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发力:研学旅游助成长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朱丹丹
当“读万卷书”遇见“行万里路”,研学游以知行合一的姿态应运而生,成为连接知识与实践、历史与当下的独特桥梁。它打破知识的壁垒,正将曾经书本里的世界,变为孩子们亲身探索的广阔天地。
每逢假期,兵团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与奋斗精神的热土,便化身为生动的“行走的课堂”。孩子们在“课堂”中聆听拓荒岁月的回响、感悟劳动的真谛、读懂家国担当的分量。求知的目光与实践的脚步交织,成长也在探索中悄然发生。
如今,兵团研学游的品牌效应日益凸显,吸引着各地学子与家庭奔赴而来。这股蓬勃兴起的研学热潮,不仅激活了兵团文旅产业的一池春水,更让兵团精神随着万千足迹走向四方。未来,兵团研学游将持续深耕特色资源,完善配套设施、丰富文旅产品,为兵团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价值定位:挖掘兵团研学游的独特内核
一师阿拉尔职业技术学校学生赴台州参加“石榴籽·沙海情”青少年游学活动(摄于2024年11月20日)。姜红 摄
“地窝子里只有一张土炕和煤油灯,战士们却在这里扎根了一辈子。”近日,“全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一师九团八连“军垦记忆”红色教育基地内,一场浸润心灵的研学实践活动正如火如荼开展。百余名一师阿拉尔职业技术学校的师生怀着对历史的崇敬,开启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兵团精神”的探寻之旅。
踏入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师生们首先走进九团八连“军垦记忆”实景馆。锈迹斑驳的坎土曼、褪色发白的军绿色制服、壶身凹陷的铁皮水壶,每一件老物件都像是一位沉默的讲述者,用岁月留下的痕迹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在塔里木开发建设历史主题馆,沙盘模型与多媒体影像等现代展陈手段,全方位呈现兵团从荒原拓荒到现代化崛起的壮阔历程:从第一座地窝子的落成,到现代化农场的崛起;从肩挑手扛的原始劳作,到农业机械化的飞速发展,兵团人在亘古荒原上书写的奋斗传奇,在这里徐徐展开。
“当学生们亲眼看到先辈们的生活环境,亲身感受他们经历的艰难困苦,这种直观的身教,远比千言万语的言传更具冲击力和感染力,更能让兵团精神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一师阿拉尔职业技术学校带队老师高玉雪感慨道,“不同于传统课堂上的书本知识灌输,研学游将兵团精神融入到了每一处历史遗迹、每一件老物件之中,让参与者在行走中触摸历史的脉络,在体验中感悟精神的力量。”
兵团研学游的独特价值,在于将屯垦戍边的厚重历史与红色基因深度融合,把广袤戈壁化作天然课堂,将军垦旧址变为鲜活教材,以智慧农业示范区展现兵团现代农业的时代发展成果。在这里,游客不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精神的传承者。每一次驻足凝视,都是与先辈的跨时空对话;每一场实践体验,都是对兵团精神的深度感悟。这种创新的研学模式,正让兵团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成为激励年轻一代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
模式创新:探索兵团研学游的多元路径
6月21日,29名来自广西的萌娃在小白杨戍边文化研学基地合影。郭君丽 摄
“小白杨 小白杨,它长我也长,同我一起守边防……”6月21日,29名来自广西的萌娃在小白杨戍边文化研学基地放声高歌,稚嫩的童声回荡在哨所、纪念馆与瞭望塔之间,一场浸润心灵的红色研学之旅正悄然展开。在种植体验区,孩子们挥锹铲土、栽种胡杨,脸颊被烈日晒得通红,仍不忘将写满祝福的木牌系在树苗上:“我要把树苗种得笔直,像真正的战士一样守护边疆!”
在九师白杨市,文旅破局之路独具匠心。当地深挖红色戍边文化,将戍边故事与壮美风光融合,推出精品线路,并创新开展“沉浸式戍边体验”系列活动,游客可以参与边境巡边、亲手栽种“戍边纪念林”、体验军营生活。这些别出心裁的活动,使兵团精神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的鲜活记忆,真正走进游客心里。
十二师则以“研学+”模式开辟教育新赛道。在一〇四团畜牧连“天鹅之乡劳动实践教育基地”,来自乌鲁木齐的百名小学生化身“小中医”,在传统中医文化的海洋中遨游。中医医师现场传授望、闻、问、切的诊疗技巧,孩子们穿梭在种植着田七、薄荷、折耳根等药食植物的温室中,辨认草药、采摘枝叶、捣制药材,亲手制作出一颗颗承载中医药智慧的药丸。带队教师李文英感叹:“这里的每一株植物都是生动的教材,孩子们在实践中收获了满满的惊喜与知识。”
而在三坪农场恒汇社区,“去向未来”科普产业园成为青少年的科技乐园。沉浸式的科技体验与自然探索活动,激发着孩子们对未知世界的无限好奇与探究欲望。
近年来,十二师依托丰富业态和地缘优势,将传统文化、劳动教育、科普创新等融入其中,其课程体系涵盖农耕体验、非遗传承等,让教育在广阔天地间绽放光彩,一〇四团成功入选兵团首批A类劳动实践教育基地。
从沉浸式戍边体验到“研学+”跨界融合,兵团各师市立足自身特色,不断突破传统研学边界,探索出多元化、沉浸式的研学路径,让教育在广阔天地间绽放光彩。
品牌升级:打造特色研学游的文化品牌
4月26日,七师胡杨河共青中学组织学生到一二六团戈壁母亲红色旅游基地开展主题研学实践活动。郭雪雪 赵昀哲 摄
夏日的阳光倾洒在七师一二六团戈壁母亲红色教育基地,一场别开生面的研学活动正在火热开展。“小朋友们,这里就是戈壁母亲故居啦,现在跟紧队伍,咱们一同去探寻‘红色印记’!”讲解员张康丽的话语刚落,孩子们便满怀期待地围拢过来,开启了这场特别的研学之旅。
“戈壁母亲在这儿坚守了一辈子,亲眼见证荒滩变为绿洲。”行进途中,张康丽的讲述将孩子们带入到那段艰苦而壮阔的岁月。在这般沉浸式的体验里,孩子们得以近距离触碰那段艰苦却又波澜壮阔的岁月,兵团精神也在他们心底悄然扎根。
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一直是七师胡杨河市努力的方向。近年来,七师胡杨河市全力推进“戈壁母亲故乡 军垦文化新城”的品牌文化建设,通过系统化整合红色文旅资源,匠心打造独具特色的研学教育品牌。
七师胡杨河市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王博介绍道:“我们立足‘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理念,创新推出‘红色教育+生活体验’的情景式、沉浸式红色研学产品体系,是为了让青少年在躬身劳作中,深刻理解兵团精神。这种将历史文本转化为多维感知的研学模式,不仅激活了课本中的红色知识,更构建起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桥梁,让兵团精神在新时代青少年心中实现创造性传承。”
在文创产品设计上,七师胡杨河市同样别出心裁。王博展示着一系列兵团主题文创产品,自豪地介绍道:“我们设计了印有戍边故事的帆布包,还有复刻老军垦工具的文具套装,这些文创产品深受孩子们喜爱。它们不单单是纪念品,更是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能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时刻感受到兵团精神的熏陶。”
课程体系建设方面,七师胡杨河市充分发挥专业团队的力量,对当地红色旅游资源展开系统梳理与深度整合。在课程设计环节,一方面牢牢把握“戈壁母亲故乡 军垦文化新城”的核心文化品牌,另一方面精准对接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成长需求,采用鲜活生动的案例分享与多元互动教学,将团结协作的精神理念融入课堂,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军垦文化的深厚内涵与时代价值。
通过沉浸式体验、创意文创、系统课程三位一体的模式,七师胡杨河市正着力构建文化品牌。这不仅推动兵团研学游突破传统“旅游目的地”的边界,更助力其向具有持久生命力和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品牌跃升。在文旅融合的新赛道上,红色基因得以薪火相传,绽放出耀眼的时代光芒。
未来,兵团各师市将继续深耕特色资源,充分挖掘各师市团场的独特历史文化内涵,推动研学产品创新升级。在品牌建设上,将进一步加大投入,着力培育更多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让边疆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的研学浪潮中熠熠生辉,吸引更多人走进兵团、了解兵团,让兵团精神在传承与创新中生生不息。
延伸阅读
研学游,是什么?“游”什么?
从打卡名胜古迹,到探索天文地理,从深入乡村体验农耕文化,到走进企业了解现代工业流程……近年来,研学游频频火爆“出圈”,尤其是在中小学校掀起热潮。那么,到底什么是研学游?它又“游”些什么呢?
研学游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游学”传统,如孔子的周游列国治学、司马迁的实地考察等,这些历史人物通过游历增长学识、开阔视野。它是教育旅游的一种形式,是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研学导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简单来说,它是一种将“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游”的过程中实现“学”的目的。
研学游的“游”,并非漫无目的的游玩,而是有着丰富内涵与多元主题。
知识科普型研学游,常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科技馆、天文馆等地。在博物馆里,古老的文物静静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变迁,学生能直观感受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风貌,让历史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科技馆中,前沿的科技成果展示激发着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亲身体验各种科学实验,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与创新精神;天文馆里,浩瀚宇宙的奥秘徐徐展开,学生了解天体运行规律,感受宇宙的神奇与浩瀚,拓宽知识视野。
自然观赏型研学游,则让学生亲近大自然。比如走进自然保护区,观察多样的生态系统,了解珍稀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和环保意识;或是前往名山大川,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领略山川的壮美,在自然中放松身心,同时学习地理、生物等多方面知识。
体验考察型研学游侧重于实践体验。学生深入乡村,参与农耕活动,亲手播种、收割,体验农民的辛勤劳作,了解农业生产知识,体会“粒粒皆辛苦”的含义;走进工厂,参观现代化的生产流程,了解工业制造背后的科技力量,感受工业文明的魅力。
励志拓展型研学游以磨炼意志、培养团队精神为目的。通过组织野外拓展训练,如徒步穿越、攀岩、露营等活动,让学生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锻炼坚韧不拔的毅力,学会与团队成员协作互助,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沟通能力。
文化康乐型研学游注重文化体验与身心放松。学生可以参与传统手工艺制作,如剪纸、陶艺、刺绣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审美能力;也可以前往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古村落,感受独特的民俗风情,丰富文化内涵。
作为一种寓教于游的教学新业态,研学游的意义深远。它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束缚,让学生走出书本,亲身感受世界的多彩,在实践中提升综合素养。不过,当前研学游市场也存在“游大于学”“研学主题繁重”“研学机构资质欠缺”等问题,亟待解决。只有规范市场,提升品质,研学游才能真正发挥其育人作用,成为助力学生成长的优质教育方式。(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朱丹丹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