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呵护生命 用爱守护健康
编者按
她(他)们是一群平凡的坚守者,也是一群可爱的“提灯天使”,是妈妈、是女儿、是妻子、是儿子……
她(他)们就是护士——用温暖提升生命的温度,用爱心消弭无助与不安,用护理疗愈患者的身心,以微光引亮炬火,为生命点灯,护生命无恙。
“5·12”国际护士节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近这群可爱的“提灯天使”,聆听无影灯下的感人故事,感受拼搏奉献的精彩人生。
贺恒梅:披一身圣洁 写一生荣光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冯晓玲、通讯员郭慧
5月7日,贺恒梅(左)在为患者测量血压。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冯晓玲 摄
5月8日,清晨的阳光温柔地洒在十二师五一农场医院住院部的走廊上。9时20分,该院副主任护师贺恒梅推开病房门时,一声带着方言腔的“小贺来了”,让她脚步一顿——今年89岁的妥金林老人正蜷在病床上,尽管视力不是那么清晰了,但目光却透出家人般的温暖。
“老爷子,您这胃又不舒服了?”贺恒梅快步走到老人床前,声音里带着春风般的暖意。
这样温馨的对话,28年来贺恒梅重复过无数次。她从扎着马尾辫的姑娘到鬓角染霜的副主任护师,这位50岁的“兵二代”护理专家,将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都编织进兵团医疗事业的经纬之中。
今年年初的一天深夜,五一农场医院急诊室响起急促的电话铃声,一名居民因误服老鼠药陷入昏迷。贺恒梅冲进抢救室时,刺鼻的气味扑面而来。她迅速配合医生为患者插管洗胃,弓着腰一遍遍调整洗胃液流速……一个多小时后,直到监护仪上的数据趋于平稳,她才直起酸痛的腰背,轻声安慰患者家属:“别怕,我们都在。”
这样的生死时刻,贺恒梅经历了上百次。
“抢救时根本顾不上累,满脑子都是‘快一点,再快一点’。”贺恒梅说。28年来,她参与抢救的急危重症患者超过3000人次,那双布满针茧的手,曾在无数个夜晚托起生命的希望。
在五一农场的居民眼里,贺恒梅不仅是一名护士,更是“自家闺女”。妥金林拄着拐杖走进诊室时,她总会笑着迎上去说:“妥叔,今天胃疼好些没?”妥金林年轻时参加垦荒劳动,落下了慢性胃炎的毛病。每次复诊,贺恒梅不仅会叮嘱他用药细节,还会陪他聊兵团往事。
“这些老军垦把青春献给了戈壁滩的开垦建设,我们得把他们的晚年照顾好。”贺恒梅一边说着,一边将温热的暖水袋轻轻垫在老人胃部。
这份细腻,浸润在日常的点点滴滴。每周二清晨,她会提前半小时到岗,为高血压患者测量晨间血压;午后巡房时,她总不忘提醒糖尿病患者“管住嘴,迈开腿,多动动,多喝水”;慢性病随访名单上,100多个名字背后,有她挨家挨户敲门留下的足迹。团场有位独居老人曾攥着她的手说:“闺女啊,你比我亲闺女来得还勤。”
翻开贺恒梅的工作日志,时间被切割成精细的刻度:清晨交班后核对全天医嘱,9时配药输液,午间抽空为卧床患者翻身拍背,傍晚逐床检查引流管和监护仪……这些年来,每年她都要护理700多名住院患者,却从未出现过一例差错。
“医疗无小事,针尖大的疏忽都可能要人命。”她说得郑重,眼角却漾起温柔——那些被她亲手换过床单、掖过被角的病患,出院时往她兜里塞几颗杏干或者日常零食,她总是笑着推回去并说:“留着补身子,我还等着您复查呢!”
这份坚守,源自兵团人刻在骨子里的坚韧。贺恒梅抚摸着护士服上的工号牌回忆道:“小时候看到医疗队下连队,看医生跪在雪地里给职工包扎冻裂的双脚,纱布缠着缠着,我就把‘要做这样的人’的念头刻进了心里。”
春去秋来28载,那个蹲在巡诊箱旁目不转睛的小姑娘,如今终是活成了自己仰望过的模样。
荣誉室里,“兵团青年岗位能手”证书在玻璃柜中泛着微光,旁边摆放着参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比赛取得的团体奖杯。鲜为人知的是,2023年酷暑,贺恒梅带队在热浪中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80多户家庭续签协议。当团队在十二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比赛中夺得团体一等奖时,她将奖杯轻轻放在护士站内的绿植旁说:“荣誉是大家的,病人安稳了,我心里才踏实。”
有人问她如何坚守28年,她望向窗外那片父辈开垦的绿洲说:“你看那些白杨树,根扎得越深,枝叶越茂盛。我们兵团人的孩子,不就应该长成守护生命的树吗?”
夕阳西沉,贺恒梅拿起血压计走向病房。走廊的白墙上,一道纤瘦的影子被拉得很长,仿佛与这片土地早已融为一体。
苏安青:仁心仁术护健康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翟薇
5月8日,苏安青给一名患者进行火龙罐治疗。杨晓芹 摄
5月7日,在兵团医院5A层的中医科病房内,副主任护师苏安青正熟练地给病人贴耳穴。
“阿姨,您感觉怎么样?有没有哪里不舒服?”治疗结束后,苏安青一边询问患者的感受,一边温柔地将趴在理疗床上的患者扶起来。
“谢谢你啊,我感觉好多了,下次我还来找你,你技术好。”尽管类似的话苏安青听过很多遍,可面对患者的夸奖,她仍然高兴地说:“没问题,我给您一张名片,下次来之前您可以给我打电话。”
苏安青是兵团医院中医科的副主任护师,因为专业技术过硬,护理经验丰富,很受患者的欢迎,用同事的话说就是,“她仿佛天生就是吃‘护士’这碗饭的”。
但苏安青却不这么认为,她说:“护士是能帮医生分担工作的伙伴,所以我不会只停留在医生让干什么就干什么的阶段,而是有自己的总结和思考。”正是因为苏安青坚持学习、善于学习,让她成功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
其中让苏安青记忆犹新的,是她还在呼吸科工作时的一次晚班。那天,苏安青像往常一样给一名患者抽胃液,但抽上来的胃液颜色却是棕色的。
苏安青立即询问家属,患者晚餐吃了什么。在得知患者喝了中药后,她依旧不放心,“胃液抽出来的颜色是棕色的,除了喝中药的原因外,也可能是胃出血造成的,两者的区别在于,如果是喝中药,多抽两次胃液就会恢复正常颜色,而胃出血不会。”
思考片刻后,苏安青选择继续给患者抽胃液,可胃液颜色依旧是棕色。这让她更加确定,患者是胃出血。于是苏安青赶紧找来值班医生,确定患者病情,帮助患者治疗。
在呼吸科的15年里,因为善于思考和学习,苏安青快速成长为一名多面手,能够独立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2010年10月,因为工作变动,苏安青从呼吸科调到了中医科。在感受了中医的博大精深之后,苏安青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帮患者拔罐、刮痧等中医护理技术,而是买了一些中医理论书籍和线上课程,利用每天的碎片时间学习。
“我每周至少要保证3个晚上是在高效率学习。”苏安青说,平时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她会记在笔记本上,找机会向中医科的前辈请教。
通过不间断地学习,如今的苏安青已熟练掌握了通过经络辨证运用各种中医护理适宜技术配合治疗湿证、寒痹证,对失眠、痛症、呼吸系统疾病及脾胃病的中医外治法。
“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医,我们医院也在2021年申请开通了中医专科护士培训班,为报名参加培训的兵团各医疗机构进行授课,这就对我们科室护士的中医护理知识有了更高的要求。”苏安青告诉记者,每年兵团医院都会组织科室的相关人员去外地学习新的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她今年被派到山东省中医院小儿推拿中心学习小儿推拿技术。这项技术对小儿脾胃病、助生长及近视等有很好的疗效。下一步,她要将这项技术传授给科室的其他同事,和大家一起把小儿推拿项目推广出去,助力孩子们健康成长。
范振华:以我芳华 换你康乐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郭晓维、通讯员杨晓坤
5月8日,范振华在检查抢救车的药品贮备情况。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郭晓维 摄
5月8日清晨,与前来就诊的患者一起走进五师医院急诊科,该院急诊科护士长范振华忙碌的一天就开始了。
走在人群里,范振华也许是个一点都不起眼的人,可是她一戴上口罩,你就能感觉到她有点不一样。仔细一看,你会发现是她的眼睛,总是透着一副笑模样。
“在急诊科工作,我这种轻松亲切的状态,能给患者带去积极的心理暗示,使他们更加配合治疗。”范振华说。
一出校门,范振华就进了五师医院急诊科当护士。当时同学们都很同情她,说急诊科工作强度太大,让她找机会调整岗位。对此,范振华总是笑眯眯地说:“没事,我身体棒,扛得住。”
12年过去了,如今的范振华,也把自己从护士“小白”锻炼成了护理“达人”。
在同事眼里,范振华性格好,办事不急不躁,但对自己要求比较严。刚进急诊科,她就潜心学习急救护理知识,努力提升技术操作水平,熟练掌握各种急救设备的使用方法。很快,她便从同一批护士中脱颖而出。
有一天上午,刚上班不久的范振华发现,夜班收治的一位留院观察的85岁肺炎患者目光有些呆滞,可是看监护仪,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却显示基本平稳。她便暗自留意,时不时过去看看。等到午饭时,患者突然并发症急性发作,血钾减至正常人一半,血氧饱和度急速下降到56%。范振华结合医嘱立即实施急救:静脉补钾、高流量吸氧、通知重症病房做好插管治疗准备工作……一连串有序的救治操作,把患者从死亡的边缘拽了回来。
在急诊科工作了12年,范振华见过了太多的“生死瞬间”,她十分清楚:“救人如作战,时间多出一秒,就多出一份救治胜算。”
有一位资深护士说过,作为一名护士,不是量体温、测血压、打针送药那么简单,关键时候要有与死神拔河的勇气。
范振华就有这种勇气。
2020年2月3日,五师医院发出紧急通知,号召大家加入兵团援鄂医疗队。“一看通知我就知道,我得去。护理重症病人,我有经验啊。”范振华说。就这样,作为急诊科护士长的她瞒着父母申请去援鄂,直到出发时家人才知道这个消息。
在武汉东西湖方舱医院,范振华是医疗队里第一批进方舱的护士之一。那段援鄂工作经历,带给范振华很多荣誉。在武汉工作期间,范振华荣获湖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最美逆行者”和东西湖方舱医院“先进标兵”称号。同年,范振华荣获兵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
最让范振华激动的是,2020年3月3日,她因在武汉东西湖方舱医院救治患者期间表现突出,在援鄂疫情前线火线入党。
“去感同身受,去尽应尽之责。”这是范振华的工作理念。在急诊科工作,范振华总是将患者放在第一位,用温暖的话语和细心的呵护,给予患者心灵上的慰藉和力量。
一次,一名醉酒后导致外伤的患者来到急诊科后却拒不配合治疗,而且还在一名年轻护士为他进行外伤处理时损坏了设备。这时,范振华走上前与患者家属沟通,分析利害关系……很快,患者情绪平静下来,顺利完成了外伤处理。
2023年,范振华成为五师医院急诊科“救在身边”志愿服务队队长。工作之余,她经常组织志愿者来到学校、警营、社区等地,开展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培训。她说,只有将急救从医院提前至患者突发疾病现场,才会为患者赢得更多的抢救成功机会。
“护士长,这里有位高龄患者的留置针扎不进去。”听到科室里的护士呼唤她,范振华跑步前往病房……
世间最温暖的守护,当数有这样一群不辞辛苦、不分昼夜,默默守护在我们身边的白衣天使。
杜波霖:急诊科里的生命守护者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翟薇
进手术室前,杜波霖(右)给患者穿鞋套(资料图片)。马静茹 摄
“滴……滴……滴……”近日,在只有仪器声的手术室里,兵团医院手术室护士杜波霖正密切关注着做手术的医生,以便能在第一时间将手术需要的器械递过去。一场手术下来,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他,衣服被汗水浸湿,手脚也有些酸软,但看着手术成功后病人家属脸上洋溢的笑容,他便觉得格外开心。
杜波霖的母亲是一名护士。“小时候,感觉妈妈总是很忙,经常见不到人。”杜波霖说,儿时的经历,让他对护士有了一定的认识,觉得护士是一个很辛苦的职业。
后来,家里的长辈年事渐高。看到长辈身体偶尔有不适的时候,都是母亲在照顾,他就在旁边搭把手。
“我发现,其实男性做护理工作更方便一些。”杜波霖说,后来他便有了报考护士专业的念头,并在高考结束后填报了郑州卫校。
2023年2月,杜波霖毕业后应聘来到兵团医院,被分配到了急诊科。
“急诊科接诊的大都是危重症患者,医护人员面临的压力很大。”杜波霖说,幸运的是,他在“老”护士“一对一”的带教下,很快便适应了急诊科高强度的工作环境。
“急诊科的护士和其他科室的护士不一样,对体力和反应速度有很高的要求,所以一般男护士都会被分配到这类科室。”杜波霖至今还记得他刚来急诊科后发生的事情。
那是一天下午,急诊科接到电话,说医院门诊大厅有个病人突然昏倒,失去了意识。急诊科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派了一队医护人员去门诊大厅接患者,杜波霖就在其中。
当患者被抬上移动病床后,杜波霖跪在床上,对病人进行心脏按压。在移动病床移动的过程中,杜波霖对患者的心脏按压一直没有停下来,直到病人被推进手术室。
“当时我一直在用力按压,最后我的胳膊都有些微微发抖了。”杜波霖说,因为抢救及时,病人并没有什么大碍。事后,急诊科护士长拍着他的胳膊说:“年轻人的体力就是好,要继续加油。”
也就是那一次,让杜波霖认识到了自己的优势。“我的心理承受能力强,体力好,很适合待在像急诊科、手术室这样的科室工作。”杜波霖说,“工作需要说明我还有价值,所以今后要多担当多付出。”
如今,兵团医院对新入职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杜波霖已经在急诊科、普外科、心内科、手术室等多个科室工作学习过。
“每个科室都有侧重的方面,这1年多的轮岗,让我的专业技能更加熟练,也锻炼了我的心性以及与病人及家属的沟通能力。”杜波霖说,未来,他希望在发挥自己优势的同时,能逐渐成长为一名独当一面的优秀护士。
“在医院待的时间越长,接触的疑难杂症越多,越觉得自己需要充电。从去年9月份开始,我就在新疆医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护理学专业学习,希望能学到更多专业知识,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杜波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