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下,昆玉青年的时代回响
胡杨网李萍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1日,昆仑山下,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一场青春的宣誓仪式庄严举行。在崭新的十四师昆玉市二二五团“团三馆”(文化馆、展览馆、图书馆)前,一群“90后”“00后”青年党员面向鲜红的党旗,高举右拳,重温入党誓词。
十四师二二五团的青年党员干部面向党旗庄严宣誓。李萍 摄
这誓言,是对初心的回望,更是面向未来的出征号角。这群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正用实际行动回答一个时代命题:作为新时代的兵团青年,如何在这片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土地上,续写新的辉煌?
从对比中读懂奋斗的意义
“以前是破旧的土房,现在都住上了楼房;印象最深的是,以前是简陋的旱厕,现在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抽水马桶。”来自山西交城的段玉鑫出生于1999年,已在二二五团工作近一年。他坦言,自己对团场历史的深刻理解源于二二五团展览馆里的老照片。
2024年12月,段玉鑫在二二五团参加植树。赵珊 摄
这“一厕之变”,是二二五团人居环境和民生福祉巨大改善的缩影,更是老一辈兵团人艰苦奋斗成果的生动体现。对这些年轻人而言,这些变化不仅是看得见的幸福,更是无声的精神感召。他们深知,前辈们用汗水浇灌的家园,如今需要他们来守护和建设。
一棵胡杨苗背后的成长与蜕变
如果说历史照片是了解过去的窗口,那么亲身参与建设,则是塑造未来的最佳方式。来自吉林长春的“00后”青年党员刘航泳,用他两年的经历,生动诠释了这种转变。
“我从小就在城市里长大,刚来这里时,完全没想到兵团能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建起一座座团场。”刘航泳回忆道,最初的震撼,很快被投身建设的激情所取代。他不再是旁观者,而是积极的行动者。“我自己也参与种植胡杨苗,参加了沙漠封边的计划,算是用自己的一份力量为祖国的边疆贡献了绵薄之力。”
2024年12月,刘航泳在二二五团参加植树。赵珊 摄
这份“绵薄之力”,在他眼中却有着千钧之重。他看着亲手种下的树苗一点点长出新枝,看着曾经风沙弥漫的环境慢慢变绿;他看着团场从只有一个商业街,到如今的商铺林立;他看着身边的职工群众住进一栋栋新楼房,日子越过越红火。他说:“这种看着周边一切都在变好的感觉,让我觉得团场的活力每天都在增加,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从一个没想到能在边疆为祖国作贡献的城市青年,到一个希望继续扎根的奋斗者,刘航泳的成长,是这片土地赋予的勋章。“如果可能的话,我还想继续扎根这片土地,用青春来响应时代的号召。”刘航泳的话语,正是这群年轻人心声的写照。
用双手,在沙漠中“种”出绿色未来
刘航泳的故事并非个例,是这群青年党员共同的心路历程。誓言千钧,贵在践行。如何将入党誓词转化为扎根大漠的实际行动?他们的答案,就写在每一滴汗水里,种在每一棵树苗中。
来自湖南衡阳的“00后”赵珊也真切地感受到变化:“我感觉这两年雨水都变多了,我们种下的每一棵树,都在为人居环境的改善贡献力量。”向沙漠要绿色,是兵团人刻在骨子里的执着。这群年轻人继承了这份执着,并注入了青春活力。当24岁的赵珊再次念起那句兵团代代相传的誓言——“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时,老一辈兵团人屯垦戍边、无私奉献的精神,已经在这群“90后”“00后”身上得到了传承与升华。
二二五团青年党员赵珊 李萍 摄
以青春之名,共绘团场发展蓝图
“我希望二二五团越来越繁荣,职工群众越来越富有!”这句朴素的话,汇聚了所有年轻党员的共同心愿。
这,就是新时代兵团青年的雄心壮志。它并非遥不可及的口号,而是根植于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和对共同富裕的美好追求。他们把个人的理想融入团场发展的宏伟蓝图,把青春的汗水挥洒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用实干诠释担当。
在“七一”这个特殊节点,党旗下的铮铮誓言,是这群年轻人对党的承诺,更是他们对这片土地和人民的深情告白。他们无惧风沙的侵袭,立志用奋斗换来家园的新貌;他们勇担时代的重任,势必让青春在昆仑山下绽放出最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