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以指尖传承,用匠心筑梦

来源:兵团日报时间:2025-04-22 09:12:06 作者: 编辑:李佳莹 责任编辑:许灏

以指尖传承,用匠心筑梦

编者按

针尖游走,勾勒文化经纬;刻刀起落,雕琢岁月印记;麦秸翻飞,绘就斑斓图景。在非遗传承的时代浪潮中,总有一群执着的身影,以双手为舟,在传统技艺的长河里笃定前行。

本期我们将带您走近三位兵团民间艺术传承人——以刀为笔雕琢木魂的木雕家,化麦秸为绚丽画卷的麦秸画家,还有以针引线编织文化纽带的民间刺绣艺人。他们用双手传承古老技艺,以匠心守护文化根脉,在传统与创新的交融中,赋予民间艺术新的生命力。每一件作品都是他们心血的凝聚,每一次创作都是对文化传承的坚守。

让我们跟随他们的故事,感受兵团民间艺术的魅力与温度。

刘琴:针尖上的文化交融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朱丹丹

4月15日,春日午后的阳光斜洒进一师阿拉尔市文化(图书)馆。在文化馆非遗工坊里,一师八团职工、塔河民间刺绣代表性传承人刘琴正专注地伏案刺绣。她戴着金丝边老花镜,左手绷着素色缎面绣布,右手的银针灵活穿梭,深褐色丝线在指间流转,正精心勾勒着胡杨虬曲的枝干纹理。

刘琴正全神贯注地进行刺绣(资料图片)。官跃志 曹琴 摄

这位来自云南的“80后”绣娘,用20年光阴将丝线化作纽带,一头系着滇东北的苗绣彝韵,一头连着塔克拉玛干的胡杨沙海,完成了一场跨越3000公里的文化摆渡。

1983年出生于云南镇雄的刘琴,童年记忆里总弥漫着染料香。母亲的绣绷前,她看着五色丝线在土布上开出花朵,苗族百褶裙上的蝴蝶、彝族包头巾上的火焰,这些纹样成为她最初的美学启蒙。

16岁那年,她在云南省博物馆见到手工刺绣作品,很是震撼:“原来刺绣可以这么立体!”带着对技艺的执念,刘琴开启了学艺之旅。

在楚雄彝族村寨,她跟着老绣娘学习盘金绣,金线在指尖绕出太阳纹;在苏州刺绣研究所,她揣摩劈丝技法,精心学艺……这些经历让她逐渐形成“南北交融”的绣风,既有南方刺绣的细腻婉转,又蕴含北方针法的刚健明快。

2019年刘琴的丈夫报名了兵团选调干部,刘琴跟随丈夫来到了一师八团,她的艺术轨迹也随着发生了变化。

初到一师阿拉尔市,越野车穿越沙漠公路,金色胡杨与红色沙丘在夕阳下构成的壮美画卷,让刘琴瞬间泪湿眼眶,她毅然决定留在阿拉尔,在这片沙漠绿洲扎下根来。

创作作品《胡杨》时,刘琴尝试将乱针绣与平针绣结合。胡杨的主干用藏青色丝线以滚针勾勒,树皮肌理则用赭红、土黄、深灰三种丝线乱针堆叠,在远处却呈现出树皮的斑驳质感。为表现胡杨千年不倒的坚韧,她甚至在绣布背面嵌入细铁丝,让绣品在光影下产生立体投影。这件耗时三个月的作品,大受好评。

有一回,刘琴在塔里木大学的校史馆里看到一组老照片,让她意识到,兵团文化需要更生动的艺术表达。她开始系统研究兵团历史,从“三五九旅”的南泥湾精神到“沙海老兵”的故事,这些精神符号逐渐在她的绣绷上具象化。

在阿拉尔市美术馆,刘琴的《军垦第一犁》系列作品引发强烈反响。她将湘绣的鬅毛针用于耕牛的毛发,用苗绣的锁丝绣表现犁铧的金属质感,背景则用苏绣的“虚实绣”晕染出垦荒者的剪影。

作为塔河民间刺绣传承人,刘琴深知“博物馆式保护”的局限性,因此,她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生活场景。在一师阿拉尔市妇联的精心组织下,刘琴不辞辛劳,穿梭于各个连队,积极投身到刺绣技能培训的教学工作中。

培训现场,刘琴便从最基础的环节入手,她手把手地教导职工群众握针的正确姿势,细致地演示穿线的技巧,还耐心地为大家讲解如何依据不同刺绣图案与风格,精准挑选适配的绣布和绣线。

面对非遗传承的时代命题,刘琴有着清醒的认知:“保护不是封存,而是让古老技艺参与当代生活。”

秉持着这样的理念,刘琴积极探索,努力将塔河民间刺绣的独特技法巧妙运用到衣服、提包、耳环等各类日常用品的装饰上。她期待通过这种方式,打破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的隔阂,让更多人在日常使用中接触、了解并进而关注塔河民间刺绣。

刘琴的工作室里,陈列着她历年的获奖证书:2015年尖山刺绣四星级传承人、2016年云南省刺绣工艺大师,每一本都承载着她在刺绣领域深耕的心血。然而,在这众多耀眼的荣誉里,刘琴最为珍视塔河民间刺绣入选兵团非遗名录的证书。

刘琴表示:“这不仅是对我的认可,更是对塔河民间刺绣这门技艺传承发展的有力推动。这意味着塔河民间刺绣将在更广阔的平台上被看见、被珍视,进而踏上传承创新的新征程,在时代浪潮中延续它的生命力。”

从云南到新疆,刘琴用绣线编织着文化交融的传奇。在她看来,每一针都在缝合历史与现实,每一线都在连接边疆与中原。未来,她希望继续以绣花针为舟,在文化长河中摆渡,让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夺目光彩。

袁玉婷:麦秸丝绘就艺术梦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朱丹丹

4月18日,在二师华山中学非遗美学馆里,美术老师袁玉婷手持镊子,全神贯注地将一根直径不足1毫米的麦秸丝轻轻贴在画稿上,金黄的秸秆在逆光中透出琥珀般的光泽,将整片丰收的秋色定格于方寸之间。

袁玉婷(左)正在向老师学习麦秸画制作工艺(资料图)。袁玉婷 提供

袁玉婷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兵团人,她本科毕业于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如今是华山中学的一名美术教师,扎根边疆教育多年,她始终在寻找传统艺术与兵团文化的交汇点。

袁玉婷与麦秸画的缘分起始于2018年。那年在乌鲁木齐的一个非遗展上,一幅麦秸画让袁玉婷挪不开脚步:骆驼的鬃毛由数百根麦秸丝拼贴而成,在光影下呈现出绸缎般的层次感,沙粒的纹理竟是用秸秆的天然结节雕琢而成。

“麦秸画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吸引了我,于是我开始学习麦秸画,先是在网络上学习。”袁玉婷回忆道。

2024年盛夏,袁玉婷毅然踏上前往河南孟州的列车,拜入麦秸画名家汤精明门下,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秸秆修行”。

孟州的工作室里,袁玉婷每天在高温下学习“蒸熏漂染”:将秸秆放入特制的药水中蒸煮,去除糖分以防虫蛀;用硫磺熏制出均匀的金黄;再经清水漂洗,让秸秆呈现出温润的光泽。

袁玉婷说:“最艰难的是劈丝穿针——将一根秸秆劈出0.1毫米的细丝,穿入比头发丝还细的针眼,稍不留神就会断裂,手指被秸秆划破是常事。”

对艺术的执着让她敏锐发现,焉耆垦区每年产出的百万吨小麦秸秆,正是麦秸画最优质的原材料,尤其是二师二十二团的小麦秸秆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这里秸秆笔直修长,光泽度和柔韧度优于小麦秸秆,且纤维较少,只需轻轻一刮,就变得平整干净,可以为制作麦秆画节省许多工序。”袁玉婷说。

此后,袁玉婷更是大胆创新,将国画、刺绣、剪纸、书法、版画、烙画等艺术元素融入麦秸画创作之中。这一创举,犹如为麦秸画注入了多元艺术的鲜活生命力,极大地拓展了其艺术表现维度,使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层次与独特魅力。

最让人惊叹的是她的“数丝毛”工艺。在作品《荷韵》中,鸳鸯的羽毛由不同色度的麦秸丝组成,每根丝都需根据羽毛的生长方向倾斜粘贴,远看是优雅的弧线,近看却能看见秸秆天然的纤维走向。“这就像给鸳鸯织一件秸秆做的羽衣。”袁玉婷说。

以往,袁玉婷的麦秸画作品多以花鸟、山水等传统题材为主。然而今年,袁玉婷决定转换视角,将创作镜头对准兵团题材。

“兵团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题材丰富得如同无尽的宝藏 。这里有老一辈兵团人艰苦卓绝的屯垦戍边故事,坚韧不拔的身影与无畏的精神,皆是绝佳的创作素材,每一处画面都蕴含着独特的魅力。”袁玉婷说。

近年来,华山中学与博古其中学积极响应非遗保护与传承号召,先后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袁玉婷成为“非遗进校园”的主要推动者之一。

在二师华山中学的美术课上,五年级学生姜熙锐举着自己制作的麦秸画兴奋不已:嫩绿色的秸秆拼贴出树苗的枝叶,树干部分特意保留了秸秆的天然结节,像极了真实的树皮。这是袁玉婷教学带来的改变——她将复杂的工艺分解成适合中学生的学习步骤,从挑选秸秆到设计草图,每个环节都融入了兵团文化元素。

袁玉婷不仅自己授课,还培养了一支年轻的教师队伍。博古其中学的朱继斐就是其中一位。在袁玉婷毫无保留的悉心指导下,朱继斐迅速掌握了烫刻技法的精髓。此后,朱继斐创作的作品,巧妙融合现代审美与传统工艺,赋予古老的麦秸画以全新生命力,让这门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出别样光彩。

谈及未来,袁玉婷的眼中闪烁着光芒:“我想建一个麦秸画工坊,让团场的职工群众在农闲时参与制作,把秸秆变成增收的宝贝;还要开发线上课程,让更多人知道,一根麦秸也能讲述兵团故事。”在她看来,麦秸画的传承不是简单的技艺复制,而是要让这门起源于民间的艺术,重新回到生活中去。

暮色中的美术教室,袁玉婷还在整理学生们的作品。窗外的麦田随风起伏,像一片金色的海洋。她轻轻抚摸着一幅未完成的麦秸画,画面上是一群正在收割小麦的兵团人,阳光洒在他们的笑脸上,秸秆的光泽与他们的汗水交相辉映。

外力·阿尼瓦尔别克:以刀为媒守初心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朱丹丹 常驻记者左洁 通讯员谭疆

4月20日,记者来到四师七十八团非遗传承人外力·阿尼瓦尔别克的家中,他正俯身贴近案台,手握刻刀,一凿一刻在板材上雕刻出精美的图案纹路,在他的雕琢下,木头重获新生。

外力·阿尼瓦尔别克正在专心雕刻木雕(资料图)。谭疆 摄

十六年光阴流转,外力·阿尼瓦尔别克的指尖早已布满岁月的刻痕。作为一名深耕木雕技艺的老手艺人,这份坚持始于他对手工制作的热爱。

外力·阿尼瓦尔别克与木雕结缘,要追溯到2009年。有一次,年轻的外力·阿尼瓦尔别克第一次尝试将一块原木削凿成型。当那个带着木纹肌理的木雕果盘最终在他掌心呈现时,不仅是一件作品的诞生,更让这位哈萨克族汉子与木雕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第一次把脑子里的花纹刻进木头时,那种感觉怎么都忘不掉。”外力·阿尼瓦尔别克轻轻摩挲着案头尚未完工的马鞍说。

木雕制作工序繁杂,构图、选材、锯木、抛光、雕刻、上色……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精心对待。外力·阿尼瓦尔别克说,每一根不同形状的木头,都有着独特的“性格”,他要做的,就是赋予它们灵魂和生命。

在传统木雕技艺的基础上,他不断发展创新,让作品更加富有想象力、艺术性和观赏性。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外力,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创作出了民族餐具、装饰品等大量传统风格的木雕作品,深受游客喜爱。

走进外力·阿尼瓦尔别克的工作室,墙上错落悬挂的刻刀在阳光下折射出银芒,形制各异的木胚堆叠在案头等待雕琢,那张印满刻痕的工作台更是格外引人注目,它见证了无数木雕作品的诞生。

“做木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外力介绍道,他雕刻的主要工具有修光刀、三角刀、刮刀、撬刀等,这些工具各有各的用处,修光刀用于精修,刮刀用于刮模,撬刀用于做镂空雕、深浮雕效果。每一把刻刀在他手中,都像是拥有了魔力,能将木头雕琢成各种精美的模样。

外力·阿尼瓦尔别克始终认为,好的木雕作品要经受得住市场的考验。为了叫得响、传得远,他在抖音等平台注册账号,将木雕制作过程拍摄成短视频,详细讲解每一步工艺。每当短视频收获众多点赞和关注,他都觉得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也更坚定了继续前行的决心。“传统不是标本,而是活着的根系。”他始终坚定地认为。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手工艺面临着传承的困境。如何将木雕技艺传承下去,成了困扰外力·阿尼瓦尔别克的一大难题。

“现在的年轻人会对这种乏味的东西感兴趣吗?我要如何给他们教授木雕手艺?”他心里满是担忧。让他没想到的是,当他与团场相关部门对接后,得到了大力支持。在团场的组织下,外力·阿尼瓦尔别克的木雕技艺培训班顺利开班,吸引了100余人参加。

培训班上,外力·阿尼瓦尔别克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积累多年的雕刻技巧传授给学员。从最基础的握刀姿势,到复杂的雕刻图案,他都耐心讲解、亲自示范。看着学员们从最初使用刻刀时的笨拙生涩,到渐渐能熟练操作刻刀进行雕花,他的心里满是欣慰,“这些学员如同破土而出的新芽,看到他们的进步,我便知道,传承有了希望。”

在机械化浪潮席卷的当下,外力·阿尼瓦尔别克却逆流而上。他说,虽然现在很多木雕产品搬上了流水线,但人工做的物件有手艺人的情怀和心血在上面,市场还是很大的。

每逢旅游旺季,慕名而来的游客总能在外力·阿尼瓦尔别克的工作坊后院,见到这样的场景:匠人手持月牙形刻刀,木屑如金箔般簌簌飘落,原本粗犷的杨木渐渐显露出天鹅颈项般的优雅曲线。游客张培泛捧着新制的木碗感叹道:“机雕作品是印刷品,手作木雕却是带着体温的亲笔信,那种温度是无可替代的。”

外力·阿尼瓦尔别克说,他作为木雕传承者,既是手艺人更是守艺人,他想让木雕这门老手艺绽放出新光彩。发展是最好的传承,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带动,将当地木雕发扬光大,让更多人领略到哈萨克族木雕的独特魅力。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075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