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25年“新时代好少年”的公示
根据《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等关于开展2025年“新时代好少年”宣传学习活动的通知》要求,兵团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会同兵团教育局、团委、妇联、关工委等单位对各师市和有关单位推荐上报的“新时代好少年”候选人进行了评议。拟确定第三师图木舒克市五十团第二中学八年级一班张淑婷、第二师铁门关市三十三团中学六年级二班杜雨点、第四师可克达拉市第一中学六年级五班王效涵、兵团第三中学八年级五班寇建勋、第六师五家渠市第三小学五年级四班樊晨曦等5名学生为2025年兵团“新时代好少年”,并推荐这5名学生作为2025年全国“新时代好少年”候选人,现予以公示。如有意见建议,请自公示之日起5日内向兵团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反映。
联系电话:0991-2890498。
电子邮箱:btwenmingban@sina.com
地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光明路196号
兵团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2025年4月23日
2025年“新时代好少年”事迹简介
让红领巾讲解绽放信仰之光
——第三师图木舒克市五十团第二中学八年级一班张淑婷
张淑婷,女,汉族,2010年12月生,第三师图木舒克市五十团第二中学八年级(1)班胜羽中队中队长。这个戴着红领巾、声音清亮的小姑娘,用三年时间从校园红领巾讲解员成长为兵团红领巾讲解员,用稚嫩的肩膀扛起红色传承的使命,用真情实感讲述兵团故事。
红色基因传承路上的“追光者”。每天清晨,张淑婷总要在镜子前反复练习“三个一”:系一次红领巾、练一个讲解手势、背一段兵团历史。作为学校红领巾讲解员、“和雅之声”广播站站长,她协助大队辅导员优化校园广播内容,把时事政治融入新闻组,把前沿技术带进科技组,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故事、经典书籍融入文学组,把日常行为卫生融入卫生组,通过每天不同的推送播报,带领队员们学习更多的知识。张淑婷在第一次参观第三师图木舒克市五十团团史馆时,对老一辈兵团人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课余时间她主动找到团史馆讲解员,学习兵团历史、团场发展史,很快成为团史馆的小小讲解员。在这里,她最喜欢讲解上海知青乐月珍奶奶的故事,她每一次的讲解都能打动在场的所有聆听者。2024年4月,在兵团“我爱我的祖国·坚定信念跟党走”的决赛舞台上,她以《心系红领巾传承兵团魂》为题,声情并茂地讲述兵团先辈“此生来兵团、无怨无悔,永远跟党走”的奋斗故事,最终获得兵团三等奖。
民族团结百花园里的“小园丁”。在班级里张淑婷制定了“石榴籽成长计划”,创新开展“五个一”融情行动:每天一次问候、每周一次学习帮扶、每月一次文化体验、每季一次家庭互访、每年一次成长汇报。在她的带动下,中队里的各民族小伙伴结成学习共同体。学生阿丽亚·阿力木喜欢播音和讲解,但性格腼腆的她不敢迈出第一步,张淑婷便主动与她结对,带她播音、上舞台,很快阿丽亚也成为了红领巾讲解员。阿比达·克力木总是喜欢躲在人群后面,不愿与其他同学交流,七年级时张淑婷主动找到阿比达,真诚地向她伸出援手,与她结成学习对子,每天晨读时她跟阿比达一起练习普通话,值周时一起在走廊里打扫卫生。在张淑婷的帮助下,阿比达不仅学习成绩稳步提升,还担任了班级学习委员,当阿比达第一次用微微颤抖的声音在班会上发言时,张淑婷在台下激动地了竖起大拇指。在张淑婷的鼓励下,阿比达勇敢地向学校团组织递交了入团申请书,经过层层严格考核,最终如愿成为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
张淑婷还是校园里的“才艺多面手”,每周升旗仪式,她作为护旗队队员,身姿挺拔目光坚定。社团活动中,她在阿卡贝拉合唱团的高音部绽放清亮嗓音。在文艺汇演和师级节目汇演的舞台上,总能看到她阳光自信的身影。
她连续三年被评为校级“五星少年”,2023年8月被兵团少工委聘为“兵团红领巾讲解员”,2023年全国红领巾争章评选中获得五星章,2024年获得第十六届宋庆龄奖学金。
2025年,年满14岁的张淑婷积极向学校团总支递交了入团申请书,这让她更加懂得了肩上的责任。她立志要做新时代的小胡杨,把根扎在兵团沃土,让红色薪火在天山南北生生不息!
体育赋能,少年绽芳华
——第二师铁门关市三十三团中学六年级二班杜雨点
杜雨点,女,汉族,2013年1月生,第二师铁门关市三十三团中学六年级(2)班学生。她坚韧不拔、勇于拼搏,在赛场上活力四射,用辛勤与汗水展示着新时代好少年的蓬勃朝气。
一、奋勇拼搏艰苦训练
杜雨点兴趣爱好广泛,从小就特别喜欢踢足球,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她参加了学校的足球训练队。每天下午足球训练杜雨点总在操场多待一小时,秋末的风卷着枯黄的梧桐叶掠过球场,杜雨点还在对着球门练定位球。球鞋踢在草皮上带起泥块,脚尖的刺痛混着护腿板下的擦伤,可她盯着门柱上磨掉的白漆,又把足球摆回熟悉的弧度——每天二百次的挥腿,锻炼了她坚强的意志。在周末的训练中,杜雨点从来不缺勤,不管严寒还是酷暑。下雨天是最难熬的训练日,塑胶跑道打滑,泥浆灌进球鞋,她仍跟着教练加练折返跑。滑跪救球时膝盖擦出血痕,她咬着牙爬起来继续盯防,发丝滴着水却死死盯着前方滚动的足球。妈妈心疼她腿上的淤青,她却指着球袜上的补丁笑:“这是和足球交朋友的印记呀。”记分册上的出场次数越来越多,可她最珍惜的是训练服上洗不掉的草腥味。当裁判吹响终场哨,这个总在夕阳里加练的女孩揉着发疼的脚踝,看着暮色中微微发亮的足球——那些被汗水泡透的护腕、被磨薄的鞋钉,还有无数次想要放弃却依然踢出的弧线,早已让足球不再是脚下的皮球,而是带着她在绿茵场上奔跑的足球梦。
2023年她在校足球比赛中以个人进球数最多获得金靴奖,2024年她再次以主力球员的身份参加了第二师铁门关市第十一届小学生校园女子足球比赛,她灵活盘带积极拼抢果敢射门,带领球队获得冠军,个人也以14颗进球的成绩斩获金靴奖。
二、品学兼优德润心田
她勤奋好学、心系集体、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她常年担任班长和少先队大队委一职,连续三年获学校“优秀少先队员”和“优秀学生干部”。她在2023年、2024年第二师铁门关市模拟航模比赛中获“固定翼障碍飞行赛”第一名,2022年获第二十届兵团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小学组项目“电子报刊”师级一等奖,2024年获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小学组电脑绘画师级二等奖,2020年-2023年她的科幻画三次在二师科技创新比赛中获奖。
2022年先后获得第二师铁门关市“红领巾奖章”三星章和兵团“红领巾奖章”四星章。
勇敢追梦的诗书少年
——第四师可克达拉市第一中学六年级五班王效涵
王效涵,男,汉族,2012年4月生,第四师可克达拉市第一中学六年级五班中队长。他尊老爱幼、团结同学、勤奋好学、热心公益,喜欢国学经典,热衷于传播中华诗词文化,为青少年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了学习榜样。
恰同学年少,追寻诗词文化。对国学经典的热爱,源于王效涵儿时无意间在电视上看到的文化类节目《中华好诗词》。看了一次就让只有3岁的他成天嚷嚷着要看诗词,常常守候在电视机旁问家长节目什么时候开始,节目开始后似懂非懂地跟着摇头背诵。5岁时,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让他又打开了新世界,成为该节目的忠实“小粉丝”,6季比赛无一集遗漏,看完还要反复回看。8岁起他便畅想自己有一天可以站在“诗词大会”的舞台上与各位诗词爱好者同台竞技。王效涵喜爱诗词文化,但是不死读书、读死书,春天郊游后他结合所闻所见诵读《春夜喜雨》;游览名人故居时他跟着讲解员默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学校六一儿童节他站在舞台上发出“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的号召,在这样的日积月累中,王效涵目前已会背诵书写的古诗达500余首。
有志者事竟成,2024年11月,伊犁州教育局举办了《中国诗词大会》伊犁地区选拔赛,通过笔试、飞花令、面试等层层选拔,深厚的文化底蕴让王效涵在几百名的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以优异的成绩入围,成为第四师可克达拉市唯一入选的选手,代表伊犁州参加新疆选拔赛。
扬书生意气,展少年风华。王效涵热衷于阅读历史文化方面的各类书籍,从简单拼音版《史记》,到青少年版的《东周列国志》《二十四史》,直到今天的《资治通鉴》《吕氏春秋》,每一本书都被翻阅过无数遍,历史典故如数家珍,同学们称他为国学“小博士”。王效涵还主动担任班级特色活动“每周一诗”的讲解员,连续多年为同学们讲解诗词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和内涵寓意,他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扎实的文学功底带领同学们体会《将进酒》的豪迈豁达、《春江花月夜》的优美意境、《沁园春·长沙》的豪情壮志。此外,他还结合老师的教研课题,牵头组建了班级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小组,发挥自己的特长带领同学们学习诗词歌赋、围棋。王效涵长期坚持在打卡背诗,录制小视频引导带动身边的人走进中华经典文化的世界。他以诗词为媒,以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为己任,充分展现了当代少年的蓬勃朝气。
曾获得全国中小学生“创新杯”作文大赛一等奖3次,师市级征文比赛二等奖1次,师市级创意手抄报比赛优秀奖,校级文化类比赛一等奖3次,获师市级“红领巾三星章”“十佳少先队员”“三好学生”。
科技逐梦少年
——兵团第三中学八年级五班寇建勋
寇建勋,男,汉族,2010年8月生,共青团员,兵团第三中学八年级五班学生。他不仅在学业与品德上表现优异,更是一位在科技领域绽放光芒的追梦少年。他以对科学的无限热忱、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勇于挑战的精神,在机器人与科技创新领域屡创佳绩,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少年对科技强国梦的不懈追求。
以热爱求知科学。寇建勋对科技的热爱,得益于父母和老师们的引导与支持。儿时,父母发现他对新奇事物兴趣浓厚,便在家中摆满科普书籍、益智玩具和科学实验器材。每当他摆弄机器人模型或追问“飞机为何能飞”“机器人如何听懂指令”时,父母总会耐心解答,陪他探索奥秘。小学三年级,在老师指引下寇建勋加入学校机器人社团,从基础搭建原理到复杂编程逻辑,他都认真学习钻研技术,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努力攻克难题。
2022年,作为技术骨干的他代表学校参加 VEX 机器人亚洲公开赛,凭借扎实的编程能力独自承担三台机器人的编程调试。备赛时,他深夜穿梭于校园,膝盖磨黑、满脸油污仍不懈怠,还主动向老师请教搭建与操作知识,力求成为 “全能选手”。西安赛中,即便他因流感病倒不能上场,却依然远程待命,叮嘱队友 “程序有问题随时联系”,最终率队斩获 VRC 赛项初中组 Great Award 一等奖。在随后的澳门赛场,面对南北温差导致的机器人马达故障,他不顾长途疲惫,经过三天拼搏,与团队捧回 VEX 亚洲锦标赛初中组团队季军奖、最佳设计奖与一等奖三项荣誉。
同时,寇建勋还在多项赛事中获奖,第二十届 “兵团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 小学组智能机器人一等奖、全国青少年航天创新大赛选拔赛三等奖、全国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小学组飞行机器人项目奖、第四届新疆青少年创意编程与智能设计大赛一等奖、2022 世界机器人大赛总决赛三等奖等。他以邓稼先、屠呦呦为榜样,立志未来制造先进光刻机,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让中国芯片制造不再受制于人。
以勤学善思促成长。他常与老师和同学们交流,养成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面对困难从不退缩,成绩稳居前列,连年获评学校“璀璨之星”“服务之星” 。他还擅长演讲和朗诵。在 “兵团新时代好少年” 主题教育读书朗诵活动中,他以《少年中国说》致敬百年党史,获得二等奖。在 “创美丽校园,做文明学子” 主题演讲比赛中,他深情讲述兵团精神,获得一等奖。
获得2022 年度全国 “红领巾奖章” 四星章。
用童声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第六师五家渠市第三小学五年级四班樊晨曦
樊晨曦,女,哈萨克族,2013年9月生,第六师五家渠市第三小学五年级四班学生。从家庭的言传身教,到家风馆的文化传播实践,再到校园内外的示范引领,樊晨曦生动诠释着新时代少年对民族团结的责任和担当。
好家风,言传身教。父亲常带她走进军垦博物馆,粗糙的坎土曼上斑驳的纹路诉说着扎根边疆、屯垦戍边的壮阔史诗,母亲则用冬不拉的琴弦讲述着“七家面养大一户人”的感人故事。父母总会给她讲述那些温暖的往事,在她幼小的心灵深处播撒下“美美与共”的精神种子。九岁的樊晨曦带着稚气未脱的笑容,成为五家渠市家风馆最小的志愿讲解员。面对厚重的历史典籍,这个聪慧的小姑娘在讲解《朱子家训》时,举起母亲精心刺绣的“百家宴”桌布,指着上面五彩斑斓的纹样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这句话,在我家餐桌上能看到最生动的诠释——汉族的饺子、哈萨克族的包尔萨克、维吾尔族的馕饼,妈妈总说这叫‘团结的饭最香甜’。”她天真却深刻的解读,让古老的训导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观众们感慨:“小晨曦用童真的语言,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孩子们心田悄然生根。”
好少年,阳光成长。作为学校红领巾广播站的“红色故事”栏目主持人,樊晨曦主持的《我家住在天山下》成为校园最受欢迎的节目。她邀请哈萨克族同学讲述“双语春联里流淌的温情”,汉族同学分享“跟着维吾尔族阿姨学打馕的欢乐时光”,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娓娓道来中蔚然成风。在她的倡议下成立的“石榴籽互助小组”更是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汉族同学耐心指导哈萨克族伙伴书写方正汉字,哈萨克族同学热情教同学们跳黑走马。2024年,樊晨曦担任人民日报社“小新闻官”时,中国城市网发布的《礼赞新时代,奋进新征程》视频中记录下敬老院里感人的一幕:各族老人与少先队员共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沧桑与稚嫩的和声在天山脚下久久回荡。这没有华丽包装却饱含真情的画面,被网友誉为“新时代民族团结最生动的注脚”。
樊晨曦已然从家庭文化的“小树苗”成长为民族团结的“播种者”。在2024年兵团《语润天山》电视大赛中,她演讲的《传承兵团精神,做新时代好少年》,以全场高分获得二等奖。评委点评:“她的演讲不是表演,而是一个家庭对民族团结最真实的告白。”在全国“曹灿杯”朗诵比赛中,她的原创作品《美丽的中国》以童真的视角勾勒出壮美画卷,夺得“非凡之星”的桂冠。她累计开展公益讲解10余场次,最令她骄傲的是看到越来越多的同学主动加入民族团结宣讲的行列:有的将家中“民族融合餐”的温馨故事搬上讲台,有的用压岁钱购置双语读物。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青少年群体中的生动实践,更见证了民族团结的种子在新一代心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的美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