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红色动能” 擦亮民生底色
编者按
基层治理好不好,最终要看群众满不满意。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服务群众能力,努力把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办好办到位。面对群众的期盼,兵团各级党组织心系“万家灯火”、情牵“柴米油盐”、紧盯“急难愁盼”,始终把群众的“心上事”当作“上心事”。从化解难题到优化服务,从倾听心声到回应诉求,“支部建在一线、党员干在实处”的承诺正扎实落地。
明需求,定清单——
“小本本”里记民情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赵珺 通讯员严金生
二师三十三团山水社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为老人佩戴智能手环(摄于3月26日)。冯波 摄
4月10日,二师二十一团七连党员挥锹种下青杨和沙枣树,为职工家园添绿;4月1日,二师三〇团双丰社区“两委”李秀玲走街串巷,笔记本上记满居民的家长里短;3月26日,二师三十三团山水社区服务中心,居民马先芹为母亲领到智能手环,喜笑颜开……这些日常剪影,勾勒出二师基层党组织扎根一线、服务群众的生动图景。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近年来,二师铁门关市以夯实基层基础为核心,推行“123”工作机制,织密“党支部+网格党小组+职工家庭”三级服务网络,通过“入户走访”“周三夜话”“党员固定活动日”等载体,将党的温暖送到职工群众心坎上。
在二十一团七连,一面写着“无私助人献爱心,危急时刻显真情”的锦旗格外醒目。2023年12月,职工孙自才之子孙光亮在南京务工时意外瘫痪,高额医疗费压得全家喘不过气。七连党支部得知后迅速行动:连队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蔚金建带头捐款,短短几天筹得1万余元善款,赶在春节前送到孙自才手中;同时,七连党支部积极协调医疗救助、推进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解决了孙光亮的生活难题。
翻开每一位七连“两委”的工作笔记,本子上密密麻麻记着群众的“急难愁盼”:西片区新装10盏路灯,照亮晚归的田间路;居住密集区新增8个垃圾桶,解决垃圾投放难题;主干道破损路灯正在检修……“群众点单、支部接单、干部跑腿”成为工作常态。通过党员网格化包联机制,全连职工群众家庭实现服务全覆盖,小到水电维修、大到产业发展,件件有回应、事事有着落。
在老龄化程度较高的三十三团山水社区,“党建+智慧养老”模式让夕阳红更温暖。社区搭建智慧康养平台,整合烟感报警、燃气监测、一键呼叫等智能设备,为独居、空巢老人构建24小时安全防护网。山水社区党支部书记孙先良每天通过平台巡查,一旦发现异常便立即调度网格员上门。
依托“一人一案”服务档案和“子女+网格员+社区”三级响应机制,山水社区将送餐送药、家电维修、健康咨询等服务精准对接老人需求,科技赋能下,传统居家养老插上了“智慧翅膀”。86岁的职工蒲素荣,子女均在疆外打工,自己独自在家生活。近日,蒲素荣家中水管突然崩裂,面对这一突发状况,她按下了一键呼叫器,“没过多久志愿者就来帮我把水管修好了。”蒲素荣说。
春日的条田路上,三十三团七连刚修整的砂石路平整宽阔,车辆驶过扬起细碎的尘土。此前,沙化严重的路段给职工群众出行和农业生产带来不便,七连党支部闻讯后连夜开会,协调砂石料、联系施工机械,仅用3天时间就完成修缮。“现在农机进出顺畅多了。”职工们的点赞,是对基层党组织行动力的最好褒奖。
从田间地头的产业帮扶到孤寡老人的床头关怀,从基础设施的修缮到智慧服务的创新,二师铁门关市各基层党组织用“铁脚板”走出党群连心路。
建机制,增活力——
小区院落大家管
兵团日报驻站记者李秀 通讯员刘胜、蔡贵斌
“小区里有点小问题能马上解决,住得很舒心!”“朋友来玩,都夸我们小区环境好!”近日,记者走进八师石河子市向阳街道22-2社区,居民们你一句我一句,争相讲起小区这几年的变化。
可喜的变化越来越多,“秘诀”是什么?“基层治理不仅要治理得好,更要治理得巧。”22-2社区党委书记杨国通介绍,关键要发挥社区基层党组织的作用,通过党建引领,让“红色细胞”赋能基层治理,让小区院落有人管、管得好。
地处繁华地段的石河子市向阳街道22-2社区,面积不大,生活着2750户居民,还有不少商户和写字楼,小区环境脏乱、绿化损毁严重、车辆乱停、消防通道堵塞等问题曾长期困扰着社区居民。
为破解这一困局,向阳街道办事处和22-2社区党委开出“党建+网格+物业”的治理 “药方”。今年年初,石河子市强鑫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入驻22-2社区,标志着这一创新管理模式正式落地实施。
“我们将‘党建引领’的着眼点放在网格员和党员联户长、党员中心户上,选派年富力强,富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党员担任网格员,党员联户长、党员中心户配合网格员的工作。如此一来,社区内的76栋住宅楼,每栋楼都有1名以上的‘红色管家’,共同帮助物业公司提高服务水平。”22-2社区党委书记杨国通说。
3月的一天,强鑫物业管理公司22-2社区物业工作人员刘玉红向网格员王治强反映,84栋楼1单元地下室过道堆放了不少杂物,她在清理杂物时遭到居民阻拦,请王治强帮忙做通思想工作。
王治强赶到现场,只见1米宽的过道两侧堆满废旧纸箱、泡沫箱,不但存在安全隐患,而且影响居民通行。随即,王治强敲开居民家的房门,耐心细致地与对方沟通,告知其有两天时间清理杂物,逾期将由物业公司统一处理。第二天下午,刘玉红给王治强打来电话:“多亏你上门做工作,84栋楼1单元地下室的杂物已经清理干净了!”
2月中旬,居民住宅楼顶的积雪大面积融化形成冰凌。物业工作人员在清理过程中发现,部分四楼、五楼阳台外檐的冰凌必须进户清理,但有些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心存顾虑,不愿给物业工作人员开门。得知情况后,网格员和物业站迅速开展“敲门行动”。不到3天时间,社区居民楼的冰凌就被清理干净了。
“社区网格员和物业工作人员合作,工作成效显著提升,居民对物业站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22-2社区物业站站长郑建红说,“物业站刚成立时,对工作开展毫无头绪。好在街道和社区大力推行‘党建+网格+物业’工作机制,遇到问题,大家齐心协力解决,实现了三方共赢。”
3月初,22-2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在行动 雷锋精神永传承”主题活动,物业站积极响应,设置磨菜刀、自行车修理、家电维修等志愿服务摊位。此次活动正是社区推行“志愿服务+物业管理”工作思路的生动体现。
“我们经常建议物业公司负责人,要想在社区站稳脚跟,除了提供合同约定的物业服务外,还可以为居民多提供一些志愿服务。”杨国通说,物业站积极采纳建议,如今,物业工作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为居民提供代买药品、水电气暖上门维修等服务,进一步拓展了物业服务范围。
如今,在党组织的引领下,物业工作人员认真履行“网格员助理”和“红色管家”双重职责,向下传递党的声音,向上反馈社情民意,成为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每月汇总居民诉求时,针对居民反映的突出问题,由物业、居民、社区三方联动协商解决,解决率达91.1%,业主满意度达91.6%。22-2社区正通过这一创新治理模式,逐步实现从“问题社区”到和谐宜居家园的华丽转变。
搭桥梁,系纽带——
三杯茶水化纠纷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段若冰 通讯员麦丽柯扎提·艾合麦提
春日的南疆大地,热浪裹着沙尘扑面而来。一天中午,在十四师二二五团一连,一阵争吵声骤然打破了午后的宁静。
“这钱你今天必须还!”
“我现在没钱,没办法还!”
小院里,托某和如某两人争得面红耳赤,激烈的争吵声引得周围邻居纷纷前来围观,就在气氛剑拔弩张之际,玉苏甫·木萨脚步匆匆地赶来了。
“来来来,先喝口茶消消火!”只见他神色镇定,一边招呼两人坐下,一边沏上热茶,递给二人。
眼前的茶水氤氲着热气,在这位连队专职调解员的劝说下,双方紧绷的肩膀渐渐松弛下来。玉苏甫・木萨又为他们续上第二杯茶,借着茶香,他耐心倾听双方诉说,仔细梳理矛盾点。
待到第三杯茶时,玉苏甫・木萨已从家长里短中理清了纠纷脉络:托某曾借给如某3万元用于治病,双方约定三个月后归还,如今两年过去了,欠款却仍未兑现。
“老话说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当年人家借钱帮你治病,那是善举,一直拖着不还,伤的可是几十年的交情啊!”玉苏甫·木萨耐心劝说道。
接着,他拿出《民法典》,指着借款合同相关条款逐句解释:“拖欠借款不还,不仅会面临被起诉的风险,个人信用也会严重受损,甚至还可能因为失信影响到后代的前途,这样真的值得吗?”
话音刚落,欠款人顿时涨红了脸,当场承认了自身的错误,并承诺将按期还款。最终,双方握手言和,一场纠纷就此化解。
三杯茶水化纠纷,这是玉苏甫·木萨自创的调解方法。经他处理的矛盾纠纷,都在这茶香四溢的过程中一一得到化解。这位65岁的专职人民调解员,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
这份初心,源于他对党的忠诚。从1978年成为拉伊苏村小学的语文老师,到一步步成长为学校副校长,玉苏甫·木萨始终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那时候,教学条件艰苦,教材稀缺,他便将家乡的故事巧妙融入课堂教学,让语文课变得生动有趣。他所带班级的语文成绩始终在全校名列前茅。为提升教学水平,他刻苦学习,获得本科学历。在教育岗位上,他默默耕耘,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践行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
这份初心,彰显于他退休后的坚守。2013年退休后,闲不住的玉苏甫·木萨依旧热心,总爱管“闲事”。凭借自身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公正无私的处事态度,他成了大家信赖的“和事佬”,职工群众一有矛盾就去找他处理。2020年,十四师二二五团调解委员会成立,他被选聘为团场专职人民调解员,继续发挥余热。
“玉苏甫·木萨老师是一名共产党员,从教30余年,他将全部心血倾注于学生;退休后,又全身心投入到群众服务工作中。从教书育人到化解邻里纠纷,他以无私奉献的精神,赢得了师生与群众的认可和赞誉。”二二五团司法所调解员阿孜古丽·托合提肉孜说。
说起玉苏甫·木萨,二二五团职工群众赞不绝口。“玉苏甫·木萨老师说话在理,我们都服他!”一连群众艾麦尔·巴拉提竖起大拇指。2021年,艾麦尔·巴拉提和3名同伴被承包商拖欠工程款,玉苏甫·木萨顶着38摄氏度高温连续多日奔走,在劳动监察、工商等部门的协助下,与承包商反复沟通,最终帮他们追回16万元工程款。截至目前,500余起矛盾纠纷在他手中顺利化解。
“当他们拿到属于自己的辛苦钱时,那充满感激的眼神和一声声质朴的道谢,让我深受感动,也更加激励我继续做好群众调解工作。”玉苏甫·木萨感慨地说。
尽管已积累了丰富的调解经验,玉苏甫·木萨仍坚持每天收看法制节目、新闻联播,利用闲暇时间自学法律法规知识。那本写满批注的笔记本,见证着他对专业知识的不懈追求。他深知,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地为群众排忧解难。
当有人问玉苏甫·木萨摩“退休金够花,何必操劳”时,他摩挲着胸前的党徽说:“我是党员,就该为职工群众做点事。虽然退休了,只要我干得动,就要为大家一直服务下去。”
破难题,疏堵点——
调解室里解民忧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洋 通讯员季晓燕、卢昱潼
4月8日,在四师六十四团“石榴籽”调解室里,一场关于1.5万元工资欠款的调解正在进行。
两年前,因承包工程雇佣关系,李强(化名)拖欠巴合提(化名)1.5万元工资,这笔欠款成了横亘在两人之间的隔阂。如今,带着各自诉求,他们走进这间承载着化解矛盾与促进团结希望的调解室。
调解员马芳耐心倾听双方陈述。她深知,这不仅是一起普通的欠款纠纷调解,更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契机。在深入了解到李强并非恶意拖欠,而是资金周转困难,巴合提又因这笔欠款生活受到影响后,调解室迅速启动“1+4+N”工作机制。团场司法所、综治中心等部门人员陆续到场,大家围坐在一起,从法律规定到人情事理,逐一分析。经过3次耐心协调,李强终于承诺在今年10月前付清全部欠款,巴合提紧皱的眉头渐渐舒展,两人握手言和。
“首先要学法懂法,更要用法。在调处民间民事纠纷工作中,必须有凭有据,实事求是、公平公正地为老百姓调解,帮他们排忧解难。”调解结束后,马芳道出了作为调解员的初心与坚守。
六十四团辖区面积380平方公里,下辖20个连队(社区),是四师人口最多的团场。这里人员构成复杂、流动性强,连队分散且与地方乡镇交错,矛盾纠纷频发,社会治理难度极大。为有效化解矛盾,2022年6月,六十四团党委整合多部门力量,成立“石榴籽”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室,并推行“1+4+N”模式。
“‘石榴籽’调解室始终坚持党建引领,聚焦4个联动,发挥共治、共调、共解的理念,在化解矛盾纠纷的同时促进民族团结。通过‘1+4+N’模式,多部门配合,多元化解,拓宽‘我为群众办实事’服务渠道,真正把党的工作做到群众家门口,拉近党群、干群关系。”六十四团司法所所长汪海说。
为提升调解队伍专业能力,六十四团建立了完善的培训机制。每年开展两次以上集中培训、四期依法行政培训、两次法律知识测试,组织执法部门人员参加行政执法资格证考试,不断为调解队伍“充电”。自成立以来,“石榴籽”调解室成绩显著,开展45次矛盾纠纷排查,成功化解450余件各类矛盾纠纷,为当事人挽回经济损失1190余万元。
从单一的纠纷调处功能,发展成为促进民族团结的多元平台,六十四团“石榴籽”调解室用实际行动证明,基层治理的“小调解”能够成就民族团结的“大文章”。正如汪海所说:“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用法治力量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践行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新时代‘枫桥经验’,让群众话有地方说、理有地方评、事有地方解、难有地方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