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创业,年轻人闯出新赛道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徐彤彤
当青春遇见乡土,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在广袤的垦区大地上,一群充满朝气与梦想的年轻人,正用实际行动书写着答案。
他们告别繁华都市,带着知识、热情与梦想,逆向奔赴,扎根乡土。有人用科技唤醒沉睡的土地,有人借电商让农产品走出戈壁,有人以热爱点燃乡村的活力……他们用智慧、汗水与热爱,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奋力奔跑,让青春之光在希望的田野上璀璨绽放。他们是助力兵团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更是乡村全面振兴不可或缺的青春力量。
近日,记者走访三位青年代表,记录下他们炽热的心跳与奋斗的脉动。
八师一四四团创业者张迪:
用肥田沃土写下“新农耕记”
7月2日,在八师一四三团九连蟠桃园,张迪(左)和职工在查看蟠桃树长势。张迪 提供
“你看这土壤,以前板结得像块硬疙瘩,现在松松软软的,保水又保肥。”6月30日,张迪蹲在八师一四四团的棉田里,抓起一把黑褐色的泥土,眼里满是自豪。这位来自江苏的新农人,带着他的有机肥,在兵团扎下了根。
2012年8月,张迪第一次来到兵团的连队,眼前的景象让他至今难忘:“连队土壤盐分含量大,多年的传统种植模式导致土壤板结,土壤透水性不好,地力低下。职工群众都说,种了一辈子地,土越来越‘馋’,肥越施越多,产量却上不去。”而他生产的有机肥,正是针对土壤盐碱化的“良方”,他想把这样的好产品,带到新疆来,带给更多需要的人,新疆富之宝肥业科技有限公司便应运而生。
创业的路,远比想象中难。
创业初期,张迪租用了一个废旧的机械厂作为厂房,住在夏天漏雨、冬天跑风的破旧平房。“创业第一年只卖出1000多吨肥料,连成本都收不回。”张迪皱着眉回忆。
为了打开销路,他带着团队挨家走访经销商和农户,调研销路打不开的原因。
“农户们虽然对我的产品很认可,只是传统的经销模式无法让农户得到最优惠的价格,因此产品销路迟迟打不开。”张迪摸清了症结,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张迪顶着巨大的压力开始尝试开厂家直营店。开厂家直营店,就是为了把实惠直接给到农户。“从研发到生产再到农户手里,省去中间环节,每吨肥能便宜500块钱。种100亩地,一年就能省5000块钱成本。”张迪兴奋地说。
2017年,张迪的首家直营店开业,质优价低加上完善服务,产品迅速赢得职工信赖。短短一年,直营店便覆盖八师14个团场。如今,新疆富之宝肥业科技有限公司的20多种肥料通过全疆90多家直营店热销,年产量28万吨,产值数亿元,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兵团“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为满足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张迪还和石河子大学、新疆农垦科学院合作,深化产学研融合。“以产业聚人才,以人才引创新,以创新促发展!”张迪的目标明确。目前,张迪的公司正扩建三期工程,目标年产量100万吨,产值10亿元。
张迪说:“勇于创新创业,助力乡村振兴,担好社会责任,是时代赋予我的光荣使命。我要用自己的热情,焕发土地的‘生气’,融入时代的‘朝气’。”
一师十三团“疆南姑娘”赵闫:
种红枣,让更多人尝尝甜头
赵闫(右)借助直播平台推广合作社的红枣(资料图片)。据兵团日报资料库
“爸,我要回来种枣。”2017年,这个刚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毕业、手握永久居留证的姑娘,做出了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放弃堪培拉的高薪工作,回兵团种地。
“小时候总觉得地里的活干不完,风沙吹不尽,一心想逃出去。”赵闫坐在自家红枣基地的地头,笑着捋了捋头发。可真在异国他乡站稳脚跟,她却夜夜梦见家乡的枣树林。“爸妈说红枣卖不上价,堆在库房里烂,我这心里像被针扎似的。”赵闫说。
“国外的月亮并不比国内更圆。新疆有那么多优质农产品,父辈却苦于没渠道、不懂电商,丰产不丰收。基层广阔天地,大有可为!”抱着帮家里卖枣的决心,赵闫毅然回国,放下笔杆子,捡起了“枣竿子”,并带动两个弟弟回乡共同创业。
2018年,“疆南姑娘”品牌诞生,寓意“新疆好地方、兵团好产品、军垦好品质”。赵闫联合团场种植户成立合作社,“单打独斗的‘小农户’难抗‘大市场’,‘抱团作战’才能勇立潮头。”赵闫说。
为了让合作社转型电商,赵闫成立了公司,开通网店,并在西安设仓。同时,赵闫抓住短视频风口,“叁颗枣食品专营店”抖音账号通过田间地头直播收获12万粉丝。“那一年,我们售出干果23万单,直播收入500万元,当年总营收突破3000万元!”赵闫的语气充满自豪。
2022年,“疆南姑娘”品牌旗舰店落户西安,“互联网+红枣”项目启动,构建起“合作社+基地+农户+电商”的全产业链。
2023年,“疆南姑娘”产品不仅登陆头部网红直播间,更亮相国际展会,“疆南姑娘”产品卖到了国外。
“这些年的创业绝不是一帆风顺,各级团组织给我们提供了特别宝贵的支持。”回望来时路,赵闫充满感激,“团组织给我们提供了30万元扶持资金解了燃眉之急;推荐我们参加培训、比赛、展会,拓展了市场;邀请我们加入青年企业家协会,提升了能力。”
夏日的风吹过枣树叶子,也吹起赵闫的发梢,她望着成片的绿意,坚定地说:“父辈用镰刀和锄头,把戈壁变成了绿洲,我们这代新农人要让更多绿洲好货卖得掉、卖得好、卖得久,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报效祖国、回馈家乡!”
三师五十一团篮球教练木斯达巴·木沙:
当青春与热爱撞个满怀
木斯达巴·木沙(右二)在木木篮球训练营教学员们篮球基础与实战技巧(资料图片)。据兵团日报资料库
“抢下来的球直接上板,别多运!”6月29日,在三师五十一团的“木木篮球训练营”,教练木斯达巴·木沙的指导干脆利落。哨声一响,小学员们投入队内对抗赛,进攻、防守、传球、上篮,动作流畅,配合默契。看着场上飞奔的身影,这位26岁的年轻人露出了灿烂笑容。
“篮球不是一个人的游戏,是一群人的热爱。”16岁参加兵团青少年篮球赛时,教练的话让木斯达巴·木沙记忆犹新。
于是,2023年从石河子大学体育学院毕业后,他决定回到家乡,把从小热爱的篮球,变成点亮家乡孩子梦想的火炬。
“刚开始只有4个学员,都是邻居家的小孩。”木斯达巴·木沙挠挠头,“家长们总说‘打球耽误学习’,我就挨家去说,带孩子们打友谊赛,让家长看到他们的进步。”
他把学员分成少儿班和青年班,不仅教运球、投篮,更教团队配合:“输了比赛我会告诉他们,人生就像打球,重要的是敢拼敢抢,下次赢回来。”
斯马义·木合特尔是训练营第一期的学员,他拍着球说:“以前我总一个人玩,现在有队友了,打球特别开心!”
一旁的伊克拉木·吐洪说:“教练教我们,不管输赢都要笑着握手,这比赢球还重要。”
如今,“木木篮球训练营”有80多个学员,还组建了少年篮球队。木斯达巴·木沙看着少年们拼抢篮球的身影,笑着说:“我想带他们去其他城市打比赛,让他们知道,田间奔跑的孩子也能有大梦想。”
夕阳下,木斯达巴·木沙和学员们的身影被拉得很长,篮球撞击地面的“砰砰”声,像是青春与热爱撞击的声音。
记者手记
从改良土壤的张迪,到直播卖枣的赵闫,再到教球育人的木斯达巴·木沙,当代年轻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扎根基层。他们的故事里,有汗水浇灌的收获,有创新突破的勇气,更有对土地深沉的爱。
在乡村振兴的路上,青春的力量正像种子一样,在希望的田野上生根发芽,结出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