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一师阿拉尔市孜然产业发展一线观察

来源:兵团日报时间:2025-07-04 09:22:14 作者: 编辑:李佳莹 责任编辑:许灏

小品种何以成为增收大产业?

——一师阿拉尔市孜然产业发展一线观察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刘美惠子、禚艺 常驻记者林国强 通讯员淮振杰

仲夏时节,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大片棉田里,金黄的孜然穗与翠绿的棉株交相辉映。一师七团五连职工杨开义捧起新收获的辛香扑鼻的孜然籽粒,喜滋滋地对记者说:“今年,我在240亩棉田里套种了孜然,孜然亩均产量70公斤左右,每亩可增收1000元!”

2024年,一师阿拉尔市孜然套种面积达95万亩,占兵团总面积的53%;实现产值12.9亿元。

这个曾经的“小品种”,如何蜕变为富民增收的重要产业?近日,记者深入一师阿拉尔市各团场连队,探寻其背后的发展密码。

沃土生金

从小众作物到重要支点

“我种了一辈子棉花、玉米,几年前甚至连孜然作物长啥样都不知道。谁曾想,靠着它,如今一块地能赚两份钱!”一师十三团十连职工张富平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今年是他套种孜然的第三年,从最初疑虑重重到如今腰包渐鼓,张富平科学套种的信心越来越足。

张富平的心路历程,折射出一师阿拉尔市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取得了丰硕成果。随着棉花等传统作物利润空间趋于稳定,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挖掘出更大的效益?经过一番调研论证,一师阿拉尔市领导一班人将目光锁定在特色香料作物孜然上——这种新疆烧烤桌上不可或缺的香料虽应用广泛,但此前在当地却鲜有规模种植。

6月3日,一台收割机在棉花套种孜然地里收获孜然。作为夏收的首熟作物,孜然在6月份迎来集中收获期,一师阿拉尔市各团场积极组织机力人力,确保丰收的孜然颗粒归仓。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林国强 摄

一师农业技术人员在棉花套种孜然地里察看孜然品质(摄于6月10日)。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林国强 摄

“孜然具有种植成本低、周期短、不争地、效益高的突出优势。”一师阿拉尔市农业农村局农管科科长何进介绍道,“其生育期仅90天左右,亩均种植成本不足300元,综合效益却是棉花的1.8倍。”更重要的是,当地年均日照时长达2850小时,昼夜温差有14摄氏度,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非常有利于孕育出色泽纯正、籽粒饱满、香味浓郁的孜然。

在兵团“小品种大产业”战略指引下,2022年,一师阿拉尔市迅速行动起来,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产业专班,将孜然列为重点发展产业。3年来,产业专班一行人的足迹踏遍了师市各团场的243个连队,系统开展品种筛选、模式研究等工作,分类制定并推广《棉孜套种技术规程》等5项标准,并同时织密“师—团—连”三级技术服务网络。

一套“组合拳”打下来,一师阿拉尔市孜然种植面积从2021年的不足5万亩,跃升至2024年的95万亩;配套加工企业从无到有发展至12家,带动3.2万户职工实现户均年增收1.6万元。昔日的小众作物,已成长为撬动农业增效、职工增收的重要支点。

精耕细作

立体套种释放土地潜能

一师阿拉尔市孜然产业的蓬勃发展,基于对土地和光热资源的精打细算与创新利用。

在一师十团五连棉花套种孜然地里,职工们抢抓晴好天气全力开展采收作业(摄于6月10日)。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林国强 摄

“传统棉田每年约有90天的春季空窗期,这意味着很多光热资源被闲置。”新疆农垦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宁新柱说,他通过田间试验发现:3月初低温环境播种的孜然苗,其苗期生长要求较低温度和较弱光照;而4月出苗的棉花,前期生长通常相对缓慢。两者在生长的时间和空间需求上,恰好形成“完美互补”,这让两种作物和谐共生成为可能。

在十团棉花套种孜然示范基地,十团农业和林业草原中心工作人员艾根江·阿不都指着棉田现场讲解道:“我们3月5日播种孜然,4月20日再点播棉花。到6月10日收割孜然时,棉花株通常才及膝盖高。”这种被称作“棉孜模式”的创新种植法,成为释放土地潜力的关键。

通过学习引进和自主探索,一师阿拉尔市大力推广以孜然为核心的农作物“好朋友”“好邻居”多元化套种新模式,并配套应用精量播种、膜下滴灌等现代农业技术,成功实现了“粮棉保产、多收一茬香”目标。2025年,该师市200余万亩棉田实现了孜然套种全覆盖。

“我们的目标是一年两熟,最大程度发挥土地综合效益。”一师十团五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高小哲介绍,师市近年来大力推广“孜然+谷子”“孜然+棉花”“孜然+玉米”等6种高效套复种模式,“职工亲眼见证了一地多收、效益翻番,积极性很高!”

为确保技术精准落地,一师阿拉尔市大力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组织各级技术人员深入一线,为职工提供从播前培训、种子协调,到播种、田管、采收的全过程、“手把手”式技术服务。2022年以来,师市实施孜然专项课题研究2个,累计派出技术服务专家1083人次,覆盖全师各团场的243个连队,为职工提供技术指导1.2万人次。

一师六团八连职工王继太就是受益者之一,在技术人员的全程指导下,他今年种植120亩孜然套种玉米大获成功,孜然亩产达45公斤。“按每公斤16元的收购价计算,单这一季孜然就增收近9万元呢。”王继太说。

机制护航

全链布局抵御市场风险

随着南疆地区孜然种植规模的快速扩大、产量持续增加,市场潜在风险亦不容忽视。“孜然价格必然会受到供需变化的影响。”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王艳指出,“完善产业机制、构建长效发展链条,是实现产业良性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面对可能出现的市场波动,一师阿拉尔市未雨绸缪,着力构建从生产到加工、销售、风险防控的全产业链条。

在新疆塔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加工车间,一袋袋加工好的精品孜然被下线分装(摄于6月20日)。张大松 摄

6月17日,走进位于一师十团五连的新疆塔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加工车间,只见崭新的生产线高速运转,一袋袋加工好的精品孜然被分装下线。“这条生产线总投资4730万元,每天可加工精品孜然50吨。”该公司副总经理毛少骏介绍,通过完善种植加工链条,提升了孜然的附加值。该公司通过色选、灭菌等精细工艺,将孜然籽粒制成8种不同规格的产品,最高售价可达每公斤120元。记者了解到,2024年,该公司加工孜然499吨、小米3800吨,实现加工产值3766.7万元,产品畅销新疆本地及四川、山西、陕西等地市场。

与此同时,一师阿拉尔市建立“党支部+合作社+职工+龙头企业”利益联结机制,职工可通过土地入股参与二次分红,企业则负责统一种植标准、田间管理、产品加工及市场销售,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以十团十二连为例,合作社通过集中采购种子,成本降低了15%;通过组建农机服务队,耕作效率得到有效提升;通过与加工企业签订保底收购协议,有效分担了风险、保障了职工利益。2023年,该连职工董自奇将自己40亩地入股塔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企业按亩产100公斤、每公斤40元保底收购,当年就赚了16万元。

为应对价格波动风险,一师阿拉尔市主动与郑州商品交易所联系对接,积极探索推进孜然期货上市,为种植户、加工企业和贸易商提供更为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以稳定生产经营收益。这一机制创新,共同构筑起孜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防波堤”。

“发展孜然产业,已成为师市立足资源禀赋、创新经营模式、延伸产业链条、应对市场风险,探索农业高质量发展和职工持续增收路径的有效实践。”一师阿拉尔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袁劲松表示。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075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