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高质量发展·团场行丨塔河源头响起“红绿交响曲”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马军权、张美玲、于婷 当代兵团杂志社记者刘学尧 胡杨网记者李雨浪 通讯员冯俊
5月10日上午,在一师十六团塔河源景区,郁郁葱葱的胡杨林与缓缓流淌的塔里木河交织在一起,尽显生态之美。
一大早,45岁的于国见便蹬着自行车来到景区星空露营地。
“小李,灭火器再补两个!”放下对讲机后,于国见转头向记者解释道,“防火是头等大事。”
1公里外的游客中心里,于国见的妻子石慧慧正在擦拭“塔河源景区”的铜制标牌,她的身后,电子屏播放着景区宣传片,胡杨春吐新绿、夏擎碧伞、秋染鎏金、冬披银甲的美景交替呈现。
“以前,这儿可不是这样。”石慧慧翻动着手机相册,一张张照片串起景区4年来的蝶变史,也见证着夫妻俩从棉花种植户到“文旅人”的身份转变。
4年前,在十六连职工于国见等人的眼中,塔里木河源头还是一片“野滩子”。变化始于2020年——十六团决定在这里建设景区,塔河源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负责运营,于国见夫妇来到公司上班,成为团场里首批“吃螃蟹”的人。
“我们俩第一个月拿到了近8000元工资。”于国见至今还记得领到首笔工资时的那份激动,如今,他已是公司综合管理部主管,而石慧慧则从事检票员工作,还担任“景区摄影师”,记录下了胡杨抽芽、候鸟归巢等一个个美丽的瞬间。
完成这样的“身份转变”,在十六团职工中屡见不鲜。27岁的石云龙是公司行政部主管,他告诉记者:“小时候跟父亲在附近种地,这儿除了沙包就是棉花地,现在这里风景如画。”
变化也藏在数字里:在景区工作的近七成员工是团场职工群众;2024年景区带动周边连队创收超百万元;今年“五一”假期期间,商业街、垂钓区等新业态亮相后,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25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34%。
作为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绿色桥头堡”,十六团深谙生态立团之道,精心呵护由5万多亩生态林构筑起的绿色屏障。塔河源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殷有祥指着规划图介绍:“我们既要让游客看见胡杨的坚韧,更要让他们看到兵团人植绿护绿的决心。”
20公里外,十六团一连老一营景区,王青兰抚摸着展台上锈迹斑斑的坎土曼,操着一口川音向记者介绍:“这是上世纪60年代开荒用的,它能砍碎戈壁石呢!”
这位退休职工的“第二春”始于2022年。团场将一连的屯垦戍边旧址改造成红色景区时,她熬夜整理讲解笔记:“老一辈兵团人当年住地窝子、喝涝坝水的故事,应该让当代的年轻人知道。”如今,王青兰讲解时必穿老式军装,带着游客推石碾、耕种军垦田,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体悟兵团精神。
研学团的孩子们在农耕巷体验石磨玉米,恋人们在供销社前拍摄“军垦婚纱照”……这些旧址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打卡。今年以来,该景区已接待游客2.43万人次,收入超过190万元。
这些场景,正是十六团挖掘“一红一绿”两种资源、发展文旅产业的生动实践。如今,该团依托“塔河源景区生态游”“老一营景区红色游”两大品牌,拓宽“文化+生态+旅游”深度融合之路,去年接待游客45万人次,文旅综合收入达1.16亿元。
变化也在田间地头悄然发生:农家小院变身星空民宿,合作社推出萍丰香稻大米、塔河臻品红枣等特色产品……十六团文体广电旅游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黄林林告诉记者:“我们将持续培育文化体验游、文创收藏游、康养休闲游等新业态,推动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