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良种 强机械 拓全链
——看新疆油莎豆产业研究院如何点“豆”成金
兵团媒体联合采访组
“这是我们从试验田里收获的油莎豆育种材料,正在检测材料的蛋白、脂肪和油酸含量。”6月18日,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副教授王家平带领科研队伍在实验室里忙碌起来。与此同时,在千里之外的三师五十四团新疆油莎豆产业研究院试验田里,新一年的油莎豆播种工作也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作为王家平研发团队成员,石河子大学研一学生董长城正和同学们,将新一年选育的油莎豆种子播撒进试验田。
用好试验田 为基层农业服务
新疆油莎豆产业研究院试验田迎来播种季。
一大早,董长城便来到位于五十四团二连的新疆油莎豆产业研究院试验田。田间内笔直的滴灌带已铺设完成。不远处,团队成员正沿着滴灌带按照播种深度、间距等参数进行油莎豆的精量播种。试验田被整齐划分为几个试验区,每个试验区立着白色标牌,在阳光下泛着银色的光。
“千万别小看这些小牌子,它的作用就像我们的‘身份证’,记录的是每个试验区内油莎豆的选育品种。”董长城边说边抓出一把油莎豆种子介绍道,浅褐色的种子颗粒饱满,散发着淡淡的坚果香气。
作为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的研究生,今年是董长城来到五十四团的第二个年头。
“在这片试验田,我们共有29个油莎豆品种,每个品种开展3个重复小区,由试验小组进行播种。”董长城说,在选育品种完成播种后,团队成员将对播种的油莎豆进行涵盖株高、分蘖等调查监测。经过层层“选拔”,团队将会把最终脱颖而出的种子带回实验室,对种子的成分及产量构成进行分析。
五十四农业和林业草原中心副主任王凡(右)正在和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的研究生董长城(左)对水肥试验田油莎豆株高进行测量。
距离试验田不远处,一片已经种植的油莎豆为连队披上新绿,一个个小型蓝色液压罐藏在片片翠绿中。这里,便是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开展油莎豆水肥一体化研究的试验田。“在水肥一体化试验田,我们主要进行两种水肥模式的对比试验。”董长城介绍道。
董长城看来,无论是选育良种还是水肥对比试验,最终的目的是选育出适合五十四团职工群众种植需求和适应当地节水需求的油莎豆种植、管理模式,真正做到为基层服务。
成立研究院 锻造产业升级芯
科研人员正在对油莎豆进行考种测试。
油莎豆是一种抗逆性较强的莎草科一年生草本油料作物,适宜贫瘠沙化边际土壤种植。作为油莎草的重要部分,油莎豆可谓浑身是宝。地上部分是饲养牛羊的优质牧草,地下块茎可榨油、做面粉和酿酒,也可加工成各种食品。
在迈向规模化、产业化的道路上,油莎豆也面临着种植、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的瓶颈,只有补齐各种短板,构建与完善产业链条,才能为产业发展增添源动力。2024年3月,新疆油莎豆产业研究院正式成立,落户五十四团。
“新疆油莎豆产业研究院成立的目的,是为三师五十四团、三师及新疆油莎豆种植进行科技赋能。”新疆油莎豆产业研究院科研项目负责人单媛媛向记者介绍道。
在新疆油莎豆产业研究院,科研人员正在进行实验。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为选育出更多适合本地土壤、气候条件的油莎豆种子,2024年,新疆油莎豆产业研究院从全国乃至世界筛选出20多个油莎豆品种,并在五十四团130亩试验田进行品种筛选试验。而这仅仅是新疆油莎豆产业研究院采用“良种、良机、良法”配套模式,为油莎豆产业插上“科技翅膀”的一个缩影。
颗颗油莎豆种子孕育出新希望。
“目前,新疆油莎豆产业研究院已与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京中农博士后农业科学研究院及石河子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合作,针对油莎豆高产育种、油莎豆收获播种机械设备及深加工技术3个课题,进行油莎豆全产业链的科研研发。”单媛媛介绍,新疆油莎豆产业研究院将在基础课题研究上进行深入探讨,推动油莎豆生产提质增量。未来,随着科研成果的不断转化应用,油莎豆产业不仅将成为新疆特色农业的新名片,还将为荒漠治理、农民增收致富和乡村全面振兴贡献重要力量,在广袤的新疆大地上书写更多“点豆成金”的精彩故事。(胡杨网唐媛媛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李盛明、常丫丫、邵明辉 当代兵团杂志社张瑞萌 通讯员魏钰璇、邓紫瑶、石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