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逐梦 沃野生金
编者按
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是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兵团各师市把人才振兴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连队“两委”带头示范作用,吸引包括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大学生等在乡村全面振兴中展作为、显身手。他们懂技术、有情怀、善经营,积极投身产业创新发展,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在希望的田野上,挥洒汗水,为家乡的振兴带来新观念、注入新活力。
让“土特产”变身“香饽饽”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段若冰 通讯员王富娥
芦大萌在一师阿拉尔市坤萌果蔬直营店清点货物(摄于5月19日)。王富娥 摄
“大批果子熟了,今年品质相当好。”“这是我家刚收的土鸡蛋,你看看多新鲜……”6月27日清晨,一师阿拉尔市坤萌果蔬直营店门庭若市。店主芦大萌穿梭于货架间,详细登记十团各连队职工群众送来的特色农产品。
今年29岁的芦大萌是十团二十连的一名职工,为实现创业梦想,他创立果蔬销售公司,随后带领团场职工群众闯进农产品销售市场。6年时间里,芦大萌先后带领200余名职工增收致富。
2021年,芦大萌与哥哥芦大坤创办了阿拉尔市坤萌果蔬配送有限公司。创业之初并非坦途,线下经验不足、果品质量不稳、线上推广乏力,兄弟俩一度亏损。“赔钱是教训,更是动力。”芦大萌没有气馁,而是敏锐地锚定身边资源。
很快,芦大萌深度对接十团四连合作社,承包大棚种植草莓、各类果树,创建优质果品“自产自销”模式。与此同时,他还与九团十三连合作社紧密合作,收购土鸡、土鸡蛋、香梨、李子、苹果等特色农产品,持续丰富货源。
线下经营、线上推广,芦大萌和职工群众一起努力,渐渐地,公司在阿拉尔市设立了9家直营门店,并在批发市场建立专业配货中心,公司通过“企业+合作社+职工”模式整合资源,铺就出一条坚实的共富路。
“以前自家收的农产品总是愁销路,品质再好别人不知道,我们也卖不出好价钱,如今在芦大萌的宣传推介下,我们的农产品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有固定销路了。”十团二十连职工祁正存说。
同时,芦大萌团队依托短视频平台,运营“阿拉尔坤萌水果”等账号,将镜头对准团场果园,生动展示特色水果从枝头到舌尖的“新鲜旅程”,打造线上引流、线下体验的融合营销模式。
为丰富农产品销售渠道,芦大萌还创新推出“坤萌团购”,在十团、十二团、十四团、十六团、阿拉尔市区等地设立15个基地,在阿克苏市布局8个基地,构建便捷高效的农产品直销网络,不仅盘活了本地农产品资源,更精准对接了市场需求。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这是芦大萌兄弟坚守的信条。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他们积极反哺乡邻,主动与周边连队合作社、种植户合作,传授经验,携手拓宽农产品销路。在芦大萌的示范带领下,越来越多的职工群众搞起了特色种植,乡村振兴活力十足。
站在自家承包的果园里,望着累累硕果,芦大萌目光坚定地说:“我们的目标是每个团场都设一个‘萌团购’批发点,阿克苏批发点增加到50个,用产地直销的团购模式,让农户不愁卖,顾客尝到鲜!”
“朵朵连长”成长记
朱素珍
6月27日,王朵朵(右)在职工地里查看冬小麦颗粒饱满度。朱素珍 摄
6月27日,二师二十四团八连的农田里,微风拂过,麦浪翻涌。职工群众围着一个姑娘询问着:“朵朵连长,冬小麦就要收了,能不能帮忙协调安排采收机?”“今年冬小麦种植补贴政策有啥变化吗?”这个被职工群众围在中间的“90后”姑娘,是二十四团八连党支部副书记、连管会连长王朵朵。
而在12年前,王朵朵大学毕业刚到连队担任技术员时,遭遇的是此起彼伏的质疑:“大学生回来种地?这不是笑话嘛!”“连队这么小的地方,一个女娃能待得住?”
面对冷言冷语,性格豪爽、倔强的王朵朵没有认输退缩,她白天跟着老技术员深入田间地头,晚上又回到办公室整理笔记。连队的每块条田、每种作物的生长周期,都被她密密麻麻地记在笔记本里。
2014年4月的一天,一场寒潮突然袭来。凌晨2时,气温骤降到零下5摄氏度,王朵朵打着手电筒,挨家挨户拍门:“快醒醒!要赶在降霜前点起烟堆!”有人揉着眼睛抱怨她“小题大做”,但她来不及多做解释,抄起铁锹就帮人堆秸秆。
天亮时分,连队上空腾起的烟雾织成暖帐,麦苗上的白霜渐融时,曾质疑过她的职工群众纷纷对她竖起了大拇指:“这丫头真顶事!”
2018年,王朵朵顺利当选十一连党支部委员、管委会副连长。上任没多久,她就迎来了土地确权颁证的“硬仗”。
7月的戈壁滩热浪灼人,王朵朵跟着第三方测量队跑遍60多块条田,皮肤晒脱了皮,鞋子磨出了洞。职工刘心良对地块边界有争议,她连续3天带着技术员复测,最终让刘心良心服口服:“姑娘,我服你!”
听到这话,王朵朵哭了,泪眼中她又笑了。她知道,自己已经走进了职工群众的心里。
2021年,王朵朵被选为八连党支部副书记、连管会连长。她很快进入了角色,从职工群众最关心的农业水费抓起。
为了做好水费收取、核算、退补工作,她连续三周吃住在办公室,把泛黄的票据一张张摊开核对。年底公示时,连队宣传栏上贴的农业水费表格一目了然,职工群众忍不住感叹:“这账目一看就明白。”
如今的王朵朵已经成了职工群众口中的“活地图”,连队谁家有人外出打工了、谁家地里该浇水了,她闭着眼睛都能说出来。这方土地已成为她生命的根脉,而职工群众的信任,是她最珍贵的勋章。
为农产品插上“云翅膀”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段若冰 通讯员官航
6月23日,在九师团结农场的大棚里,陈特(中)和四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魏楠(左)在拍摄采摘鲜桃的视频。 崔晓冬 摄
“家人们,看,团结农场的樱桃熟了!颗颗饱满,甜度高!”6月23日下午,在九师团结农场的樱桃大棚里,玛瑙般的果实缀满枝头。水丰社区党总支书记陈特和四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魏楠,举着手机找到最佳直播机位进行直播带货。
棚外陆续有车辆驶来,一位九师白杨市的游客挤进镜头,对陈特说:“阿特,你的视频一发,我们油门一踩就来了。瞧瞧,这樱桃比镜头里还水灵!”
被众人亲切唤作“阿特”的陈特,生在兵团、长在兵团,近年来,为借助电商发展势头推销当地农特产品,他主动探索,积极实践,通过拍视频、开直播等途径,摇身变成了当地的“网红”。他将短视频平台化作服务职工群众、联通市场的“云桥”,将散发着泥土芬芳的画面传播到全国各地,吸引天南地北的客人循迹而来。
“有阿特在,我们的东西不愁卖!”四连职工舒林海麻利地为游客装箱,笑得合不拢嘴,“果子熟了,立马拍抖音发出去,客人顺着导航就找上门了!”短短一句话,道出了陈特在职工群众心中的分量。
如今,陈特运营的“阿特带你看团结”账号已发布204条视频,播放量超660万,直播观看人数突破20万人次。线上流量转化为线下消费,不仅当地农产品销量上升,连带着餐饮商铺也人气倍增。
“把好东西宣传出去,帮大家增收,是我们分内的事。”陈特说,除了担任农产品“代言人”,他的工作方向逐渐向“传帮带”转移,与魏楠等骨干携手,组建起一支由连队“两委”、职工群众共同参与的助农主播队伍。
在大棚里、包装车间,经常能看到陈特躬身指导的身影:“镜头角度再低些,多展示果子的光泽”“介绍口感时,突出汁水丰盈的感觉”……从拍摄构图到直播话术,他倾囊相授。曾经面对镜头手心冒汗的职工,如今已能自信地架起手机,流畅推介自家产品。
“现在大伙儿都抢着学直播。游客多了,增收是实打实的!”魏楠感慨道。
一部手机,不仅畅通了农产品的销路,更点燃了职工群众拥抱新业态的热情。在团结农场的沃土上,一位位“新农人”自信的面庞在丰收场景中定格,增收的希望乘着网络信号飞向远方。
马背上的“追梦人”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段若冰 通讯员张智
陈军为马匹梳理鬃毛(资料图片)。张智 摄
6月22日,在十师一八五团广袤的苜蓿地里,56岁的陈军俯身照料着4000亩翠绿的饲草。这片蓬勃生长的基地,是他用热爱与智慧为家乡马产业精心培育的根基。
生于一八五团三连的陈军,6岁便与马结下不解之缘。纵然在外打拼多年,事业有成,他对马术的炽热从未熄灭。2004年,他拥有了第一匹白色奥尔洛夫快步马,之后便在各地赛事中屡创佳绩,更在四川、江苏建立起专业马场会所,成为中国马术协会副会长。
然而,事业巅峰时,陈军选择了一条新的赛道,2023年,为照顾母亲回到一八五团的他,洞察到家乡独特资源与旅游业态单一的矛盾。
“可以让马文化成为家乡的金名片!”陈军的心情激动。他敏锐捕捉到马产业作为撬动乡村振兴支点的巨大潜力,这一构想迅速赢得团党委的大力支持。
2024年5月,他将2万平方米闲置牛场改造为现代化马场,创立新疆苜马人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引进美国花马、阿拉伯纯种马等10余匹珍贵马匹,配套种植4000亩苜蓿,一条“饲草+马业+旅游”的产业链雏形初现。
陈军深谙产业振兴贵在特色。今年5月,他精心策划的“遇见·守望”中国马术名家耐力邀请赛在一八五团成功举办。赛事融合赛马竞技、民俗展演与文化体验,打造出集体育、红色教育与民族风情于一体的文旅盛宴。这场盛会不仅吸引了全国马术爱好者,更让众多企业家在此发现当地农副产品的广阔商机。由此,陈军“以赛促产、以旅兴商”的理念,如活水般注入乡村产业发展脉络。
为延伸产业链价值,陈军创新推出“托管式研学”项目,有机融合马术教学。目前已和青岛、成都的亲子研学团队达成合作,8月上旬的档期早已被预订一空。
“我的目标很简单,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一八五团的美,让家乡的人在家门口富起来。”苜蓿地旁,陈军的话语朴实却滚烫。这位游子以马为媒,将个人热爱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动能。他的公司不仅激活了饲草种植、马匹养殖、文化旅游等产业,更创造了可观的就业岗位。
如今,马文化不仅成为一八五团的一张特色名片,更成为十师北屯市新的文旅IP。依托马文化优势,十师北屯市特色文化旅游动能强劲。
“下一步,我计划整合周边资源开发‘骑马巡边’‘沙漠穿越’特色体验项目,并与全国自驾游联盟携手,贯通‘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服务。”陈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