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弘扬兵团精神的实践路径
王斌、周欣欣
注重激励机制设计。新时代兵团精神的传承弘扬要突破文化延续的传统路径,建立“物质激励—精神认同—发展保障”的协同机制,通过制度创新激发个体与组织的内生动力。政府应通过荣誉表彰强化价值认同,将兵团精神的践行纳入公务员考核与干部选拔体系,形成职业发展与兵团精神传承弘扬的正向关联。同时,利用新媒体构建兵团精神IP矩阵,通过影视作品、数字传播扩大社会影响力,提升公众认知度。针对传承主体差异,实施分类激励策略,例如,对科研机构采用“揭榜挂帅”制度,增加关键技术攻关经费;对青年群体通过创业孵化、实训基地等培育新生代传承力量,形成梯度化、精准化的激励网络。当激励机制成为价值转化的“催化剂”,兵团精神将在推动兵团高质量发展中持续释放治理效能。
促进政府与市场的协同。新时代兵团精神的传承弘扬需构建“政府—市场”协同机制,通过制度创新与资源配置的协同发力,实现精神价值向治理效能的转化。政府作为制度供给主体,需完善法治保障体系,优化财政支持政策,并通过“放管服”改革激发社会参与活力。市场则需发挥资源配置效能,推动精神价值与产业融合,形成“价值转化—经济反哺”的闭环。通过法治化框架保障制度刚性、市场化路径激发创新活力、社会化参与强化价值认同,兵团精神就能在边疆治理现代化实践中实现历史价值与时代需求的深度耦合。
加强社会氛围的营造。新时代兵团精神的传承弘扬需构建“教育普及—媒体赋能—实践养成”协同机制,通过社会文化生态的柔性滋养,实现精神价值从历史记忆向现实行动的深度转化。教育普及是构建社会认知的基础框架,政府需建立覆盖“学校教育—职业培训—终身教育”的全链条体系,为兵团精神的传承弘扬奠定认知基础。媒体赋能是塑造社会共识的重要路径,要构建“主流媒体—数字平台—技术融合”的传播矩阵,提升兵团精神传播的穿透力与覆盖面,社会认知的最大公约数。实践养成是内化价值认同的关键载体,要建立“公益服务—产教融合—文化创新”三位一体的实践平台,将抽象价值具象为可感知、可参与的行动指南,促进社会氛围的持续优化。
培育多元化传承主体。新时代兵团精神的传承弘扬需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立体化网络,通过多元主体的协同共治实现历史精神向治理效能的深度转化。兵团精神的传承弘扬需突破单一主体依赖路径,整合高校、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力量,形成“学术研究—产业融合—社会传播”的全链条协同机制。高校与科研机构作为学术策源地,需构建“教学—科研—实践”三位一体传承体系;企业作为实践转化主体,需推进“文化传承—管理创新—产业融合”协同发展;社会组织与媒体平台则需通过短视频、元宇宙等新兴技术实现精神符号的现代转译,同时依托公益活动、主题论坛等拓宽社会参与路径。(作者单位:八师石河子市党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