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则·麦提克日木:在家门口捧起了“技术饭碗”
胡杨网李萍
在兵团第十四师二二五团,如则·麦提克日木的“搬砖”是硬核的——手上的砖块滚烫,身上的衣服湿透。但他的目标更硬核——是手机里1.2万元的工资到账提醒,更是他计划在年底要紧握在手的新方向盘。
38岁的如则・麦提克日木靠着搬砖,月入1.2万元,他的目标是买辆汽车。胡杨网李萍 摄
7月1日,笔者在昆玉市中晟建材有限公司(简称“中晟建材”)的砖厂厂区内看到,机器轰鸣,一派火热的生产景象。在操作台,38岁的如则·麦提克日木和工友们正默契配合,将一块块成型的环保标砖搬运、打包、码放。
昆玉市中晟建材有限公司生产的环保标砖,用于团场安居房和商业街建设。胡杨网李萍 摄
“我也没有想到,4年前,我还在到处打零工,工钱按天算,收入不稳、心里没底。”如则·麦提克日木的眼里泛着光,感慨道,“现在,在家门口上班,每月工资稳稳过万元!我很满意!”
人生的转机,出现在2021年。那一年,中晟建材通过招商引资落户二二五团,如则·麦提克日木报名参加了团里组织的免费技能培训。“团里请来老师傅,手把手教我们开制砖机,从生疏到熟练,合格后直接上岗!”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如则·麦提克日木仍难掩兴奋。从曾经漂泊不定的建筑小工,到如今月入过万的技术骨干,身份的转变,正是团场产业发展带给职工最直接的红利。
工人们正在昆玉市中晟建材有限公司的砖厂工作,他们大多是周边的职工群众。胡杨网李萍 摄
如则·麦提克日木的蜕变并非个例,而是二二五团“产城融合”发展蓝图上一个生动的缩影。在北京援疆资金的支持下,一座座标准化厂房拔地而起,建材、食品加工等企业纷至沓来。一个良性循环正在形成:如则·麦提克日木亲手码放的每一块砖,都可能成为邻居家新房的一面墙,或是孩子们嬉戏的商业街上的一块砖。他既是团场的建设者,也是美好生活的直接受益者。
昆玉市中晟建材有限公司的厂区内,叉车正在运送环保砖。胡杨网李萍 摄
一个人的幸福,源于一个地方发展的温度。如则·麦提克日木故事的背后,是二二五团始终坚持把就业作为最基本民生的坚定实践。团场始终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通过精准的技能培训,着力培养市场需要的、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一组数据印证了这份努力:截至2024年,团场累计组织630人次到和田职校参加技能培训;举办各类就业技能培训班95班次,覆盖4306人次。通过中晟建材等龙头企业的带动,已帮助450余人实现稳定就业,年均吸纳周边乡镇长期稳定就业100余人、灵活就业5000余人次,实现人均增收3万余元。如今,越来越多像如则·麦提克日木一样的职工,在家门口捧起了“技术饭碗”。
黄昏时分,厂区的喧嚣渐渐平息。如则·麦提克日木收拾好工具包。他憧憬着:“先学个驾照,再买辆车,拉上家人去和田逛逛。”
一辆满载砖块的货车缓缓驶出厂区,融入远方建设工地的灯火中。如则·麦提克日木知道,自己搬起的每一块砖,都在为他和这个团场,砌筑着一个更加坚实、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