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架上的消费温度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李惠、通讯员杨宁
4月13日,在四师六十九团团部,清晨阳光铺洒在“嘉欣商店”的招牌上,招牌上的字都仿佛镀上了一层金边,为这小小的店铺勾勒出温馨的轮廓,静静诉说着新的一天的故事。店主、六十九团六连职工李凤仙正熟练地擦拭货架,货架上整齐码放着琳琅满目的商品。这家经营了10年的小商店,不仅承载着团场人的生活记忆,更是储藏着职工群众幸福生活的消费温度。
10年前,六十九团的城镇化建设如浪潮般奔涌而来,崭新的居民楼也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李凤仙决定在团部临街开一家37平方米的糖烟酒杂货店,取名“嘉欣”,寓意欣欣向荣之意。
最初经营嘉欣商店时,货架上只有简单的生活必需品。“那时候职工群众来买东西,最常问的就是东西便不便宜、耐不耐用,哪个便宜耐用就买哪个,消费讲究性价比。”李凤仙说。
随着经济的发展,嘉欣商店的货架开始悄然变化。方便面、火腿肠等速食产品占领了大量的货架,真空包装的肉制品和各类品牌日用品也成为职工群众手提袋里的新宠。
“大家开始注重生活品质,愿意为让生活更方便快捷的商品买单。”李凤仙回忆道,“团场人多了,我就想着把商店变成大超市,居民在超市一次性能买齐所需生活用品。”
随着六十九团城镇化建设的加快推进,团场持续推进道路改造、老旧小区翻新及公共服务设施升级,加上小额贴息贷款、税收减免等扶持政策的加持,职工群众创业热情高涨。团部个体商户数量从5年前的87家,增加到如今的176家,形成了零售、餐饮、住宿、建材、物流、金融等多业态商业区。
2022年,六十九团商业街上,一栋11层高的商住两用楼拔地而起,新增住户100多户,常住居民达到了500多户。李凤仙也将店面扩建至200平方米,新增日用百货、副食品专区,并引入线上配送服务。
六十九团六连居民徐炳春是李凤仙家超市的常客,他感慨道:“以前买日用品要到十几公里外的察布查尔县,现在在团部超市就能买到想要的东西,太方便了。”他每隔几天就开车往返于连队和团部,到嘉欣商店采购各类生活用品。
如今,徐炳春一家实现了“耕作在连队、消费在团部”的生活模式。这一变化正是六十九团“产城融合”发展的缩影——通过完善交通网络和商业配套,推动职工生活方式从“单一农耕”向“多元生活”转变。
电商的兴起,进一步改变了消费格局。李凤仙说,店里还增设了快递代收点,每天处理的包裹从最初的几个,增长到如今的上百个。同时,嘉欣商店还提供线上订单“30分钟送达”服务,为职工群众精准配送物资,只要在手机上下单,工作人员就能将货物配送到家里,方便快捷。
数字化支付的普及更是带来消费方式的革命。让李凤仙感慨万千的是,现在收付款方式让营销方便快捷。李凤仙说:“以前最担心收到假币,现在只要手机有电,交易就能完成。”
曾经,受交通状况和消费理念等因素影响,职工群众多在连队小卖部解决日常需求。如今,随着团场交通路网持续完善,私家车保有量增加,加之团部商业体不断升级,超市货品琳琅满目、品牌服饰店款式新颖、餐饮娱乐业态丰富,越来越多职工群众愿意驱车前往团部消费。同时,团部定期举办的促销活动、特色市集,也吸引了大量连队居民。
从生存型消费到发展型消费,从物质消费到服务消费,六十九团职工群众的消费习惯正经历显著变化,这种转变不仅体现了收入水平的提高,更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李凤仙计划明年对店铺进行数字化改造,引入智能货架和会员管理系统。“时代在变,我们也要跟着变。”她说,“虽然商店的名字没变,但随着时代发展和顾客消费方式的转变,这里的商品种类和服务方式都在不断发生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