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余兰花:棉絮沾满手 水袖甩出梦

来源:兵团日报时间:2025-05-27 10:11:14 作者: 编辑:草娃 责任编辑:许灏

余兰花:棉絮沾满手 水袖甩出梦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潘许

5月20日,余兰花(中)和豫剧爱好者们在公园排练。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潘许 摄

“亲家母你坐下,咱们说说知心话……”5月19日,悠扬婉转的豫剧唱腔,如初夏的微风,飘荡在一师阿拉尔市的如意湖公园的绿意间。循声望去,一位阿姨正带着她的戏曲团学员们,认真排练着豫剧《朝阳沟》的经典选段。

她叫余兰花,是一师十二团二十六连种植户。多年来,她凭借着对豫剧的热爱和天赋,在兵团和师市各类比赛中屡获佳绩,赢得了众多赞誉。

时间回到二十多年前,为了生计的余兰花,跟随常年跑运输的丈夫,从河南驻马店来到一师十二团。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的茫茫棉田里,一家人垦荒定居。在繁重的农活中,豫剧始终是她藏在心底的慰藉:“在棉田薅草时,四下无人就哼两段《花木兰》,听着自己的唱词在旷野里飘,累劲儿都轻了。”余兰花说。

一次,她蹲在地头摘棉花时随口唱了段戏,被路过的连长听见。“你是不是学过戏?唱得真好!”连长的惊叹如同一粒火星,让她尘封已久的戏曲梦骤然发亮,原来在这黄沙漫卷的边疆,自己沾满棉絮的手掌,也能握住戏台的光。

然而,逐梦的路上尽是风雨。那些年,丈夫跑车早出晚归,两个孩子尚在襁褓,棉田除草、操持家务全落在她一人肩上。唯有正午地头歇晌时,她才敢躲在棉垄间轻声哼唱,因怕被人笑“农活没干完还有闲心唱戏”,更怕家人担忧她 “不务正业”。

孩子们都成年后,余兰花举家搬迁至阿拉尔市。她尝试着带着音响到胡杨河公园唱戏。没想到,那熟悉的乡音,竟引来了不少同样来自河南的老乡。“好多年没听过家乡戏了,听到你唱,太开心了!”一句句充满惊喜和亲切的话语,让余兰花感到欣喜。

很快,三三两两的路人被乡音吸引,从驻足倾听的粉丝变成了跟着学唱的伙伴。在公园的凉亭下,对唱声与风沙掠过树梢的沙沙声应和着,豫剧的板眼如同无形的丝线,将这些远离故土的人们紧紧牵连在一起。

队伍人数从寥寥数人壮大到三十余人,成立豫剧团的念头在余兰花心里扎了根。没有排练场地,他们就在公园长椅上对戏;没有戏服行头,她就翻出家里红布改水袖。这份执着打动了周围的人——社区主动提供了排练场地,一师阿拉尔市河南商会更是慷慨赞助了戏箱、戏服等演出用品。“商会的老乡也特别喜欢河南豫剧,很支持我们戏团。”这份来自家乡的温暖,让余兰花和她的队员们倍感鼓舞。

为了精进技艺,余兰花每年回河南,都会主动帮专业剧团做饭换取学习的机会,剧团团长夸她“入戏深、角色准”。这让学习归来的她指导团员时更较真:“得钻进人物心里唱,戏才活。”

2024年,阿拉尔市豫疆戏曲团正式成立,余兰花也自然而然地被推选为团长。这个没有工资、全凭热爱支撑的头衔,在她眼里却重若千钧。“我们成立戏曲团,就是想把中原文化唱到兵团的角角落落。让爱唱戏的老乡们听见熟悉的乡音,也让兵团的年轻人,都爱上豫剧这门传统艺术。”余兰花说。

阿拉尔市豫疆戏曲团的新成员马广,是在抖音刷到余兰花的唱戏片段后慕名加入。“来阿拉尔几十年了,总算找到能一起唱豫剧的‘娘家’了。”马广感慨道,眼里满是雀跃,“希望能跟着大伙把这门老祖宗的手艺传下去,让更多人听见咱河南的梆子响。”

平日里,余兰花带着戏团走进社区、连队、养老院和学校,用熟悉的乡音温暖着每一颗思乡的心。随着演出越来越受欢迎,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也接踵而至。

最让余兰花动容的是去年夏天的一场演出。突降的小雨打湿了戏台,演员们顶着雨丝唱念做打,台下观众却撑起伞、踮着脚,任雨水顺着伞沿流进鞋里也不肯离去。那一刻她忽然明白:豫剧早已不是简单的唱念做打,而是异乡人系在心头的乡愁纽带。

还有个暖心的片段,戏团隔壁小区有一位腿脚不便的阿姨,曾是公园戏场的常客。得知老人想听戏却出不了门,余兰花带着乐队抱着音响登门。当《花木兰》的旋律在客厅响起,老人扶着窗台的手微微发抖,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泪光——这穿越千里的乡音,让她仿佛又回到了记忆中的中原老家。

“走得再远也忘不掉家乡戏,我们在这儿传播戏曲文化,为的就是在这戈壁滩上搭起一座无形的‘思乡桥’,更让每一个远离家乡的人知道,无论走多远、扎多深的根,老家的腔调永远能暖热心窝。”余兰花说。

如今在阿拉尔,余兰花和她的戏曲团正让豫剧在戈壁绿洲绽放新光彩,那熟悉的唱腔,终将在如意湖畔、在兵团的角角落落,久久回响。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075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