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观点丨做好协同育人“心”文章
李志军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心和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教育部决定,自2024年起,将每年的5月确定为“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学生心理健康,已成为党中央关心、社会关注、人民关切的问题。
心理健康是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近年来政策制定与兵团实践来看,从积极构建“四位一体”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到实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监测全覆盖,兵团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蹄疾步稳。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心理健康问题高发、多发、低龄化态势仍需引起更多关注,在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和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等方面,我们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心理问题需提前发现并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离不开家庭环境的影响,家长应该学习掌握科学教育方法,学会沟通交流技巧,及时关注孩子行为和情绪的细微变化,捕捉心理危机信号。学校和老师要把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放在重要位置,预防为主、关口前移,通过做好心理健康监测工作,配强配足心理健康专业教师,制定有针对性的辅导方案等手段,主动做好心理问题预防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共筑学生健康心理防线,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各方面通力合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不应是“单兵作战”,而需协同共育,任何一方的越位或缺位都会打乱节奏。如果学校把学习压力减下来,家长又把压力加上去,不仅消解育人合力,还可能让学生感到学习疲劳、产生心理问题。教育部门需要围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预防、辅导、干预等关键环节,联合社会各界构建协同机制,搭建家、校、社联动平台,提供免费心理筛查、公益讲座等普惠服务,积极营造家、校、社协同的育人环境。
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关系国家和社会发展,只有多方协力、多措并举帮助学生保持健康心理状态,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