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织密人兽共患病防控网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素凡
5月8日一大早,晨光从顶棚的缝隙斜切进圈舍,四师七十二团养殖户施建新穿着防护服走进羊圈,开始打扫圈舍,添置新的饲料。不久前,他养殖的羊群刚刚进行过布鲁氏菌病检测和防疫。
望着刚接种完疫苗的羊群,施建新眼神中少了往日的忧虑,“现在讲究科学养殖,经过布鲁氏菌病检测试剂测试,打完疫苗,我们养殖户就放心了。”
过去,许多养殖户不懂什么是布鲁氏菌病,为什么接触了发病的牛羊,人就会得病。
这是许多从事养殖的职工群众面临的实际问题,也是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教授王震研究的课题。自2018年起,他一直在从事人兽共患病防控教学科研工作。
王震在察看实验检测数据(资料图片)。本人提供
“刚开始做布鲁氏菌病防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时,我经常去牧区、养殖户家里调研,看着他们提起布鲁氏菌病的无奈,我的心总是揪着。”王震回忆。那时,布鲁氏菌病快速检测只能依靠进口产品,检测一头牛就需要30元,高昂的成本让许多养殖户望而却步。
看着许多职工为布鲁氏菌病而紧锁的眉头,传统检测试剂的缺陷像堵在嗓子眼里的一根刺。如何能让职工们既能快速检测到发病的牛羊,又能降低成本?王震决心要攻关这项难题。
要迅速找到解决难题的办法,其实并不容易。那两年,王震总是泡在实验室里,在国内外论文期刊上勾勾画画、盯着各种仪器设备上的参数寻找抗原特征……泛黄的专业书籍被他翻得卷了边,每一页都密密麻麻标注着不同颜色的笔记,从牧区带回的实验样品沾着牛羊毛发的棉片,这些带着草原气息的 “书签”,时刻提醒着他肩上的责任。
2021年,这项历时3年的攻关终于有了突破,滴入试剂等待结果只需3分钟,指头大小的检测试剂能让牛羊实现快速诊断的同时,成本却比进口试剂降低三分之二。当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了生产线上的产品,这个让无数养殖户悬在心上的大事终于得到化解。
如今,布鲁氏菌病检测试剂在天山南北的圈舍中被广泛使用,布鲁氏菌病的科普宣传单家家户户人手必备,养殖户的防护意识得到了增强,墙角的消毒桶、沾着牛粪的防护靴、接生时戴的手套成为日常养殖必备物品。
“这只是一个开始。”王震说,近年,他又将目光转向了重要动物疫病疫苗研发领域,致力于免疫增强剂开发和新型疫苗研制工作,研发的布鲁氏菌病新型疫苗突破了现有疫苗不能用于孕畜的技术瓶颈,相关技术已完成成果转化。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王震在课题研究之路上始终没有停下脚步,他说,自己将始终坚守在科研一线,用心用情推出更多的研究成果,织密人兽共患病的防控网。
记者手记
在采访王震之前,记者对布鲁氏菌病的了解并不多,采访后才知道,全世界每年因布鲁氏菌病造成的家畜流产、消瘦、乳类肉类产量减少的直接经济损失可达数百亿元。人感染布鲁氏菌病,会造成劳动能力下降,甚至丧失劳动能力。
从实际问题出发,把科研与民生紧紧联系在一起,或许就是王震作为一名科研人员的责任与担当——潜心研究,攻坚克难,以实实在在的科研成果,抚平职工群众皱起的眉头,让职工群众安心放心。
王震告诉记者,一项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工厂车间,至少需要5到8年时间。这其中,必然经历了无数个推翻重来的枯燥日夜。从事科研工作8年间,王震身上的这种勤奋钻研、锲而不舍的精神,也激励着许多人为解决兵团畜牧业发展难题而不断努力。
如今,王震正带领学生联合国内有关高校院所与企业,研发安全性更高的新疫苗,为推动兵团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