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佑生命 医者仁心
编者按
穿上白大褂、戴上护士帽不仅是一份职业选择,更是一份生命重托。强化医德医风建设,既是对患者生命健康的尊重,也是对广大医务人员的爱护。
近年来,兵团卫生健康系统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理念,通过“制度+教育+文化”多种举措,持续深化医德医风建设,广大医务工作者始终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修医德、行仁术,用坚守诠释责任,用温情点亮希望,努力为职工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健康服务。今日,本版撷取三个真实故事,它们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传递着医者仁心的温度,带给我们砥砺前行的力量。
“我的眼睛能看清楚了”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郭晓维 通讯员杨晓坤
“付医生,我已经从乌鲁木齐回来了,我的眼睛现在能看清楚了……”5月8日,五师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付昌婕接到了患者赵立(化名)打来的电话,听到这个消息,付昌婕心头一喜。她当即与赵立约好第二天来医院,再为他复查一下。
第二天,一脸喜气的赵立在老伴的陪伴下来到五师医院。复查后得知,在手术半个月后,赵立的视力从0.1提升至0.8。
“现在我的眼睛已经能看清楚了,也能干些简单的活儿了。付医生,要不是你,我可能不会有这么一天……”赵立说。
这件事,要从今年初春说起。
那是一个周末,付昌婕随医疗小分队来到博乐市达勒特镇乌兰托哈村进行义诊。义诊快结束时,一位50多岁的妇女匆匆赶来,她一到义诊现场就打听:“今天来义诊的,是有一位眼科医生吗?”
听到这话,付昌婕主动站了起来。这位妇女拉着付昌婕的手着急地说:“医生,能麻烦你去我家看看我的老伴吗?我听说今天来义诊的有眼科医生,劝他来,可是他怎么都不愿意……”
来的这位妇女,是村民赵立的妻子。在前往赵立家的路上,付昌婕了解到,赵立已经60岁了,从两年前开始,总是感到右眼模糊,看不清楚东西。经检查后,是患上了白内障。赵立听别人说,人上了年纪就容易得这类疾病,所以就没有当回事。可是今年,赵立的双眼的视力急剧下降,右眼几乎完全看不清楚东西。有时候老伴早上去地里干活前把一碗饭放在桌上,因为赵立看不清,常常把饭打翻,直到老伴回家,才知道他没吃上饭。
老伴希望赵立去做手术,术后就能看得清家人、看得见饭菜,生活不至于过得那么痛苦。可是赵立却认为自己的症状比别人的严重,感到心灰意冷,连家门都不愿意出了。
来到赵立家后,付昌婕利用随身携带的设备为赵立进行了初步检查,认为他患上的就是白内障。因自身体质较弱,所以视力退化比较严重,而且退化速度也比别的患者要快。
付昌婕(右)在义诊时为居民做检查(摄于3月31日)。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郭晓维 摄
“赵叔叔,您患上的就是白内障,如果做手术的话,可以让您的视力恢复一些……”
听到付昌婕这样说,赵立长久以来悬着的心,放下了。他开始打听做手术的具体事项,付昌婕约他来五师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
当赵立来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后,付昌婕建议他去兵团医院做进一步治疗。付昌婕通过线上治疗系统传去了赵立的检查资料,并请专家进行了远程会诊。付昌婕告诉赵立,如果去兵团医院做手术,他可以享受绿色通道的优惠,以最快速度住院。
赵立回家考虑了几天后,给付昌婕打来了电话,决定去做手术。
待到谷雨节气一过,赵立家地里的活儿暂告一段落,赵立前往兵团医院接受了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可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如今,看到赵立状态良好,付昌婕不忘叮嘱他,要是遇到像你一样的白内障患者,一定要多做宣传,积极面对和治疗。
5月10日,在付昌婕带领医护人员去义诊的路上,付昌婕给青年医护人员讲述了赵立的故事。“一个白内障,就差点摧垮了一个老人的生活信念。所以我们要去义诊,去进行健康宣教,我们多付出一点,就会让更多像赵立一样的老人不至于深陷疾病折磨而无法解脱。”付昌婕说。
从医的人,都听过这句话: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对于医者来说,医疗不仅是技术行为,更是对患者身心整体的关怀。”付昌婕感慨地说。
“有他们在,我心里很踏实”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李嘉成
“现在恢复得特别好,平时工作运动,感觉都不受影响……”5月14日,二师焉耆医院骨科副主任陈屹泉接到了患者木也赛尔·吐尔逊的电话。
那是2017年8月28日的清晨,阳光刚刚洒向大地,家住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的木也赛尔·吐尔逊满怀希望地驾车驶向工作地点。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瞬间打破了这份宁静。剧烈的撞击让她的身体多处骨折,身体遭受严重创伤。13时54分,当她被紧急送到二师焉耆医院时,整个人已经陷入了极度痛苦与恐惧之中。
“当时我觉得这辈子完了,整个人都是崩溃的,医院的医生护士不停地鼓励我,说能治疗好,听到这些话,我的眼泪不住地流,他们的鼓励让我有了信心。”回忆当时情景,木也赛尔·吐尔逊说道。
时间就是生命!医护人员迅速行动起来,争分夺秒对木也赛尔·吐尔逊展开紧急救治。从检查、诊断到制定手术方案,每一个环节都紧张有序。手术台上,医生们全神贯注,凭借着精湛的医术,小心翼翼地修复着她破碎的骨骼;手术室外,护士们时刻待命,准备应对任何突发情况。术后,医护人员更是不敢有丝毫懈怠,他们密切观察着木也赛尔·吐尔逊的病情变化,24小时守护在她的身旁。无论是监测生命体征,还是照顾她的生活起居,都无微不至。
“治疗好患者,是我们的本职所在。作为医护人员,就应该尽可能帮助患者打消顾虑,坚定信心,配合治疗。”护士李玉兰说。
在康复阶段,医护人员协助木也赛尔·吐尔逊进行康复训练,鼓励她积极面对伤痛。每一次的康复训练,都是痛苦与希望的交织,而医护人员始终陪伴在她身边,给予她力量和信心。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与康复训练,木也赛尔·吐尔逊终于可以出院了。
“出院那一天,我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内心真的对医护人员充满了无尽的谢意。”木也赛尔·吐尔逊说。
然而,命运又一次送来了打击。2018年3月13日,木也赛尔·吐尔逊因外出活动右肱骨再次受伤,她不得不再次入院手术。因为是二次受伤,她的内心非常不安。但骨科和神经外科的医护人员就像家人一样,用温暖的话语和专业的治疗,抚平了她的焦虑。术后,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她的病情逐渐好转,不久就康复出院。
时光飞逝,2022年1月22日,为了取出内固定,木也赛尔·吐尔逊又一次来到了二师焉耆医院。
“我已经不害怕了,因为这里有我熟悉的医护人员,有他们在我心里很踏实。”木也赛尔·吐尔逊说。
木也赛尔·吐尔逊(左三)给二师焉耆医院骨科和神经科医护人员送锦旗(资料图片)。二师焉耆医院 提供
2022年1月25日,医生顺利为她进行了右肱骨、双股骨内固定取出术。1月30日,木也赛尔·吐尔逊康复出院,这一次,她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为了表达对医护人员最衷心的感谢,木也赛尔·吐尔逊给焉耆医院骨科和神经外科的医护人员送去了两面锦旗。
“感谢二师焉耆医院医护人员贴心的服务,是他们的专业、敬业、耐心、用心,消除了我所有的顾虑,五年的治疗也让我们成为好朋友。”木也赛尔·吐尔逊激动地说着,眼中满是真诚与感激。
面对锦旗,骨科副主任陈屹泉说:“治病救人,为患者服务是作为医生的本分。我们将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所有医护人员的心声。
如今,这份温暖的医患情,如同一颗种子,在彼此的心中生根发芽,激励着更多的医护人员继续以专业的技术、贴心的服务,守护每一位患者的健康,创造更多生命的奇迹。
“感谢他们当年的救命之恩”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李秀 通讯员权江宏
3月26日,82岁的王纪清在女儿王琳的陪同下,从三师四十一团风尘仆仆地赶到了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医院送来一面写有“当代白求恩,恩德耀千秋;时过六十载,特来谢诸君”的锦旗。
王纪清与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之间的渊源要从1965年说起。
当时还是一个22岁年轻小伙子的王纪清,刚从安徽蒙城县来到新疆,成为玛纳斯县建筑队的一名工人。10月的一天,正在干活的王纪清突然感到腹部一阵剧痛,于是他坐在地上休息了一会。让他没想到的是,疼痛感越来越强烈,汗珠不断从额头滚落,他身体已无法站立。
工友们见状,齐心协力将王纪清送到了附近的卫生队。当时的卫生队条件十分有限,医生建议工友们立刻将他送往位于石河子市的兵团医学专科学校附属医院(现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前身)就医。
工友们将王纪清送到兵团医学专科学校附属医院时,外科一组的医生强奋林正准备下班,但看到痛苦的王纪清后,强奋林又迅速穿上了白大褂。经询问工友们王纪清的初始症状后,强奋林诊断出王纪清是患上了急性阑尾炎。随即,强奋林果断决定为王纪清做手术。
不承想,原本只需半小时就能完成的手术,因为王纪清的阑尾发炎化脓,手术用时两个多小时。
从手术室出来后,王纪清被转至普通病房。
当时的王纪清来新疆本打算投奔舅舅,但舅舅远在三师,所以他的身边无人来照顾他。这时,医护人员们主动承担起照顾他的责任。一日三餐,医护人员的身影总会准时出现在王纪清的病床前,他们手中端着的饭菜虽然很普通,但却深深温暖着王纪清。
一般情况下,阑尾炎患者住院一周即可出院。但让王纪清没想到的是,一周后,他的阑尾化脓情况并未彻底改善。针对这种情况,强奋林建议王纪清继续住院观察。
当时的王纪清身上没剩几块钱,吃饭都成了问题,他心里还一直惦记着建筑队的工作。强奋林和医护人员就劝他,不要为吃饭的问题发愁,要安心养病,只有身体健康了,才能更好地工作。
让人没想到的是,五天后,命运再次跟王纪清开了个残酷的玩笑,他的伤口又开始发炎化脓。
于是,强奋林为王纪清调整治疗方案。从那天起,护士们每隔几个小时就来为他换药、擦身,按时为他送来可口的饭菜。
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二十多天后,王纪清的伤口终于愈合。
出院后,王纪清顺利回到工作岗位上。1966年6月,他前往三师投奔舅舅,在三师扎下了根。2003年8月,王纪清从三师水利工程管理中心退休。
闲暇的日子里,王纪清总是能回忆起1965年那个秋天,他在兵团医学专科学校附属医院住院期间,强奋林和医护人员对他的关心和照顾。他经常对儿女们说:“医生真好啊,当时我身上没钱吃饭,但医院没少我一顿饭。有生之年,我一定要去医院当面感谢那些照顾过我的医护人员。”
王纪清(右)和女儿王琳来到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送锦旗(摄于3月26日)。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秀 摄
“父亲一直记挂着60年前在石河子住院的事,一直想去医院当面感谢医生的救命之恩。作为儿女,我们也想帮父亲完成他的心愿。”王纪清的大女儿王琳说,今年年初,她决定帮助父亲完成心愿。
于是3月26日这天,父女俩开启了跨越60年的感恩之旅。
当天,在如今的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当得知今年已94岁的强奋林医生还健在,只不过她随儿女在乌鲁木齐生活时,王纪清激动不已。通过电话,王纪清不停地向强奋林表达着感谢之情。
至此,一段记挂了60年的感恩故事圆满地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