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华:为盐碱地治理“把脉开方”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素凡
在田垄间查看墒情,与职工群众交流盐碱地改良技术……立春过后,当春风拂过一寸寸土地,今年54岁的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凤华便开始忙碌起来。
“春耕是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这个时候不少职工群众在技术、管理方面都存在很多疑问,我们的解答会让他们心里有个底。”在三师伽师总场,张凤华蹲在田垄间,抓起一把土,指尖轻捻着,感受泥土的松紧,“这就是我研究了20余年的课题,盐碱地综合利用。”
土壤盐碱化是制约土地资源化利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在新疆,这个问题尤为严重。
“新疆被称为‘盐碱地博物馆’,盐碱地类型多、面积大、程度重,部分盐碱地甚至可以说是寸草不生,想要让不毛之地变为高产田,难度很大。”张凤华起身,指着眼前的地块告诉记者,“即使是相隔1米的土地,盐碱类型都会有差异,作物生长也不同。”
4月17日,张凤华在盐碱地里查看植物长势。本人提供
面对如此棘手的问题,张凤华并没有退缩。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那些年,张凤华一直在实验室与地头之间穿梭。
“那个时候,有些职工找到我说自己的地盐碱程度比较重,出苗率只有20%至30%。”张凤华回忆道,听到这个情况,她立即跟职工去地头察看情况,只见泛着盐霜的土地上白茫茫一片,地表之下,盐分正一寸寸绞杀作物的根系——玉米苗刚破土就蜷曲发黄,棉花桃未膨大就过早脱落,连最耐贫瘠的野草也在盐壳下奄奄一息。
“必须解决这个问题。”行走在田间,听着鞋底踩过结着硬壳的土地发出细碎的“咔嚓”声,张凤华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到投入成本低、见效快的方法,让土地恢复生机。
多年来,张凤华一边带着学生,蹲在碱斑密布的地块上,为不同类型的盐碱地做分类,一边在实验室里寻找改良方法。2016年,她在笔记本上画下加粗的重点符号:油菜改良盐碱地。
“这一年,我带领团队开始种植饲料油菜改良盐碱地科研项目。”张凤华介绍,“通过油菜适生栽培的同时,在土壤中添加一些土壤调理剂,既解决了饲料短缺问题,又能改善盐碱土壤。”
在重度盐碱地上进行多次实验后,张凤华带领团队,建立了一整套盐碱地分类治理模式及配套轻简化技术体系,与职工群众一起,见证了那些曾经寸草不生的盐碱地,次年就生长出更多的嫩苗,出苗率大幅提升,第三年产量提升,逐渐成为一块丰收田。近5年,她与团队研究的这项盐碱地“适地适种”技术,在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吉林、江苏等地应用超过1800万亩,取得显著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我始终坚持,盐碱地治理要因地制宜、分类治理。”张凤华笑着说,“就跟医生看病一样,通过‘望闻问切’,判断好盐碱地的类型和程度,对症下药,就能让土地焕发生机。”
多年来,张凤华将满腔心血投入新疆和兵团农业生态环境研究中,如今已取得多项标志性成果,在大面积作物精准栽培与数字农作技术应用、棉花超高产机理研究与示范、绿洲农田盐渍化土壤综合治理技术与示范方面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她也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巾帼建功先进个人、兵团英才等称号。
谷雨将至,伽师总场的棉花陆续出苗。望着眼前的点点绿意,张凤华坚定地说,“这就是我将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记者手记
在采访张凤华教授时,我问道:“这份事业坚持了这么多年,是因为热爱吗?”
张凤华肯定地答道:“是热爱。”
多年的潜心研究,多年与土地对话,张凤华把脚印嵌进泥地并沉醉其中,不觉枯燥与单调,她对土地的热爱和对“三农”事业的坚持,值得尊敬与敬佩。
张凤华说,近10年来,她一直在技术推广与解决问题的路上前行。她说,只有将那些用字符与数字总结出的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为田间地头的生机景象,才算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在兢兢业业、潜心科研的同时,张凤华坚持将课堂开设在田间地头,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在田地间寻找课题、探索解决方法。从教近30年来,她培养了70余名研究生。如今,她的学生遍布天山南北,有的在基层一线指导农业生产,有的在科研领域继续攻坚克难,为新疆和兵团的农业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