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郭长红:用半生时光,在这片土地上放声歌唱

来源:兵团日报时间:2025-05-27 10:11:14 作者: 编辑:草娃 责任编辑:许灏

郭长红:用半生时光,在这片土地上放声歌唱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魏承亿 通讯员姬安妮

2024年8月,郭长红在二师铁门关市第五届基层文化能人大赛演出(资料图片)。魏怀娟 摄

5月20日清晨,天刚蒙蒙亮,二师三〇团园二连的退休职工郭长红已扛起铁锹,跋涉十多公里抵达工地。当暮色浸染戈壁,工友陆续返程,她却独自留在寂静的工地上,对着水泥堆轻轻清唱。水袖一甩间,她眼底骤然泛起璀璨光彩——不久后,她将登上若羌县的舞台,成为戏台中央的主角。

56岁的郭长红,出生于河南周口太康县,这是一片孕育豫剧的沃土。儿时的乡村记忆里,总有大喇叭里的豫剧旋律相伴。“那时候没有机会正儿八经学戏,收音机里播啥就跟着哼啥,大队喇叭响起来,我搁地头边干活边跟着唱,不知不觉就记熟了调儿。”回忆起初学豫剧的时光,郭长红眼角的皱纹里都漾着温柔的笑意。

八十年代的豫东乡村,收音机里偶尔跳出的豫剧梆子声,是郭长红与戏曲最初的缘法。没有专业师承,她就趴在村头戏台的青石板沿上,盯着演员起落的台步默默比画;没有印刷剧本,她便守着收音机逐字逐句听写唱词,硬是凭一副好记性,将《穆桂英挂帅》的念白唱段完整默记于心。

来到三〇团后,她的生活被繁重的香梨种植填满,每日清晨天还未亮,她就扛着锄头走向梨园,在修剪、施肥、采摘的循环里,周而复始地工作,豫剧则渐渐成了心底尘封的梦。“那时候种地,白天累得直不起腰,晚上就抱着收音机听《穆桂英挂帅》。”郭长红回忆道,在那些辛苦劳作的日子里,豫剧的唱词成了最暖的慰藉,让每一个疲惫的夜晚,都盛满星光与希望。

在兵团扎根数十载,郭长红的生活渐入佳境。几年前,她和丈夫在库尔勒市购置了新房,退休后便举家迁居至此。一个寻常的傍晚,当她漫步于小区花园,忽然飘来一段熟悉的梆子声——那婉转的拖腔、铿锵的鼓点,正是魂牵梦萦的豫剧曲调。

循着乐声望去,一群老人正围坐在石桌旁练唱。刹那间,豫东老家的戏台、收音机里的唱段、年轻时偷学戏的时光,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她忍不住上前,清了清嗓子,亮开尘封已久的嗓音,唱了段《花木兰》的经典选段。曲毕,几位大姐眼中满是惊喜:“妹子,你这唱腔里带着咱豫东老调的劲儿!一开口就知道是行家!”

结识这群志同道合的戏友后,郭长红心底的戏曲火种被重新点燃。在往后的闲暇时光里,她把全部热情都投入到了豫剧上,每周都跟着豫剧团退休老演员学身段、练唱腔。随着技艺日渐精进,她的舞台也从小区花园的石桌旁,一步步迈向社区文化中心、街道文艺汇演,直至站上了璀璨的舞台。

2024年8月,郭长红登上了二师铁门关市第五届基层文化能人大赛的舞台。当聚光灯亮起,她身着绣金戏服,头顶点翠头面,在锣鼓声中开腔:“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唱腔穿透剧场,瞬间代入穆桂英角色。掌声雷动中,她从戏里抽离,望着台下,忽然读懂自己穿越戈壁、辗转打工仍未放弃的热爱——此刻站在专业舞台上唱戏,便是所有坚持的答案。从梨园地头到聚光灯下,她用半生时光,在脚下这片土地上放声歌唱。

舞台的版图在时光里不断延展。距首次参赛仅一年,郭长红便从师级赛场迈向兵团舞台。今年三月的兵团第四届戏曲折子戏大赛复赛现场,她身着金丝绣边蟒袍,脚步紧扣鼓点,水袖扬起时划出凌厉弧线——相较于初登舞台的青涩,此刻的眼神多了份从容笃定。

随着演出机会的增多,开销也越来越大。一套像样的戏服要两千多元,头面首饰更是昂贵。而郭长红每次的表演都是公益性质的,有时连路费都得自己“掏腰包”。为了维持这份爱好,退休后的郭长红开始四处打零工,建筑工地、果园帮工、餐厅洗碗……当被问及辛劳,她坐在砖垛上拍打裤腿尘土,眼角笑纹里漾着透亮的光:“唱戏是个‘烧钱’的事儿,但只要站上舞台亮开嗓子,心里如同照进了一束光,畅快得很。”

从豫东戏台的青石板到戈壁的聚光灯,郭长红用了三十余载光阴。工地上,她是挥汗如雨的退休职工;戏台上,她是水袖翻飞的穆桂英。无论是烈日下的劳作,还是舞台上的绽放,都是她对生活的热爱,对梦想的坚守。她的故事,就像一曲悠扬的豫剧,在戈壁滩上久久回荡,激励着每一个为梦想努力的人。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075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