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追光前行 初心映照

来源:兵团日报时间:2025-05-11 08:46:42 作者: 编辑:冀翔 责任编辑:杨波

追光前行 初心映照

编者按

汗水润泽梦想,奋斗成就人生。熊熊炉火映红专注面庞,滚滚麦浪间辛勤劳作,精密车间里焊花闪耀……无数追梦人在劳动中积蓄力量、孕育希望。他们不畏艰难、勇于创新,以日夜耕耘体现责任担当,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他们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每个脚踏实地的身影,都在书写属于自己的最美人生篇章。本版聚焦三位一线劳动者的奋进故事,看平凡如何孕育非凡,见证劳动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的璀璨光芒。

“让职工群众过上好日子,是我的愿望”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段若冰 通讯员魏怀娟

王海祥(左)在给种植户讲解种植技术(资料图片)。江春香 摄

4月23日下午,阳光和煦,二师二十九团园九连的柏油路上响起沙沙的脚步声,连队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王海祥沿着路缘缓缓踱步,指尖拂过路边新栽的格桑花。不远处的大棚里,游客采摘车厘子的欢笑声随风传来……望着眼前生机勃勃的乡村图景,他的眼里满是欣喜。

扎根戈壁八年,王海祥见证了二十九团园九连的蜕变。这里从单一的经济发展形态,逐步发展成为年吸引游客超万人次的特色农旅综合体;从基础设施落后的连队,华丽转身为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现代化示范连队。而这一切转变的背后,离不开他日复一日的辛勤耕耘。

2017年,王海祥从部队退伍后,主动申请到基层连队工作。初到园九连时,眼前的景象让他心头一沉:土路上畜粪与烂菜叶混杂,连队半数大棚种着收益较低的黄瓜、辣椒,职工们守着微薄的收成唉声叹气。

面对基础设施落后、人居环境脏乱的困境,王海祥没有丝毫退缩。他紧紧抓住第一批乡村振兴示范连队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示范连队的发展机遇,决心逐一攻克眼前的重重难题。

为改善连队人居环境,王海祥身兼数职,既是“设计师”,又是“施工队长”。他统筹推进道路硬化、供排水改造、厕所革命等一系列工程。多年来,累计争取资金1000余万元,完成道路硬化与亮化工作,铺设排水管网,改造136户户厕,拆除各类棚舍500余座,种植30亩绿化林……一系列举措让连队面貌焕然一新。

如今的园九连,白墙灰瓦的民居错落有致,房前屋后杏树、香梨树果实累累。昔日“脏乱差”的连队,摇身一变,成了“网红打卡地”。库尔勒市民彭杰被这里的美景所吸引,投资3200万元建起“缘久梨花驿”生态庄园。

“只有让土地产生更大价值,实现产业富民,连队才能留得住人,发展得更好。”王海祥说。他深知,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支撑,为此,他围绕“环境提质+产业升级+文化赋能”的发展理念,带领职工群众发展特色产业,拓宽增收渠道。

“吊西瓜的长势不错,马上就能上市了吧。”4月23日,王海祥走进园九连种植户张水英的吊西瓜大棚,棚内,吊西瓜长势旺盛,枝蔓郁郁葱葱。

“再过一段时间就能上市!”张水英兴奋地说,“以前守着黄瓜、葫芦瓜、辣椒这些普通大棚蔬菜,基本没什么收益。王书记带我们引进种植新的果蔬品种,收益比以前翻了一番!”

职工李占青也有着类似的经历。走进李占青的车厘子大棚,香甜的果香混着泥土气息扑面而来。拇指大小的紫红色果实压弯了枝头,游客们举着手机,直播“新疆车厘子自由”的欢乐场景。“以前种黄瓜,每亩收益不过万元,现在两个大棚的车厘子,一年能挣30多万元!”李占青说。

车厘子、羊角蜜、吊西瓜……王海祥把园九连的184座大棚打造成了“农业实验室”。他邀请塔里木大学的专家为种植户开展培训,组织职工前往陕西、山东等地学习先进经验,带领职工试种了10余种高附加值的特色果蔬,让一座座设施大棚成为职工群众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2020年库铁大道通车后,王海祥敏锐地捕捉到城郊游的发展机遇,在沿线打造15个特色采摘园,推出“四季采摘”品牌,吸引了库尔勒、铁门关等地超万人次的游客,实现连队旅游收入每年增加150万元。2023年初,王海祥牵头成立铁门关市缘久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40余名,推动果蔬产销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从人居环境整治到产业转型升级,王海祥用实干担当为园九连乡村振兴写下生动篇章。在他的带领下,园九连先后荣获兵团“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文明连队”等荣誉称号。

“让职工群众过上好日子,是我的愿望。接下来,我计划进一步提升采摘项目,推广民宿及庭院经济,开发农耕体验园,开放乡村大舞台文化项目等。我会与职工群众携手继续奋斗,把园九连打造成军垦田园旅游休闲胜地。”王海祥坚定地说。

“坚持奋斗在技术攻坚一线”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洋、常驻记者李正虎

夏述兵在办公室查看热控仪表控制系统图(摄于4月30日)。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正虎 摄

4月21日,新疆屯富热电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声交织成激昂的劳动乐章。生产技术办热控专业工程师夏述兵和同事们正在巡视设备。他神情专注,步履稳健,手中工具在仪表盘上精准调试,举手投足间尽显对工作的娴熟与自信。

“设备就像并肩作战的战友,只有摸透它们的‘脾气’,才能保障生产平稳运行。”夏述兵一边检查设备,一边说,言语间满是对工作的热忱。这份热爱,支撑着他在热电领域深耕多年,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时间回到2023年6月,公司脱硫浆液循环泵突发故障,剧烈振动致使轴承温度测点内部接线松动甚至脱落,严重威胁机组安全稳定运行。夏述兵主动请缨,带领团队全力攻关。那段日子,他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至深夜。他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资料,多次来到设备现场勘察,从机械原理到电路连接,不放过任何细节。经过无数次分析与试验,他最终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造方案,成功降低轴承温度保护误动率。这一QC技改项目凭借显著成效,荣获公司一等奖。

“攻克技术难题如同解锁新成就,过程虽然艰辛,但看到设备恢复稳定运行,一切付出都值得。”夏述兵深有感触地说。正是这种迎难而上、追求卓越的精神,推动他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凭借精湛的技术和不懈的努力,夏述兵收获了丰硕成果。他带领的热控班组连续三年荣获公司级“先进班组”称号,个人荣获师市级“额河工匠”称号。他创立的“夏述兵创新工作室”荣获“第十师北屯市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称号。在他的带领下,工作室通过一系列技改项目,为企业节约大约25万元运营成本,有效提升了机组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为公司的生产经营立下汗马功劳。

“夏述兵是公司的技术骨干和团队核心。他不仅技术精湛,创新意识强,团队管理能力也十分出色,他带领的热控班组和创新工作室为公司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新疆屯富热电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雪成说。

夏述兵还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毫无保留地将技术和经验传授给年轻员工。在他的带领下,创新工作室成为技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他打破传统授课模式,鼓励成员轮流担任讲师,激发学习热情;制定详细的培训细则,组织开展电力生产事故防范专项培训;利用项目基建期,带领成员深入施工现场进行实操学习。在他的悉心指导下,4名优秀现场工作负责人和2名优秀培训导师脱颖而出。

“夏工经验丰富、技术过硬,还特别有耐心。遇到问题,他总是冲在前面,带着我们一起解决。从他身上,我们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更学到了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同事冯开年对夏述兵称赞有加。

谈及今后的工作,夏述兵目光坚定:“我将继续在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发力,坚持奋斗在技术攻坚一线,不断提升自己和团队的专业水平,为保障电力稳定供应、服务社会尽一份责任。”

“拿起焊枪,就没想过再放下”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赵宝山 通讯员薛彦军商凯旋

张文成潜心钻研焊接技术(摄于4月27日)。商凯旋 摄

“22年前第一次拿起焊枪,我就没想过再放下。”说这话的,是新疆宣力环保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机修车间焊工张文成。每当谈起自己热爱的焊接工作,这位淳朴的东北汉子眼中总会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张文成与焊接的缘分,要追溯到他上初中时的一次经历。那年,放学途中的张文成路过农机维修站,目睹焊工师傅焊接时,焊条与金属碰撞迸发出的耀眼弧光,如灿烂焰火,这幅美丽的画面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

2003年,技校毕业的张文成面临人生选择。基于亲友的建议,更因心中那弧光绽放的美好记忆,他毅然决定学习电焊。临行前,父亲叮嘱:“学电焊要能吃苦,你若选择了就别半途而废。”这句朴实的话语,成为鞭策他成长的动力。

“那时候学习枯燥乏味,练习时常常一蹲就是半天,脸也常被烤掉一层皮。”回忆起学习焊接的岁月,张文成感慨道。尽管求学之路充满艰苦,他从未喊过苦、叫过累。“当时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要成为一名技术高超的焊接工人。”张文成说,正是这一信念,支撑着他一路前行。

凭借多看、多听、多学、多问、多想,经过反复不断的练习,张文成逐渐熟练掌握了氩弧焊等焊接技巧,在焊接领域稳步成长。

2020年,张文成入职位于十三师新星市的企业新疆宣力环保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此时,他已具备过硬的焊接本领,能够胜任各类焊接工作。但在他看来,这还远远不够。“一个优秀的电焊工,不仅需要扎实的焊接技术,更要有创新思维和手段,要善于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对焊接工作,张文成有着自己的深刻理解。

2022年冬天,公司制氢车间鼓风机大盖断裂,如果采用传统工艺,用冷焊法并使用Z308、Z408焊条,合格率不足30%,难以达到质量要求。关键时刻,张文成当机立断,带队革新工艺。他先用陶瓷加热毯将母材预热至600摄氏度,接着选用J507焊条,采用短段断续焊控制热输入,每段焊缝长度不超过30毫米,待层温降至300摄氏度后,立即锤击消除应力。最终,凭借丰富的经验与精湛的技艺,张文成团队成功完成抢修工作。

此次事件后,张文成意识到,随着工业发展,传统的焊接技术难以满足新材料的焊接需求。于是,他开始潜心钻研,致力于让自己的技术“更新迭代”。经过反复实验和优化,他成功创新出适用于高精钢铁等新材料的焊接技术。这项新技术不仅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焊接处更加牢固。

如今,“有焊接难题找张文成”已成为公司上下的共识。经他焊接的产品,始终保持焊缝质量“零缺陷”的纪录,他的名字成为质量过硬的代名词。

22载光阴流转,张文成的双手布满焊疤,却始终紧握着那把“书写传奇”的焊枪。凭借全面的技术和过硬的水平,他成为公司为数不多的“全能型”电焊人才,先后获得2024年度“兵团优秀高技能人才”称号、2025年度十三师新星市劳动模范称号等荣誉。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075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