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锚定高质量发展·团场行丨玉米田里长出“万元芋”

来源:兵团日报-团炬时间:2025-07-01 22:14:58 作者: 编辑:王祉珺 责任编辑:杨波

锚定高质量发展·团场行丨玉米田里长出“万元芋”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潘瑞雄、陈琼、哈力扎提•哈力木拉提 当代兵团杂志社记者邱海强 胡杨网记者陈贝贝 通讯员周廷瑜

6月27日,五师八十七团五连职工朱派军站在自家连片的玉米地里,看着长势良好的玉米苗,眉头却拧成了疙瘩:“精耕细作,产量肯定没问题,就是不知道今年的市场行情怎么样……”

6月27日,在五师八十七团四连千亩“魔芋+玉米”种植试验田里,新疆同疆共创数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维(右)与农业技术员察看魔芋长势。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琼 摄

玉米是兵团重要的粮食作物,每到收获季节,颗颗金黄饱满的玉米粒,就是众多种植户增收致富的“金粒粒”。五师双河市是兵团重要的玉米种植基地,仅八十七团今年常规玉米种植面积就超过3万亩,制种玉米种植面积近1.6万亩。

然而,往年引以为傲的“金玉米”,在2024年低迷的市场行情面前,仿佛褪去了光泽。“种了大半辈子地,结果要面临丰产难丰收的问题,这咋整?”老朱的困惑,也是众多玉米种植户共同的心声。

转机,孕育于对困局的清醒认知和破釜沉舟的探索。八十七团党委把目光投向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寻找能与玉米“共舞”的高效作物。恰在此时,新疆同疆共创数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疆共创公司”)正带着产业升级的蓝图寻求合作。随之,“玉米+魔芋”——一个看似大胆的套种模式,在双方的深入沟通交流中,逐渐清晰并浮出水面。

“玉米地套种魔芋?听都没听过!”“魔芋吃过没种过,这里能种活吗?种赔了算谁的?”当连队“两委”成员捧着方案挨家挨户宣讲时,人们大多心存疑虑。

破冰,需要领头雁,更需要合力。“我们先种1000亩试验田!赔了,算我们企业的!”同疆共创公司总经理陈维的承诺掷地有声,点燃了第一簇火苗。于是,今年开春时节,八十七团四连沉寂的农田里,响起了大型机械平整土地的轰鸣声。

企业展现出诚意,当合作落实到行动层面时,兵团的组织优势迅速显现出来:团场、连队第一时间协调解决用水难题,并高效对接劳动力资源,组织职工参与。科技的火种由西南大学魔芋研究中心点燃:与魔芋打了40年交道的研究中心主任张盛林带着团队两度来到八十七团,从种子选育、田间管理到加工技术,提供全链条科技服务。

“兵团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优势明显,是魔芋产业腾飞的理想平台。”张盛林笃定地说,“这里潜力巨大,整个行业都在看。”

记者走进八十七团四连千亩“魔芋+玉米”种植试验田,眼前的景象令人惊叹:挺拔的玉米植株仿佛天然的“绿色廊柱”,在田间投下错落有致的荫凉。而在这一排排生态“遮阳网”的庇护下,一垄垄魔芋苗舒展枝叶,长势喜人。

“看这玉米秆,蹿得多高!套种魔芋,扩大了玉米行距,有利于透光和通风,玉米产量能提高近30%!”陈维指着长势旺盛的玉米解释道,“魔芋天生喜阴怕涝,玉米的荫蔽恰到好处,能让魔芋产量提高20%。它们俩,一个‘撑伞’,一个‘护土’(魔芋叶保墒抑草),是绝配!保守估计,这片试验田亩均产值超过3万元。”

“亩均产值超过3万元?魔芋真有如此‘魔力’?”面对记者的疑问,陈维亮出了“账本”:“去年我们在邻近八十七团的温泉县已经试种成功,常规玉米平均亩产1900公斤,能卖2660元;魔芋平均亩产3000公斤,其中种芋500公斤、商品芋2500公斤,商品芋每公斤7元,卖了17500元,加上种芋收益,亩综合产值轻松超3万元,纯收入可达1.5万元。”记者了解到,这是种植传统玉米收益的10余倍!

陈维描绘着更广阔的蓝图:“魔芋是个好东西,食品、医药、化妆品、环保材料都用得上,国内外市场抢着要!到2026年,公司自种超5000亩,再带动职工群众种植5000亩。算上种芋和商品芋,纯利润瞄准1.5亿元!”同疆共创公司早已布局:田间架起直播设备,讲述魔芋成长的故事;规划建设标准化加工厂,延伸产业链条。从地头到车间,小魔芋的价值链被奋力拉长。

张盛林则着眼于未来:“我们将深化校企联动、科技引领,从种植标准、国产化育种到精深加工全链条发力,把兵团魔芋产业打造成为乡村振兴的标杆产业!”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075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