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咱兵团人丨用初心书写时代答卷

来源:兵团日报时间:2025-07-04 09:22:14 作者: 编辑:李佳莹 责任编辑:许灏

咱兵团人丨用初心书写时代答卷

王晓燕

在建党104周年的欢庆声中,十三师新星市党员们的奋斗故事显得熠熠生辉。这片热土上的党员,在烟火日常里默默发光:朱广兰,致富路上的“三本账”,彰显为民初心;王海玉,“铁脚书记”的“三字经”,织就民心纽带;陈建红,护膝教练的“三股劲”,托举少年梦想。这三位普通党员,是新时代奋斗者的精神坐标,勾勒出十三师新星市党员队伍“扎根人民、丈量初心、铸魂砺行”的群体画像。榜样的力量,从来不是抽象概念,它蕴藏在师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脉动里,闪耀在为民担当的每一次实践中。让我们汲取榜样力量,共同书写时代答卷!

朱广兰:致富路上的“三本账”

在十三师黄田农场五连,总能看见一位忙碌的身影穿梭在大棚与职工家中,她就是党龄9年的职工朱广兰。三本写满故事的笔记,承载着她作为党员的责任与担当,诠释着“勤劳创业、共同富裕、为民代言”的榜样力量。

朱广兰(右)在为职工讲解丝瓜种植的技术(资料图片)。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党组织鼓励我们多元增收,我就带头蹚路子!”2008年,当十三师提出职工多元增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设施农业时,朱广兰没有丝毫犹豫,第一个承包设施大棚,投身反季节蔬菜种植。跟着山东技术员学育苗,尽管第一年收入不多,但她却充满希望:“最起码冬天不用闲着再吃老本了,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好!”

为打开蔬菜销路,她带着作业本走遍哈密所有农贸市场,作业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类蔬菜价格和菜商电话。2011年冬,朱广兰发现反季节蔬菜价格翻倍后开启了“拼命”模式:“我熬夜啃书查资料,白天就在大棚里实践技术,努力把握好种植时间、棚内温度和蔬菜管理。”为摸透市场,她凌晨在批发市场蹲守,笔记本里记着十几个菜商电话。

付出终有回报,2012年,两座大棚为她带来10.8万元收入。谈及奋斗历程,朱广兰感慨道:“有奔头就不算苦,没奔头那才叫真的苦!人和瓜苗一样,只有把土地拱破、向上攀爬,才能开花结果;我把这本‘勤劳经’传给了更多的人。”

如今,她的反季节蔬菜错峰上市、病虫害绿色防治等种植技术,不仅成为连队教材,还吸引哈密市种植户慕名取经。

“一个人富不算富,我帮职工垫付的不只是钱,而是大家致富的信心。”翻开朱广兰泛黄的帮扶本,2015年成立的四季鲜合作社账目清晰,每一笔记录都凝聚着她带动职工共富的决心。为冯秀利垫付4000元购种苗款,手把手教技术,让其首茬西葫芦收入2万元;给行动不便的余世美推荐丝瓜新品种,从松土施肥到除虫,全程帮扶,助其当年实现收入9万元,摘掉贫困帽。

“自己富不算富,带着职工群众富才是真本事。”为打消职工顾虑,朱广兰垫资12万元作“风险金”,坚定承诺:“种坏了算我的!”她建立“党员技术骨干+困难职工”结对机制,带动58户职工,户均年增收2.3万元。“我一个人的力量不够,那就让大家抱成团、拧成绳;大伙心里没底,我就给他们分享技术,兜里没钱,那我就先给他们垫钱,只有先干起来,才能尝到甜头。因为我要让大伙相信,共同富裕是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朱广兰坚定地说。

2023年,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后,朱广兰深感责任重大:“当上全国人大代表这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和责任;以前觉得只是尽己所能帮助大家,现在我可以通过调研提出建议,推动问题解决,帮助更多人。”她走家串户,把群众困难写在纸上、记在心里,三年来带着民情本上的8条建议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

“要让兵团农产品搭上‘三产融合’的快车!”朱广兰用行动践行着为民承诺。民情本上记录着伊犁调研的三产融合笔记、加工企业联系方式和职工“盼头清单”;葡萄销售价低,她跑8家合作社,将职工诉求反映给团场党委,拓宽销售渠道,助种植户增收1万余元。面对丈夫“在家当甩手掌柜,在外当领头大雁”的调侃,她指着本子认真回应:“这上面每笔账,都是党给的责任。”

朱广兰的三本笔记,是她党员初心的生动写照,更是十三师党员群体的缩影。农技党员揣着“技术攻坚”本让传统农业变身智慧农业,社区党员抱着“民情日志”本化解邻里纠纷,企业党员攥着“创新台账”本推动产业升级。她以“大棚里蹚路子”的闯劲、“田垄间垫资金”的实劲、“民情本上记诉求”的钻劲,让大棚开出共富花,激励着广大党员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履职尽责的道路上,携手书写希望的画卷。

王海玉:“铁脚书记”的“三字经”

在天山脚下的红山农场六连,有这样一位党员干部,他用30年的坚守与奉献,在牧区走出了一条民族团结、共同富裕的“民心路”。他就是党龄27年的六连党支部书记王海玉,以“勤转房子、挑起担子、不端架子”的“三字经”,诠释着“扎根基层、民族团结、‘铁脚’为民”的党员担当。

王海玉(右)在转场路上同牧工交谈(资料图片)。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6月飘雪,9月封山,这就是我们牧工的转场路。”王海玉的皮卡车后备厢常年放着大褡裢,里面装着政策文件、常用药品和哈萨克语词典。30年来,他从骑马到骑摩托再到开车,在海拔1500米到3800米的山路上往返,和连队的“两委”们累计行程达45万公里,走出了一条连接民心的“移动党支部”之路。

转场是哈萨克族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这个时候最容易出现问题,从海拔1500米到3800米,转完所有牧点,要走700多公里路,快一些要十天半月,慢一点就是一个月。每年,王海玉都会陪着牧工一起转场,30年间,他骑坏了2辆摩托车、戴废了10余个头盔,两匹马也在奔波中老去。

在牧区转场时,没有会议室、主席台,他就和牧工席地而坐,说家长里短,问意见想法。每个毡房都是“流动党支部”,他和连队委员入户走访,将自治区、兵团党委、师市党委的政策传递给每一位牧工。

王海玉的大褡裢里永远有给牧工的“暖心包”:为民服务政策解读手册、安全生产手册、畜牧业养殖指南,还有生活用品和药品。

在一次转场时,狼群咬死了30只羊。王海玉得知后,连夜骑摩托车帮助牧工驱赶狼群。然而返程时,摩托车意外爆胎,他在40公里的无人区里,推着车走了一夜。

“怕吗?怕得腿软,但党员必须上。”他指着皮卡车上的党旗说,“这是牧民眼中最亮的星。”

王海玉说:“从刚工作时骑马转房子,到现在开车转房子,我都会把党旗带在身边。牧工们走到哪里,我们就将党旗升起在哪里。我用党的政策,把大家凝聚到六连这个大家庭中来,打通了草原上的一个个‘神经末梢’,整个团场都变得鲜活起来。”

“六连多为荒漠、半荒漠草场,刚来的时候,牧工一年收入四五百元,住的土坯房透风漏雨。”王海玉翻出老照片,照片里的牧民蹲在低矮的土房门口,眼神茫然。他带着支部委员挨家挨户问计,发现“牧工不是懒,是没路子”。

为了帮助牧工脱贫致富,王海玉与连队“两委”主动为牧工担保348万元贷款,让牧工按需购置骆驼、羊只发展养殖,这些贷款在牧工们增收获利后,仅用两年就全额还清。王海玉与连队“两委”还牵头成立了沙舟益牧养殖合作社,创新推行“合作社+养殖大户+扶贫户”模式,利用农场划拨资金购买202峰骆驼作为“活资产”,通过驼奶、驼毛产销收益为社员分红。同时,他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推动建成111座砖房和棚圈,并配套建设80个水窖。通过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了牧工的生产生活条件。

此外,王海玉推行“思想扶贫”的发展思路,一边深入牧工家中讲解精准扶贫政策,让贫困户树立脱贫信心;一边帮着为贫困户申请发放无息贷款,助力牧民发展养殖。

如今,六连牧工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均收入显著提高,日子越过越红火。哈萨克族牧工阿依古丽·吐尔德白正在挤驼奶,她笑着说:“感谢王书记带领我们过上了好日子!”

“牧区的牧羊犬见到我,比见到它的主人还亲。”王海玉说这话时,正帮牧民马吾提别克剪羊毛,羊群里的牧羊犬摇着尾巴往他身上蹭。30年里,258万亩荒漠草场上的冬窝子、夏窝子他都了如指掌,牧工们夸他是“活地图”;216户牧工家的大小事情他都常挂心间,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帮助解决难题,牧工们称他是“王大哥”。

王海玉认为,放下架子,了解牧工最细微的情况,听到牧工最真实的声音,才能让牧工感受到温度。参加哈萨克族婚礼时,他会和牧工一起跳哈萨克民族舞蹈《黑走马》;谁家孩子考上大学、母羊难产、草场纠纷,他会第一时间送上祝福或帮忙解决。六连牧工阿依努尔·苏力坦向他递交入党申请书时激动地说:“王书记,你在牧区工作的这些年,帮我们挡狼、盖房、找销路,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我也想成为像你一样的共产党员。”

王海玉说:“我觉得牧工就是我的兄弟姐妹,他们的生活越过越好,我才能安心。”

如今的红山农场夏牧场,羊群像珍珠般散落在绿毯似的草原上,皮卡车上飘扬的党旗与雪线相互映衬。这抹天山下的红,正化作缕缕光芒,照亮牧区的振兴之路。正如王海玉所说:“基层干部只有接地气、冒热气,才能让群众心里有底气。”

王海玉的“三字经”,是他党员担当的鲜活注脚,更映照着师市党员群体的奋斗群像——护边党员在边境线踏雪巡逻,脚印串成“钢铁长城”守护国土;社区党员在楼宇间攀爬检修,汗水浸润“民生清单”温暖民心;企业党员在车间里攻坚创新,智慧锻造“发展引擎”驱动转型。他以“马背上听民声”的初心、“牧区中重实干”的担当、“毡房里融真情”的情怀,让天山牧场绽放共富之花,激励着众多党员在扎根基层、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的征程上,用“铁脚”丈量初心,以担当书写荣光!

陈建红:护膝教练的“三股劲”

在红星高级中学的操场上,总有一个戴着护膝的身影在晨曦中穿梭。他是党龄18年的体育教师陈建红,23年如一日用“三股劲”书写育人初心——石灰粉跑道上的“击掌哲学”、积水膝盖里的“倔强代码”、训练场上的“兵团精神课”,诠释育人铸魂、坚守奉献、体育筑梦的信仰追求。

陈建红(右二)与获奖学生合影(资料图片)。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2002年冬天,零下15摄氏度的操场上,刚从体院毕业的陈建红看着裹着被子赖床的体育生,蹲下身给第一个起床的学生系好护膝。“体育不该是苦哈哈的,得让孩子笑着练。”他发明的“击掌激励法”成了操场的风景线——每个完成训练的学生都会收到他高高扬起的手掌,伴随着一声“好样的”,掌心相碰的瞬间,少年们眼里的光被一一点亮。

为了给学生创造训练条件,他用废旧轮胎做阻力器,带着学生在操场用石灰粉画跑道。零下20摄氏度的清晨,他总是冲在最前面,护膝比学生的还旧。发现正在锻炼适应期的学生艾孜布拉怕羞,他故意在其完成深蹲后夸张大喊:“这力量能拿奖牌!”小伙子红着脸笑了,从此偷偷加量训练。

陈建红最难忘的一周,是为了让学生们适应比赛节奏,他早上6时蹲在操场画跑道,手指被轮胎划破,简单包扎后继续干。

“疼吗?疼,但看到学生冲我笑,就觉得值了。”

陈建红常说:“我觉得鼓励加肯定,让孩子们在训练中收获快乐和自信,比成绩更重要。教育是为了让孩子开心,让孩子进步,让孩子成长。”

2010年,哈密市首个普通高中艺体特色班成立那晚,陈建红备课时右膝突然传来针扎般的疼——因长期训练导致关节积水、长骨刺,医生警告“再练可能残废”。但他看着教室里一双双期待的眼睛,悄悄地把诊断书塞进了抽屉。

2024年3月,带高三、高二两个体育班训练时,心肌缺血的他背着24小时监测仪站在跑道上,电极片被汗水浸透也不肯休息。

妻子拿着检查报告单哭着说:“你命都不要了吗?”陈建红看着妻子哭得红肿的眼睛,拍了拍妻子的肩膀,坚定地说:“高三是最关键的坎,我不在,谁带他们冲?”

带伤指导时,陈建红左膝跪地做动作分解,右膝肿胀得像馒头也咬牙坚持,靠膏药和消炎药硬撑。学生们偷偷抹泪,训练时更拼了。

荣耀时刻终至。2021年第十四届全国学生运动会,他带的学生艾力库提·依沙克以10秒44拿下百米冠军;2024年兵团青少年田径运动会,穆斯塔帕·多来提以49.98秒破400米纪录,冲线时比出的“V”字,正是陈建红教的手势。

“只要孩子肯努力,我就绝不会放弃任何一个。”陈建红说。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在操场上传承兵团精神:带学生晨训时讲屯垦故事,用“严爱相济”的班主任哲学既当教练又当“父母”。

在每天晨练时,陈建红的“训练鸡汤”就是让孩子们明白“体育和屯垦一样,靠的是艰苦奋斗不认输的劲儿”。当孩子们坚持不下来时,他为孩子加油打气,“今日训练目标,超越昨天的自己”。

艾力库提·依沙克刚来时跑100米就吐,如今却站上了全国冠军的领奖台。这蜕变的背后,是陈建红日复一日的陪伴与激励——他总用“再坚持一下”的信念为少年注入力量,更陪着他在跑道上重复着千百次的冲刺。正是这份永不放弃的精神火种,点燃了艾力库提·依沙克持续刻苦训练的动力,让曾经的蹒跚者成长为赛场上的“飞人”。

深耕教育23年来,陈建红所带的体育特长生有20余人考入了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师范大学,200余人考入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西安体育学院等高校。

“看到他们考入理想大学,我的付出就值了。”陈建红欣慰地说。

从体育教师、教练到班主任,陈建红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为了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关注,他几乎每天晚自习都去班里陪孩子们学习,常常需要熬夜准备第二天的教案和训练计划,有时甚至要到深夜12时才能结束一天的工作。

陈建红的坚守与付出,结出了沉甸甸的果实:他所在的红星高级中学先后获评“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校”“兵团田径特色学校”。他个人也收获了一串闪光的荣誉——“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自治区特级教师”“兵团优秀教师”“师市最美教师”等。每一项荣誉都映照着他扎根操场、以体育人的赤诚初心。

“作为一名党员,一名人民教师,我要用信念坚守操场,不忘立德树人初心。我们的点滴努力汇聚成星,就能照亮孩子们的追梦路。”

如今的红星高级中学操场上,每天清晨都有不变的风景:陈建红戴着护膝,在跑道旁弓身示范动作,身后跟着一群跃动的少年。“一路走来,我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痛过累过,但收获更多是希望。”他身后,朝阳升起,少年们的脚步声与心跳共振,如同兵团精神在新时代的回响。

陈建红的“三股劲”,是他育人初心的鲜活注脚,更映照着师市党员教师的奋斗群像——支教老师驱车山路几百里,为牧区孩子送上学习用品;职院老师产教实训传智慧,为师市企业输送技术人才;各科老师杏坛数载育桃李,为莘莘学子铺就成长之路。他以“石灰粉画跑道”的闯劲、“积水膝扛重任”的韧劲、“训练场铸精魂”的钻劲,让体育梦想绽放校园,激励着众多党员在立德树人的跑道上接力奔跑,以教育丈量初心,用坚守传递信仰!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075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