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师一六六团:马灯照往昔 薪火启新程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阿热依·热依哈巴提、兵团日报常驻记者苟汇敏、通讯员陈珍
6月11日,在九师一六六团团史陈列馆内,参观者在观赏展柜中的马灯。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苟汇敏 通讯员 陈珍 摄
“这个就是你们太爷爷、太奶奶、爷爷、奶奶当时生产生活用的马灯。”6月9日,九师一六六团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朱镜洋在一六六团团史陈列馆,给前来参观的青少年讲述团场发展史。
随着讲解,时光回溯到1962年8月,原塔城总场按照上级要求将一分场搬迁到锡伯提。同年10月,1100名军垦战士听从党的召唤,肩负起屯垦戍边的重任,在边境沿线建立了锡伯提农场。
1969年农九师(现九师)成立,锡伯提农场正式命名为农九师一六六团。
锡伯提农场开发建设初期,军垦战士们没日没夜地挥舞着铁锹和坎土曼,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填沟修渠,平整土地。
1962年,首批军垦战士进驻锡伯提时,马灯就成为他们手中的“光明使者”。当时物资极度匮乏,煤油需定量供应,但在垦荒的关键时刻,马灯却从不缺席。白天,战士们用它检查农机零件的细微裂痕;深夜,昏黄的光晕里,战士们围坐在一起学习种植技术,制定次日的开垦计划。
团场退休干部陈共红回忆道:“那时候马灯就是我们的‘眼睛’,在没有电的日子里,它照亮了我们挖渠引水的路,也照亮了大家建设边疆的决心。”
一六六团地处塔尔巴哈台山南麓。塔尔巴哈台山海拔高,冬季降雪多。1964年春季,天气突然转暖,大量积雪融水形成山洪,给农牧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带来威胁。为了将洪水引入坝口,军垦战士不畏艰难,与洪水抗击。那一夜,马灯在狂风中摇曳,却始终未曾熄灭,如同战士们心中不灭的信念。
随着团场的发展,马灯的功能也在悄然转变。20世纪70年代,团场部分连队通了电,但马灯依然是家家户户的必备品,它被挂在谷仓里驱赶老鼠,被带到田间地头照明,甚至成为孩子们夜间写作业的“移动光源”。
20世纪80年代,团场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提升,马灯又承担起新的使命。农机技术骨干们在马灯下钻研拖拉机维修技术,将国外先进技术与本土实践结合,实现了农机的自主改良。团场成立了“三八”机车组。当时只有18岁的戴郁香是机耕队的农技员,她积极报名学习驾驶收割机,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成为“三八”机车组组长。自此,她开始驾驶东风收割机进行小麦收割作业。
说起那段经历,戴郁香的脸上满是骄傲与自豪,她深知这既是一份荣耀,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翻开团史,那盏历久而弥新的马灯,承载着兵团人筚路蓝缕的创业记忆。马灯见证的不仅是劳动场景,更是垦荒者与恶劣自然环境抗争的勇气。
近年来,一六六团围绕“三农强团”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强做精农副产品,不断延伸产业链条,着力推动农业增效、职工群众增收。同时,该团依托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与深厚的军垦文化底蕴,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凭借广袤的田园风光,打造集农事体验、采摘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深挖屯垦戍边历史,发展红色旅游,让游客穿越时空,感悟兵团先辈的奋斗艰辛。
未来,一六六团党员干部、职工群众将继续以兵团精神为指引,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征程上,奋勇前行,续写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