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扬青春梦想 逐未来之光

来源:兵团日报时间:2025-05-24 09:27:02 作者: 编辑:王祉珺 责任编辑:许灏

扬青春梦想 逐未来之光

编者按

少年强则国强,祖国的未来,在于今天的少年。

日前,2025年兵团“新时代好少年”评选结果出炉,三师五〇团第二中学八年级一班张淑婷、二师三十三团中学六年级二班杜雨点、四师第一中学六年级五班王效涵、兵团第三中学八年级五班寇建勋、六师五家渠市第三小学五年级四班樊晨曦等5名学生上榜。他们小小的身体拥有大大的能量,始终勇敢坚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用自己的方式展示着“新时代好少年”的风采,成为同龄人的榜样。本版今日刊出5名“新时代好少年”的先进事迹,敬请关注。

寇建勋:以鸿鹄之志引领青春航向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徐彤彤

5月20日下午放学后,寇建勋没有着急回家,而是走进机器人实验室,调试他心爱的机器人。螺丝刀在他手中灵活转动,机油的渍迹印在校服的袖口上。他时而抬头盯着电脑屏幕上跳动的代码,时而俯身摆弄机器人零部件。这个将 “科技强国”刻进青春誓言的少年,正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青少年的责任与担当。

5月15日,寇建勋在课余时间研究机器人模型的构造。吴劲 摄

寇建勋是兵团第三中学八年级五班的学生。2010年出生的他,从小就是个爱问问题的少年。当别的孩子还沉迷动画片时,他却捧着《十万个为什么》追着父母问:“机器人为什么能走路?”“芯片为什么比指甲盖还小?”

参观科技馆时,他盯着展厅里的光刻机模型挪不开步,讲解员一句“这是制造芯片的核心设备,目前最先进的技术还掌握在少数国家手中”,让少年的眼里泛起了微光。

三年级加入学校机器人社团那天,实验室墙上悬挂的“两弹一星”元勋画像深深震撼了他:“邓稼先爷爷在艰苦条件下都能造出原子弹,我们现在有这么好的设备,更要学好技术!”从此,他一头扎进了机器人的世界。

从基础的机械搭建到复杂的 Python 编程,他在笔记本上记满了零件参数和代码逻辑,就连午休时间也常泡在实验室研究传感器原理。同学笑他“走火入魔”,他却指着墙上的画像说:“我要成为邓稼先爷爷那样对国家有用的人。”

2022年夏天,寇建勋迎来了人生第一场重大赛事——VEX机器人亚洲公开赛。作为团队重要的程序员,他独自承担起三台机器人的编程调试任务。西安赛场上,突发的流感让他发起高烧,虽然虚弱得无法上场,但他远程待命,叮嘱队友“程序有问题随时联系我”。最终,团队斩获VRC赛项初中组Great Award一等奖。

在随后的澳门赛场,新的挑战接踵而至——机器人马达出现故障。寇建勋顾不上长途奔波的疲惫,带着团队在预备场连续调试三天,最终解决了技术故障。当团队捧回VEX亚洲锦标赛季军奖杯、最佳设计奖奖杯时,他却躲在队友身后腼腆地笑着说:“荣誉属于大家。”

班主任赵娟娟还记得,寇建勋在入团申请书里写过:“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科技报国就是我的青春航向。”

提及梦想,这个15岁的少年眼中闪烁着光芒:“我愿做一颗‘中国芯’上的微小电路,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张淑婷:把兵团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翟薇

“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我是校园广播员张淑婷……”5月14日一大早,三师五〇团第二中学的学生如往常一般,伴着清脆、悦耳的广播声走进校园。

张淑婷参加第四届兵团青少年“我爱我的祖国·坚定信念跟党走”演讲比赛总决赛,荣获三等奖(资料图片)。三师五〇团第二中学 提供

作为五〇团第二中学“和雅之声”广播站站长,张淑婷对每天播报的内容分外上心。她常常和大队辅导员杨红梅老师一起讨论“如何丰富校园广播内容”,将时事政治、前沿技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融入广播中,通过每天的播报,带领同学们学习更多知识。

“我喜欢听兵团故事,老一辈兵团人的经历深深激励着我。”张淑婷说,至今她还记得六年级第一次去五〇团团史馆参观时的感受。

“五〇团团史馆是兵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里面展放着246件历史文物,展馆采用浮雕、场景复原、场景画等展陈手法,再现了五〇团的历史脉络……”随着讲解员姑再奴·沙吾提的讲述,张淑婷被老一辈军垦人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的精神所震撼,那一段段掩藏在历史长河中的故事感动着她,更鼓舞着她,作为一名兵团团场的孩子,张淑婷想将这些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于是,课余时间张淑婷主动找到团史馆讲解员姑再奴·沙吾提,学习兵团历史、团场发展史,请教讲解的方法。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训练,她终于成为五〇团团史馆的一名志愿讲解员。只要有时间,张淑婷就会来到团史馆,用自己所学所听所感,把团场的一步步发展壮大和今天幸福美好生活的故事讲给前来参观的群众,声情并茂、活灵活现的讲解打动着每一位参观者。

2024年5月,在第四届兵团青少年“我爱我的祖国·坚定信念跟党走”演讲比赛总决赛的舞台上,张淑婷结合自己的讲解经历,以《心系红领巾 传承兵团魂》为题,讲述兵团先辈“此生来兵团无怨无悔,永远跟党走”的奋斗故事,获得三等奖。她还连续3年被评为校级“五星少年”,获得“兵团红领巾讲解员”、兵团“新时代好少年”以及全国“红领巾奖章”个人五星章、第十六届宋庆龄奖学金等荣誉。

此外,对于喜欢播音和讲解的同学,张淑婷也从不吝啬予以帮助。同学阿丽亚·阿力木很喜欢播音和讲解,但由于性格腼腆,一直不敢迈出第一步。张淑婷知道后,主动与阿丽亚·阿力木结对,和她一起练习字词句发音,鼓励阿丽亚·阿力木克服紧张情绪,并手把手教她如何广播以及上讲台演讲。很快,阿丽亚·阿力木也成为一名红领巾讲解员。

“我希望有更多同学加入红领巾讲解员的队伍中,一起将兵团精神宣扬出去。”在张淑婷的心中,她早已立志要做新时代的胡杨,把根扎进兵团这片红色沃土,让红色薪火在天山南北生生不息。

杜雨点:做一朵追风的铿锵小花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徐彤彤

“唰——”

5月22日,杜雨点(前右)和队友进行足球训练前的热身运动。俞志鹏 摄

五月的风裹挟着远处石榴花的香气掠过球场,当第200次射门划出银色弧线,足球擦着门框磨出的月牙形白痕飞入网窝,杜雨点抹了把糊住眼睛的汗水,笑容挂在脸上。

杜雨点是二师三十三团中学六年级学生。2013年出生的她,从小就对足球有着近乎执着的热爱。三年级加入校足球队那天,教练看着这个瘦小的女孩,笑着问:“训练很苦,你能坚持吗?”她攥紧宽大的球衣下摆,认真点头说:“我能!”从此,每天放学后的操场上,同学们总能看到她加练的身影。

2024年,二师铁门关市第十一届小学生校园女子足球比赛的绿茵场上,当对方前锋带球突入禁区的刹那,闪过了杜雨点飞身滑铲的身影。护膝撕裂的瞬间,她听见膝盖擦过草皮的细微声响,球被她抢先捅出了边线。

“当时满场都是加油声,根本感觉不到疼。”杜雨点笑着卷起裤管,一道淡淡的疤痕趴在膝盖上,像一枚小小的军功章。

当裁判吹响终场哨,这个总在夕阳里加练的女孩,带领球队捧回了冠军奖杯,她个人也以14粒进球的成绩勇夺金靴奖。而这,已是她3年足球生涯里的第二个金靴奖。

绿茵场外的杜雨点,同样散发着耀眼的光芒。课堂上的她永远坐得笔直,笔记本上的字迹工整得像印刷体,数学试卷上的红钩总是从第一题连到最后一题。在2023年和2024年的二师铁门关市两届模拟航模比赛中,她凭借扎实的知识储备和对飞行原理的深刻理解,获得“固定翼障碍飞行赛”第一名。在兵团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中,杜雨点获得小学组项目“电子报刊”师级一等奖、“电脑绘画”师级二等奖。

更让人惊叹的是,这个在球场上风驰电掣的女孩,竟能坐在钢琴前弹出行云流水的《梦中的婚礼》,用葫芦丝吹奏的《月光下的凤尾竹》,更是让校园艺术节的观众听得入迷。同学们总说:“她好像有分身术,什么都会!”

作为班长和大队委,杜雨点把班级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每天早读前,她都会把黑板擦得干干净净,把同学们的作业本按科目码得整整齐齐。轮到她值日时,总能看到她踮脚擦窗户的身影,像一只不知疲倦的小陀螺。

如今,杜雨点的荣誉墙上,二师铁门关市“红领巾奖章”个人三星章,兵团“红领巾奖章”个人四星章等奖状整齐排列,但最让她珍视的,是一张和队友们的合影——照片里的女孩们抱着冠军奖杯,笑容无比灿烂。正如她在日记里写的:“足球教会我,只要朝着目标奔跑,哪怕是小雨点,也能在绿茵场上溅起美丽的水花。”

樊晨曦:做一颗守护民族团结的“石榴籽”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翟薇

六师五家渠市第三小学五年级四班学生樊晨曦的父亲是汉族,母亲是哈萨克族。父亲常带她参观六师五家渠市博物馆,“品读”老一辈军垦人扎根边疆、屯垦戍边的壮阔史诗;母亲喜欢在冬不拉的优美琴声中向她讲述“七家面养大一户人”的感人故事。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樊晨曦早早在心里种下了一颗“美美与共”的民族团结种子。

5月17日,樊晨曦在六师五家渠市朗诵家协会组织的交流活动中进行朗诵表演。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华北 摄

良好的家庭氛围养成了樊晨曦开朗、大方的性格,她喜欢与人交流,更乐意挑战自己。早在9岁那年,樊晨曦就成为五家渠市家风馆里年龄最小的志愿讲解员。在讲解《朱子家训》时,樊晨曦举起母亲精心绣成的“百家宴”桌布,指着上面五彩斑斓的纹样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句话,在我家餐桌上能看到最生动的诠释——汉族的饺子、哈萨克族的包尔萨克、维吾尔族的馕饼,妈妈总说这叫‘团结的饭最香甜’。”童真有趣的讲解,逗得参观者们哈哈大笑。

作为学校红领巾广播站“红色故事”栏目的小播音员,樊晨曦主持的节目《我家住在天山下》,是校园里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节目中,她会邀请不同民族的同学,分享自己身边的民族团结故事。比如邀请哈萨克族同学讲述“双语春联里流淌的温情”,邀请汉族同学分享“跟着维吾尔族阿姨学打馕的欢乐时光”……在樊晨曦的倡议下,学校还成立了“石榴籽互助小组”,不同民族的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跳舞、一起玩耍,和谐融洽的场景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2024年兵团“语润天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电视大赛中,樊晨曦演讲的《传承兵团精神,做新时代好少年》,获得二等奖的好成绩。当时现场评委点评樊晨曦,说她的演讲不是表演,而是一个家庭对民族团结最真实的告白。

此外,樊晨曦还开展公益讲解10余场次,在她的感染下,越来越多的同学主动加入民族团结宣讲的行列。

从家庭的言传身教,到家风馆的文化传播实践,再到校园内外的示范引领,樊晨曦生动诠释着新时代少年对民族团结的责任和担当,她已然从家庭文化的“小树苗”成长为民族团结的“播种者”,樊晨曦的实践,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凝聚力,更见证了民族团结的种子在新一代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王效涵:逐梦诗与远方的小小少年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徐彤彤

5月的校园里,朗朗读书声与枝头鸟鸣声交织成趣。四师第一中学六年级五班的教室里,一位少年正捧着一本《唐诗三百首》轻声吟诵,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他专注的脸庞上——他就是王效涵,一个将诗词融入生命、用热爱点亮梦想的新时代少年。

王效涵在阅读文学书籍(资料图片)。四师第一中学 提供

王效涵与诗词的缘分起于幼时。那是一个傍晚,电视里传来《中华好诗词》节目主持人浑厚的声音:“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当即被这抑扬顿挫的韵律吸引,跌跌撞撞地走到电视机前,睁着亮晶晶的眼睛盯着屏幕。

5岁那年,《中国诗词大会》开播,王效涵成为节目的忠实观众,他像一只勤劳的小蜜蜂,汲取着诗词的花蜜。看到选手们在舞台上从容自信地吟诗作对,一个梦想在他心中悄然萌芽:“我也要站在诗词大会的舞台上,与全国的诗词爱好者一较高下。”

在日复一日的积累中,12岁的王效涵已经能熟练背诵书写古诗1800余首。诗词的养分如同春雨般,悄悄滋养着他的心灵。

2024年11月,《2025中国诗词大会》伊犁地区选拔赛拉开帷幕。王效涵满怀信心地报名参赛,面对几百名实力强劲的对手,他毫不畏惧。最终,他脱颖而出,成为四师可克达拉市唯一入选的选手,代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参加新疆区选拔赛。

今年4月,在新疆区选拔赛的赛场上,王效涵大放异彩。面对来自全疆各地的诗词高手,他稳扎稳打,一路过关斩将。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他始终保持着冷静和自信,凭借着过硬的诗词功底,最终获得一等奖,成功晋级全国选拔赛。消息传来,老师和同学们都为他感到骄傲,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努力和付出,也为家乡争得了荣誉。

王效涵不仅自己热爱诗词,还积极传播中华诗词文化,成为同学们心中的国学“小博士”。他主动担任特色活动“每周一诗”的讲解员,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为同学们讲解诗词的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和内涵寓意。

此外,他还牵头组建了班级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小组,发挥自己的特长,带领同学们学习诗词歌赋、围棋等传统文化。他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瑰宝,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有义务将它传承下去。”

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王效涵先后3次获得全国中小学生“创新杯”作文大赛一等奖,获得师市级 “红领巾奖章”个人三星章、兵团“新时代好少年”称号等。这些荣誉,是对他努力的肯定,更是他继续前进的动力。他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我会继续努力,在逐梦路上勇敢前行,努力成长,报效祖国!”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075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