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25年兵团第一期骨干通讯员培训班学员学习体会摘登

来源:兵团日报时间:2025-05-29 10:04:31 作者: 编辑:草娃 责任编辑:许灏

充电赋能强本领 学以致用促提升

——2025年兵团第一期骨干通讯员培训班学员学习体会摘登

5月21日,在2025年兵团第一期骨干通讯员培训班上,中国融媒体改革研究智库中心首席专家王平(左)现场指导学员使用AI技术。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洋 摄

5月22日,2025年兵团第一期骨干通讯员培训班在四师可克达拉市滨河公园进行实地拍摄。图为两名学员在交流航拍技术。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洋 摄

5月22日,2025年兵团第一期骨干通讯员培训班在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兵团分区进行实地教学。图为教学现场。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洋 摄

扎根基层 创新传播

七师融媒体中心记者彭兴虎

这次培训不仅让我收获了丰富的知识和技能,更让我对新闻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

授课老师的讲解深入浅出,结合大量生动的新闻实践案例,让我受益匪浅。课程围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深入阐释新闻工作者的党性原则与社会责任,让我明白新闻工作不仅是信息传播,更重要的是价值观传递与舆论引导。新闻策划和短视频拍摄与传播课程,教会我挖掘有温度、有层次的报道内容。AI赋能媒体内容生产课程则展现了新技术在新闻领域的广阔前景。

理论学习后,我们前往四师可克达拉市进行采访拍摄,在实践中检验所学,让知识真正落地。观看其他师市媒体同行的新闻作品并聆听专家点评后,我深受启发。十一师融媒体中心的短视频作品立意深刻,拍摄严谨,从可克达拉大桥的建设者切入,结合历史建设照片和现在的影像资料,让短视频更加生动,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其他师市媒体同行的图片、短视频作品也各具特色,这让我意识到,记者需保持学习心态,不断拓宽视野,学习借鉴他人的优秀经验,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

反思日常工作,我存在诸多不足。在新闻策划方面,缺乏深度和创新性,往往局限于传统的报道思路,难以精准对接新时代宣传工作的需求;对媒体融合的理解不够深入,没有充分利用全媒体传播的优势,导致新闻传播的效果不够理想;在技术应用上,对AI写作、短视频拍摄等新技术的掌握还不够熟练,无法高效地运用这些工具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将此次培训所学应用于实际,不断提升政治素养,筑牢思想根基。同时,善用新技术,熟练掌握短视频拍摄和制作技巧,提升新闻传播的效果;要扎根基层,深入了解职工群众的心声,挖掘有价值的新闻素材,推出更多带露珠、冒热气、有温度的精品力作。

从心出发 聚力赋能

一师融媒体中心记者王芳芳

一场“理论+实操”的新闻培训,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新闻工作认知的新维度,真切感受到“心”的温度与“新”的力量如何共同勾勒出讲好兵团故事的清晰路径。

以往我写新闻只求叙述清楚,此次培训让我认识到,新闻不仅是信息传播的载体,更是服务人民、推动社会进步的有力武器。唯有带着对人民的赤诚之心,才能写出有筋骨、有温度的报道。

过去我拍照仅是简单记录人物与事件,不懂构图、光影,常常是没怎么思考就匆忙按下快门,拍出的照片平淡无奇。经过此次培训,我意识到,触动人心的照片必须注入灵魂,要深入挖掘并展现人物与事件背后的精神世界。

新闻策划课程颠覆了我的认知。作为一名年轻记者,以前的我总是被动等待现成的新闻素材,只知道跑现场、写稿子,从未想过主动去策划。如今知道新闻可以“创造”。策划犹如搭积木,巧妙组合各种元素,便能构建出极具吸引力的“城堡”。

AI赋能媒体内容生产课程令人大开眼界。AI生成新闻通稿的效率惊人,但它无法取代记者的“人心”。它无法感知老百姓灶台边的琐碎暖事,也不懂得泥土中蕴含的温厚情感。我们应善用AI整理素材,筛选信息,再深入基层,挖掘那些鲜活的故事,让报道充满温度。

培训结束后,我对如何讲述兵团故事有了新思考。过去,我总是着眼于大场面、大事件,现在明白,兵团故事是一曲交响乐。每一户人家、每一个连队、每一个项目,皆是这交响乐中的一个灵动音符。所谓移动优先,也并非简单地将新闻搬运至手机端,而是从选题策划阶段就思考如何吸引移动端受众。

此次培训,为我指明了书写兵团故事的新路径。兵团故事绝非单线条的叙述,而是多维度的呈现,要从“心”出发,融入对这片土地和人民的深情。我会牢记“好新闻不在键盘上,在泥土地里;不在流量里,在人心深处”,扎根兵团,用镜头和笔触,把这里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

坚守初心 突破自我

十四师融媒体中心记者金波

此次培训课程内容丰富,涵盖多个领域,每一堂课都让我收获满满、感悟颇深。

授课老师以兵团屯垦戍边的辉煌历史为切入点,结合《兵团日报》创刊70余载的坚守历程,深入阐释了“党媒姓党”的政治属性。就像《光明日报》与《兵团日报》联合报道的《西陲,那一株株劲挺的“胡杨”》所展现的,兵团成立70年来,从简陋的地窝子到现代化都市的沧桑巨变,既见证了兵团人筚路蓝缕的辛勤耕耘与忠诚坚守,也记录着一代代新闻工作者对兵团精神的传承与弘扬。这些课程让我明白,新闻工作绝非单纯的信息传递,而是要在时代浪潮中站稳政治立场,将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融入每篇新闻报道中。

实地教学环节同样令人印象深刻。我们走进可克达拉市的企业生产车间与项目建设工地,目睹了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态势,感受到职工群众昂扬向上的奋斗热情。在四师可克达拉市城市规划馆,通过一件件实物、一幅幅图片,我们回溯了这座城市从规划蓝图变为现实图景的奋斗历程,每一处变迁都凝聚着兵团人的心血与智慧。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新闻报道不仅要真实再现事实,更要发挥鼓舞人心、引领方向的重要作用。

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切体会到,在媒体深度融合的新时代背景下,新闻工作者既要坚守“守正创新”的严谨作风,又要积极拥抱“算法流量”带来的灵活策略;既要传承“兵团精神”的深厚底蕴,更要勇于探索“云端叙事”的创新表达方式。

此次培训不仅是一次业务能力的提升,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未来,我将带着培训班赋予的“三件法宝”——无人机镜头中的全局视野、AI辅助下的创新思维、兵团基因里的坚守品格,扎根瀚海戈壁,追寻“胡杨种子”破土而出的蓬勃力量,用一篇篇沾满露珠、饱含真情的报道,展现兵团发展的时代脉动。

重构认知 重塑能力

十师融媒体中心记者张智

此次培训日程紧凑、内容丰富,各位专家的倾囊相授,让我对新闻宣传有了全新的认知与思考,受益匪浅。

培训中,老师们结合从业经验,点明学习能力与工作能力之间的紧密联系。在新闻行业快速发展的当下,唯有主动对标优秀同行,善于发现差距、弥补短板,才能紧跟时代步伐,创作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我深刻认识到,坚守新闻真实性与正确舆论导向,是新闻工作者的立身之本。

新闻策划课程打开了我的创作思路。从做好新闻策划的多个维度,到具体的策划原则与实操方法,老师的系统讲解让我明白,在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只有精心策划,才能让新闻脱颖而出,吸引受众的关注,实现新闻价值的最大化。

新闻摄影课程则展现了纪实摄影的独特魅力。通过经典作品解析,我领悟到“决定性瞬间”的价值。新闻摄影作为新闻传播的重要形式,能够以直观的画面传递信息、表达情感。新闻摄影不仅要追求画面美感,更要捕捉新闻事件的本质与内涵,用镜头记录时代变迁,讲好动人故事。

短视频拍摄与传播课程中,老师结合短视频发展趋势,指出注重时效与现场感,非突发事件侧重质量,并分享纪念日策划等实用技巧。我从中学习到,要根据不同的事件类型和传播平台,制定合适的视频策划方案,以提高新闻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最具启发性的是AI赋能媒体内容生产课程。智能写作、算法推荐等技术虽重构了媒体生产链,但新闻工作者的思想深度、情感温度和判断力度无可替代。AI可以分析数据,但无法替代人类对社会的洞察;可以模仿文风,但无法复制真实的人生体验。这启示我们,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不必恐惧被替代,而应思考如何利用新技术放大专业价值。

这场培训,是业务技能的提升,更是思维方式的革新。未来,我将把所学融入实践,不断提升新闻采写、策划、摄影及视频制作等能力,积极拥抱媒体融合趋势,为新闻宣传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授业有期 淬炼恒长

四师七十九团文体广电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黎雯

此次培训,收获颇丰,让我对未来工作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课程让我深刻认识到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和社会责任。作为新闻工作者,新闻报道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站稳人民立场,传播党的声音,反映群众心声。

新闻策划课程令人深受启发。在信息爆炸时代,需要从海量素材中挖掘有价值的新闻点,进行创新策划,吸引受众。这既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也要紧跟时代,结合全媒体平台特点构思。

老师讲解的“传统媒体深度报道+短视频热点预热+H5互动传播”的全链条策划案例,让我明白新闻策划要树立“用户思维”,精准把握不同平台传播逻辑,让单一题材在全媒体矩阵中实现“一次采集、多元生成、立体传播”。

新闻摄影与短视频拍摄与传播课程极具实战性。我进一步理解了新闻摄影是通过构图、光影和瞬间抓取来讲述故事;短视频课程中的“三段式叙事逻辑”,能以视觉冲击留住观众。AI赋能媒体内容生产课程更是让我震撼,未来的新闻工作者需成为“人机协作”的复合型人才,既要保持人类独有的价值判断和情感洞察,又要善用技术提升生产效率。

新闻的生命力在基层,今后,我将深入连队、社区、企业一线,聚焦乡村振兴、民生改善等领域,用“小切口”呈现“大主题”,让新闻报道既有“泥土味”又具“时代感”。

老师反复强调的“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时刻警醒着我。未来,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我都将坚守新闻真实底线,认真核实每篇稿件的事实、数据。同时,加强职业道德修养,让新闻报道经得起历史和群众的检验。

培训有期,成长无期。回到岗位,我会将所学转化为“提笔能写、举机能拍、遇题能策”的实战能力,做“眼中有光、心中有梦、脚下有路”的新闻工作者,用笔和相机讲述职工群众的奋斗故事,记录兵团发展。

“数”跃指尖 创意无限

六师融媒体中心记者杜仪

作为成长于数字时代的“00后”,此次培训重塑了我的职业认知,我深刻认识到:新时代的记者既要善用新技术,更要扎根基层,在“指尖创新”与“脚下泥土”间探索属于年轻一代的新闻表达。

技能培训中,新闻摄影课程教会我用光影对比与构图层次强化画面语言的表现力,理解“决定性瞬间”背后的新闻价值挖掘。短视频拍摄与传播课程让我掌握以“黄金三秒”悬念设计、碎片化叙事提升传播力的技巧。AI赋能媒体内容生产课程中,智能脚本生成、语音合成工具的高效,更让我懂得“工具理性”需与“新闻温度”辩证统一。

实地教学中,在新疆丝路荣腾国际物流园,工人穿梭于货架间;在中电农创超级牧场,无人机航拍展现光伏牛棚的机械美学;伊帕尔汗薰衣草文化产业园里,养护员在烈日下除草的身影,与浪漫的紫色花海形成强烈对比……这些场景让我看到“硬新闻”与“软表达”融合的无限可能,也体会到“四力”在现场采访中的重要性。

作品评析环节,我们小组用“馕言文”讲述企业的发展,以创新方式解构严肃议题。各小组的创作展现出技术应用的创新突破,但也暴露出基层宣传工作的短板:过度追求即时互动与视觉冲击,却忽视内容深度。老师的点评让我明白,优秀的新闻作品不仅需要技术支撑,更需要沉下心去观察与思考。

此次培训不仅提升了我的技能,更重塑了我的职业信仰。在全媒体时代,记者既要成为熟练运用AI工具、突破创作边界的“技术敏感者”,也要当好持续聚焦基层一线奋斗身影的“时代记录者”。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坚持“内容为王”,在智能工具辅助下强化选题策划的深度与温度;锤炼“一鱼多吃”的融媒思维,通过多形态、多平台的内容适配提升传播效能,努力成为兼具专业深度与技术锐度的复合型新闻人,用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讲好属于新时代的兵团故事。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075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