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来源:兵团日报时间:2025-06-30 09:27:41 作者: 编辑:李佳莹 责任编辑:许灏

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刘燕

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我们要在“守正”中站稳立场,在“创新”中寻求变革,不断开创新时代学校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在“守正”中站稳立场

大道至简,唯正是本。所谓守正,就是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党的领导。守正是创新的前提,也是创新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要守目标之正。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用党的创新理论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向未来,我们要坚守培育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紧紧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旗帜鲜明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理直气壮坚守“为谁培养人”的政治站位,努力培养更多时代新人。

二要守内容之正。思政课是具有鲜明意识形态属性的课程,政治性是第一位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指导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教材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要深入推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心灵,引导学生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不断增强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三要守原则之正。思政课建设“八个相统一”即: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长期以来形成的成功经验的科学概括和系统总结,是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根本遵循。只有系统、深刻把握其精髓要义和科学方法,才能扎实推进新时代思政课守正创新。

在“创新”中寻求变革

创新是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活力之源。所谓创新,就是要在守正前提下求新求变,不断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使思政课能够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展现新气象新作为,实现内涵式发展。

一要创教学内容之“新”。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学,要坚持内容为王,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做到常讲常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和丰富的育人素材。要强化文化赋能,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源泉,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把优秀文化资源全面融入思政课,不断提高思政课的文化底蕴和思想魅力,引导学生不断增强文化自信,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不断从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汲取养分、丰富思想,从当代鲜活素材中拓展育人空间,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入脑入心。

二要创教学形式之“新”。教学方法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因素,是实现教与学相统一的桥梁和纽带,是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有效转化的关键环节。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不仅深刻影响着教学效果,而且对学生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关键作用。要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以“八个相统一”为导向,综合运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新形式,探索运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建设智慧课堂,拓展学习时空、延伸学习链条,推动形成线下与线上、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相衔接的教学形态,切实让思政课活起来、潮起来、火起来,让“有意义”变得“有意思”,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三要创教师队伍之“新”。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健全突出教学优先的评价体系,完善教师地位和待遇保障机制,推动形成做“大先生”、教“大学问”、育“大英才”的生动局面。思政课教师要切实担当起“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既要做精通专业知识的“经师”,又要做涵养德行的“人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努力成为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善为的优秀教师。

守正创新,开辟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新境界

坚持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要牢牢掌握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权,把牢思政课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扎实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要旗帜鲜明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确保党中央关于思政课建设的各项政策落地见效。

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坚持系统思维,做好顶层设计。遵循各教学阶段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一体化设计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教材等要素,确保思政课的连贯性、统一性,努力构建思想统一、主体融合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育体系。倡导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坚持大中小学纵向贯穿、循序渐进,各类课程横向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原则,做到不同学段有机衔接,不同学科相互配合,形成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在团结协作中跑好育人“接力赛”。

构建“大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格局。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大思政课”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应调动一切育人主体,发掘一切育人资源,形成强大育人合力。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思政课程是主阵地、主渠道,课程思政是有机拓展、有效延伸,要在加强思政课程建设的同时,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通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有效促进德育与智育相统一。推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共促共进。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亲和力、针对性;同时,善用社会大课堂,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融合。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作用。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构筑学校、家庭、社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育人体系,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075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