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师七十二团红军团博物馆——
红色殿堂 不朽丰碑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李惠、通讯员李成亮
四师七十二团红军团博物馆一号展厅内景(摄于4月24日)。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惠 通讯员 牛孟豪 摄
4月24日,游客在四师七十二团红军团博物馆内参观。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惠 通讯员 牛孟豪 摄
在四师可克达拉市,一座镌刻着“红军团”岁月记忆的红色地标——四师七十二团红军团博物馆巍然矗立。这里既是兵团屯垦戍边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兵团精神的重要基地。
博物馆所在地四师七十二团,是闻名遐迩的红军团,是从湘鄂赣边界的游击队、赤卫队、自卫队到红六军团,是从战果累累的三五九旅七一七团到屯垦戍边的生产劲旅。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里走出了118位共和国将军。四师七十二团红军团博物馆再现了七十二团从湘赣苏区到伊犁河谷的发展历程,以及几代人从南征北战到屯垦戍边的奋斗历程,旨在让爱国主义精神薪火相传,激励军垦后代和广大青少年在新时代续写荣光。
4月24日,记者走进这座承载厚重历史的博物馆,探寻其建设历程、馆藏底蕴及时代回响。
岁月沉淀 镌刻红色印记
四师七十二团红军团博物馆的诞生,源于对兵团红色基因的深度挖掘与保护。一座博物馆的存在并不是一种点缀,而是一粒种子、一片土壤,假以时日,必然会葳蕤成林,浸润人们的生活。
该馆建设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991年,当时的七十二团团史陈列馆虽规模较小,但已然成为记录团场发展历程的重要载体。随着对红色文化传承与弘扬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1998年、2008年和2011年,七十二团筹集资金对陈列馆进行了三次扩建,持续充实馆内物品,丰富展览内容。
2011年9月,四师七十二团红军博物馆主体工程正式动工建设,此次投资2517万元,进行大规模改扩建。在建设过程中,从建筑设计到内部装修风格,都力求庄重、肃穆,体现历史感。为确保展陈设计的专业性和权威性,特别邀请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专家全程指导,精心规划展厅布局,让空间利用更加科学合理,以更好地呈现历史场景和文物展品。
2014年,改扩建后的四师七十二团红军博物馆焕然一新,建筑面积达2880平方米,展厅总面积1740平方米。展览内容分为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驻守南疆三县及移防北疆伊犁、屯垦肖尔布拉克、领导关怀和伊力特实业股份有限公司7大板块,通过丰富的历史文物、翔实的文史资料,全方位展示了七十二团从革命战争到屯垦戍边的壮阔历程。馆内共设置展柜41个,展出12类实物标本400多件,并模拟打造了战争、生产、生活场景7处。
同时,展陈突破传统局限,不再是简单的“照片+文字”模式,而是综合运用文物、艺术品、灯光等元素,搭配8台LED电子屏、投影仪、触摸屏等展教设备,以全方位、沉浸式的呈现方式,生动展现兵团人开发建设边疆、推动社会进步的辉煌历史,让参观者身临其境感受那段峥嵘岁月。
珍品如鉴 映照烽火征程
走进四师七十二团红军团博物馆,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激情燃烧的年代,每一件展品都是历史的见证者,诉说着先辈们的英勇事迹和无私奉献。
进入博物馆一楼大厅,迎面便是三位红六军团主要领导人塑像,他们背后的浮雕墙依次是湘赣地区的井冈山,延安的宝塔山和新疆的天山,象征着七十二团这支英雄部队的革命征程。
在展厅的红旗墙上,三面红旗造型记载的是1942年1月22日的重要时刻:三五九旅七一七团出兵晋边、安边和定边,抵御国民党军队的进犯。毛主席在接见七一七团指战员时说:“你们到东边,东边安全;你们到西边,西边安全。你们是一支能打仗、会生产的部队,敌人不来就生产,敌人来了就拿起枪战斗。”这是毛主席对当时七一七团的充分肯定,也成为七十二团发展历程的最好概括。
在抗日战争展区,一幅幅战斗场景的油画,生动再现了烽火连天的岁月:平型关大捷的硝烟弥漫,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奋勇拼杀;百团大战的战略部署图,彰显着八路军主动出击、打破敌人封锁的智慧与勇气。展柜里的家书,饱含着战士对亲人的思念和对胜利的渴望,让人们真切体会到战争年代的家国情怀。
解放战争展区陈列着解放战争时期的珍贵文物,从作战地图到通信设备,见证了一次次关键战役的胜利。其中,解放新疆的历史板块格外引人注目,行军路线图、解放新疆时的照片,生动展现了部队解放新疆的艰辛与伟大。
步入屯垦戍边时期展区,眼前的一切仿佛是一部厚重的史诗,无声诉说着老一辈兵团创业者在革命、建设、改革岁月中的拼搏故事。模拟的地窝子,再现了军垦战士初到新疆时的艰苦居住环境;各类垦荒农具,默默诉说着他们用勤劳双手将荒原变良田的故事。玻璃展柜内,一张张泛黄的奖状与证书在暖光灯下泛着金色光晕,那是对为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的英雄们的最高褒奖。它们如同精神灯塔,照亮了一代代兵团人前行的道路,激励着后来者传承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新时代继续为边疆建设贡献力量。
薪火相传 续写时代荣光
四师七十二团红军团博物馆不仅是历史的陈列馆,更成为新时代红色教育的“活课堂”。
自2015年9月22日开馆以来,四师七十二团红军博物馆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每逢“七一”“十一”等重要节点,这里都会开展重温入党誓词、唱红歌、听“小小讲解员”讲述历史等活动,让参观者在沉浸式体验中接受精神洗礼。截至目前,该馆已累计接待疆内外参观团1320多个,游客超29.7万人次,成为兵地党员干部、职工群众、学生追寻红色记忆、传承兵团精神的重要阵地。
对于党员干部而言,这里是锤炼党性的重要阵地。在解说员的讲述中,认真观摩每一件展品,细心聆听每一段历史,深刻领悟革命先辈们的崇高精神,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四师六十二团文体广电旅游中心工作人员刘彦龙感慨:“看着先辈用过的农具,我真切体会到‘艰苦奋斗’不是口号,而是刻进骨子里的信仰。”
职工群众在这里找到了精神寄托和力量源泉。他们通过参观博物馆,深入了解了兵团创业的艰辛历程,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一位七十二团的老职工感慨地说:“看到这些展品,就会想起当年老一辈兵团人的付出,我们没有理由不把日子过好,不把团场建设好。”大家纷纷表示,要传承和弘扬兵团精神,立足岗位,努力奋斗,为团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博物馆是他们了解历史、增长知识、培养爱国情怀的生动课堂。为了丰富宣讲形式,更好地弘扬兵团精神,2019年,红军团博物馆成立了由12名小学生组成的“小小宣讲员”队伍。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小小宣讲员们便活跃在展馆内,用他们稚嫩而坚定的声音,为游客讲解红军团的历史。他们的讲解,不仅让游客对红军团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红色基因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此外,四师七十二团红军博物馆积极与周边单位、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并借助互联网开展线上展览、直播讲解,让红色文化走出展馆,走进千家万户。如今,四师七十二团红军博物馆已成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兵团屯垦戍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兵团党员教育基地”,并成功申报国家3A级旅游景区。这些荣誉的背后,是博物馆全体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更是社会各界对其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兵团精神工作的高度认可。
在四师可克达拉市,四师七十二团红军团博物馆如同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连接着兵团的过去与未来。在这里,历史不是冰冷的展柜,而是鲜活的精神源泉;红色基因不仅是记忆的传承,更是奋进新时代的强大动力。
正如六十六团95岁的离休干部闫欣秋所言:“我们这一代人开荒造田,下一代人讲述故事,但兵团精神永远不变。”这座红军团博物馆,正以它独有的方式,书写着新时代的戍边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