病床上的儿子,徐正萍流出了泪水。

“我可是因祸得福!”杨龙说。

冬去春来,杨得志夫妇心疼儿子,花了10万元给杨龙买了一辆车。有了车,杨龙在连队抓安全、抓生产就方便多了,再也不用风吹雨淋,这让杨得志夫妇心里踏实了一些。

“有了车,更难见到人。”杨得志板着脸说。

这并不奇怪,因为杨龙太忙了。

青春绽放在田野

4月16日,杨龙(右)在连队麦田里查看麦苗生长情况。胡阿尼西·巴合提 摄

2012年6月,杨龙凭着踏实肯干的工作表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他被任命为二连副连长,负责连队农业灌水工作。

那时二连基础设施较差,连队22公里的渠系有8公里的土渠,到了农作物灌溉期,为防止滴跑冒漏等浪费水的现象发生,杨龙每天骑着摩托车,屁股下压着铁锹、耙子,褡裢里装着胶靴、雨衣巡渠,随时下水堵缺口、捞杂草。

2013年7月的一个夜晚,杨龙分配完水回到宿舍休息。凌晨3时,手机铃声响起,是张迟平打来的。“杨龙呀!我的水不对,有你这样干工作的吗!”电话那头张迟平气愤地说。

杨龙赶紧骑着摩托车,直奔张迟平的地里查看。自己明明放足了水,可目测一半都没有,杨龙一头雾水。

杨龙来到支渠闸门查看,明显是有人动了闸门,于是从褡裢里摸出扳手重新调整了闸门,随即给张迟平打电话:“张叔放心浇水,我在闸门给你看着。”那一夜,杨龙靠着渠埂睡到天亮。醒来后,四个蜱虫钻进了头皮又疼又痒,他硬生生给抠了出来,然后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新一天的工作中。

管水工作非常辛苦,为了保证渠系畅通,避免堵塞,遇刮风下雨,无论白天还是夜晚,杨龙都奔波在放水的渠道上,将随风飘入渠道的杂草、杂物捞出,将土渠的豁口堵住。

一脚泥、半身水,是杨龙给连队职工最深的形象。他在担任管水副连长的这五年里,保障了渠道畅通,保证了职工的收入。

“算了,就在农场买房子吧!”徐正萍对丈夫说。2015年年初,杨龙和父母在农场场部购买了楼房。

张婉是芳草湖农场医院的一名护士,与杨龙一样是兵团职工子女,大学毕业选择返乡工作。2015年11月,杨龙和张婉喜结连理。在儿媳妇的开导下,杨得志夫妇接受了杨龙的选择。

2017年8月,芳草湖农场拉开了综合配套改革的序幕。

“杨龙这孩子我看不错。”常常挑三拣四的张迟平说。

“杨龙这孩子本来就不错。”许多职工说出了心里话。

杨龙全票当选为二连党支部副书记、连长,承担起发展连队经济、引领职工致富的责任。

2018年7月,芳草湖农场大小海子水库几无存水,棉田里一阵阵干燥的热浪袭过,能听到“沙沙沙”棉花蕾铃脱落的声音。职工像热锅上的蚂蚁,围着杨龙团团转。

“去老鹰湖抽水!”杨龙骑着已经破旧的摩托车,向连队附近的水库驶去。身后是全连职工,一路上尘土飞扬。

“连长带领我们职工到老鹰湖水库架水泵抽水抗旱半个月,为了节约用水,灌水从一轮20立方米减到15立方米,采用少浇多轮的办法。那年咱们连队棉花亩产都在450公斤以上,大家都赚到了钱。”张迟平回忆起那段难忘的经历,言语中满是对杨龙的感激与敬佩。

为更好带领职工致富,2020年4月,二连“两委”牵头成立了六师五家渠芳草湖农场合盛昌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刚成立时,职工入社的积极性并不高,除了连队“两委”,职工寥寥数人。

“我入社!”杨得志来到办公室找到儿子说。父亲的鼓励让杨龙对经营好合作社充满了信心。

作为合作社理事长,杨龙在经营过程中,积极探索创新。他采取抱团取暖的方式,集中采购农资,有效降低了职工采供农资的价格,实现了节本增效。为了有效规避市场风险,杨龙积极拓展合作渠道,为合作社牵线搭桥,开展订单种植。科技是农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杨龙邀请农业专家举办讲座、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从播种时机的精准把握到病虫害的科学防治,从合理施肥的细致讲解到先进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每一个环节都不放过。

自2018年担任连长,杨龙不是在田间地头,就是在合作社里,努力为职工做好农业技术指导,连队的棉花产量也在逐年递增。2021年,二连棉花平均单产496.6公斤,合作社也被师市授予“六师农工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荣誉称号,成为师市合作社发展的标杆。2022年,合作社已有社员107人,为社员分红43万元。职工收入非常可观,家家都买了小轿车,包括杨得志。

虽说职工过上了好日子,可杨龙心里还放着件大事。

长期以来,芳草湖农场种植棉花使用的地膜回收率太低,对土壤造成的危害愈发明显。2023年年初,杨龙带领职工积极配合新疆农垦科学院,成功研发了残膜回收打捆与秸秆粉碎联合作业机。同年11月,他再次与新疆农垦科学院联手,引进了回收残膜无水清理加工装备生产线。那年冬天,当看到一堆堆残膜被加工成一袋袋的木塑建材原料时,杨龙笑了。

2024年6月底,杨龙又搞出了新花样,他将一台打顶机器人带到地里打顶,不但打顶速度快,而且漏打率也很低,围观的职工群众无不叫绝。

杨龙给连队带来的变化,杨得志都看在眼里,他知道儿子已成为连队职工的主心骨,可他对儿子依旧没有好脸色。“日子还长呢,别有点成绩就嘚瑟!”杨得志板着脸对儿子说。

在连队工作的12年,杨龙吃住在连队。妻子张婉平时工作忙,孩子交给父母看管,杨龙的身份地也由父母代管。

“他只要能带着大家伙过上好日子,我们再累都值!”杨得志笑着说。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075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