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小院日志
科技小院,是知识与实践交融的前沿阵地,更是青年学子成长的生动课堂。在这里,学子们白天顶着烈日监测土壤墒情、观察作物生长,夜晚挑灯研究数据、查阅资料,在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锤炼专业本领,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把兵团建设得更强大更繁荣贡献青春力量。
今日,选取3篇在科技小院工作的兵团学子的工作日志,倾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成长。
让每一株甘草都承载希望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陈明珠整理
6月25日,林子润在察看甘草生长情况。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陈明珠 摄
人物:
林子润 石河子大学2024级硕士研究生
地点:
图木舒克甘草科技小院
4月,我怀着激动心情来到了图木舒克甘草科技小院,看着眼前170亩的甘草基地,面对挑战,我的心中充满了无限的信心与希望。
总有人问我,为什么会选择去图木舒克甘草科技小院,三个画面总会浮现在眼前:实验室里显微镜下的甘草细胞结构让我着迷,田间老农布满老茧的双手让我动容,还有那句“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铮铮誓言。正是这份专业契合、实践渴望与赤子情怀的三重奏,指引我来到这里。
驻扎期间,我跟随老师和师哥师姐,夜以继日忘我投入中草药种植技术及品质提升的研究攻关中。基于前期对种植密度的探索和后期活性成分测定结果,我们优化了甘草种植密度,当优化后的种植密度方案让甘草苗挺直了腰杆,产量数字在报表上画出漂亮的上扬曲线时,种植户眼角的皱纹里也随之盛满了笑意。
针对甘草品质不达标、栽培周期长等问题,我们建立了甘草资源圃,筛选培育出优异甘草材料并推广应用,同时建立了为期两年的甘草高效栽培技术进行大面积推广种植。烈日下,我们与种植户一起在田间挥洒汗水,裤子和鞋子上沾满的不仅是泥土,还是奋斗的勋章。截至目前,2025年种植的甘草芦头直径约1厘米,平均亩产达1.2吨,较药农常规种植模式产量提升近一倍,已达到食品级甘草收购标准。
除提供技术支持外,我们还十分重视与种植户的沟通交流,定期举办讲座培训,宣讲科学种植管理方法和新技术。如今,科技小院已成为当地种植户学习现代农业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增加收入的重要平台。这段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科学研究不应是纸上谈兵,而应是切实服务于职工群众。
实验室的日日夜夜,就像一本被时光浓缩的人生日记,每一页都记录着成长的心路历程。当我全身心投入甘草活性成分含量测定这项充满挑战的工作时,仿佛置身于一座神秘的化学迷宫,每一步探索都让我收获意想不到的成长惊喜。
记得初次踏入甘草活性成分提取与测定的领域时,我就像个懵懂的“孩子”,面对复杂的实验流程和专业术语手足无措。但随着实验的深入,在一次次失败与成功的交替中,我逐渐揭开了甘草黄酮、甘草酸和甘草多糖的神秘面纱。特别是在提取甘草总黄酮的过程中,我像个执着的探险家,尝试了水提醇沉、超声波辅助提取等多种方法,最终惊喜地发现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就像一把金钥匙,能神奇地打开提取率提升的大门。
为了追求完美的实验数据,我又像个精益求精的匠人,反复雕琢实验条件。温度、压力、时间这些看似冰冷的参数,在我的精心调配下逐渐展现出最优的组合。在无数次的尝试与调整后,我终于找到了那个完美的实验方案。
回顾在科技小院的这些日子,我深刻地体会到,科研容不得半点马虎,任何细微疏忽都可能影响实验结果,每一次实验成功都令人振奋,失败带来的教训也促使我不断反思进步,而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就像在逐步揭开科学真理的神秘面纱。科研也不是试管中的孤芳自赏,而是要把实验室建在田野间,让数据带着泥土的芬芳。如今回望那些被风沙雕刻过的日子,记忆中最清晰的不是艰苦,而是种植户递来馕饼时掌心的温度,是丰收时节甘草田里荡漾的欢笑声,这些永远温暖着我在科研道路上前行的脚步。
兽医的战场在牧场、在基层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李秀整理
张文祥(右)与同学在为小牛犊灌喂初乳(资料图片)。何涛 摄
人物:
张文祥 石河子大学2023级硕士研究生
地点:
阿克陶肉牛科技小院
弹指一挥间,我从科技小院返校已经7个多月了。梦里,我时常回到那个小院,回到牧民家中,回到熟悉的牛棚……
2024年3月,我带着课题和行囊,跟着导师奔向距离石河子1600多公里之外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的肉牛科技小院,成为那片土地上的一名兽医“新兵”。
初到阿克陶,陌生的环境和极度干燥的气候,对我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在焦虑时,我想起了导师常说的那句话:“兽医的战场在牧场、在基层。”我想起,每当牧民家的牛羊生病时,牧民们看着我那焦急又带着期盼的眼神,那一刻,我终于平静了下来。也是从那一刻开始,我下定决心要努力克服困难,努力适应当地生活环境,脚踏实地为牧民做些实事。
进入兵地共建的科技小院后,我和同学先是对当地牛场的常见疾病展开了细致的调查与检测。这不仅是科研数据的收集,更是摸清牧民“痛点”的开端。我的身影开始频繁出现在阿克陶县阿克陶镇亚格恰克村及其周边的牧民家中,这不仅仅是一次次的入户调查,更是与牧民建立良好关系、了解牧民需求的开始。
为了更好地与当地牧民交流,我尝试将一些专业术语转换成通俗易懂的语言,如将牛直肠检测转换为“给牛屁股治病”,这样一来,牧民们便明白了我的意思。慢慢地,我积累了不少为牛羊看病的诊疗经验,可为牧民们提供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和建议。
了解这行的人都知道,养殖业预防重于治疗。为此,我手把手地指导牧民在牛免疫前先为牛做“体检”,教他们观察牛的精神状态和食欲情况,教他们如何为牛测量体温、检查呼吸等。我在牧民的牛棚里,常常一待就是一整天,慢慢地,我从初来乍到时的“毛头小子”,变成了牧民信任的“小兽医”。
去年8月的一个清晨,牧民李建海急匆匆地叩响了科技小院的大门,他心急如焚地说:“我家的几只小羊不知道被什么动物咬伤了脖子,快来帮我看看吧。”
匆忙穿好衣服,顾不上洗漱,我和同学便拿着急救包,跟着李建海一路小跑去了李家羊圈。进了羊圈经检查发现,有3只小羊受伤,其中两只伤得较轻的小羊,只是颈部表皮被咬伤,另一只受伤较重的小羊,颈部皮肤有大面积撕裂伤。
“先不管受伤重的这只羊了,实在不行,就放弃它吧,你们先帮我救受伤轻的这两只吧。”李建海说。
时间就是生命。我和同学迅速对受伤较轻的两只小羊的颈部伤口进行清创缝合并做了消炎处理。忙完后,我看着被李建海预判为“死刑”的那只受重伤的小羊,心想,不管能不能救活,我都要试试。于是,我又给受伤较重的小羊清理了伤口并做了包扎。为了尽可能减少李建海的损失,我打算每天都来看看这只小羊的状态。
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两只受伤较轻的小羊恢复得很好,而那只受伤较重的小羊病情逐渐恶化,伤口出现蛆虫感染。我坚持每天为它清洗伤口,功夫不负有心人,奇迹终于在半个月后出现了。
当看到受伤较重的这只小羊经过我不放弃、不抛弃的坚持治疗后,又活蹦乱跳、恢复健康时,我深刻感悟到了科技小院存在的意义。
经过这次事件,牧民们看我的眼神都不一样了。以前,牧民们可能认为我只是个学生,就叫我一声“张老师”,如今他们真正把我当成了可以信赖的朋友了。也是那一天,我对“只有深入基层,为百姓干实事,才能走进百姓心里”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在科技小院的那段时间里,通过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我这个兽医新兵茁壮成长了起来。返校后,再学习书本知识、做课题实验时,我的专业理解能力显著提升。我想,在新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需要我们当代大学生在“基层”这个舞台担当主角,为农牧民提高收入贡献力量。
把论文写在枣园里
金波整理
6月27日,魏煜轩在枣园里除草。金波 摄
人物:
魏煜轩 塔里木大学2023级硕士研究生
地点:
昆玉红枣科技小院
2024年3月1日,当春日的暖阳洒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我背着行囊再次来到十四师昆玉市。与三年前作为“三支一扶”志愿者初来乍到时的忐忑不同,此刻我的身份已转变为塔里木大学新疆昆玉红枣科技小院的驻点研究生。望着远处绵延的防护林与星罗棋布的枣园,记忆的闸门轰然打开——2021年盛夏,在皮山农场枣园里,我曾亲眼看见枣农顶着风沙为枣树摘心抹芽,汗水在他们脸上冲刷出沟壑,却冲刷不走因收成不佳带来的愁容。那一刻,我攥紧手中的记录本,在飞沙走石中立下誓言:定要为这片土地找到红枣提质增效的良方。
新疆昆玉红枣科技小院,这个由塔里木大学与十四师共建的科研平台,成为我践行诺言的起点。在老师和师兄师姐的带领下,我们走访了十四师皮山农场、二二四团与和田市周边乡镇的枣园。在走访过程中,种植户普遍反映:“以前觉得多种树,就能多结果,但最终却适得其反。”
面对挑战,科技小院团队迅速行动。吴翠云教授提出了“宽行高干主干形”种植模式,即枣树株距增至2米,行距拓宽为4米,树干高度提升至3.5米,从而显著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再配合水肥一体化技术、无人机病虫害防治和小型机械的使用,通过拉枝和修剪确定合理负载量,达到降低人工成本、提升枣果品质的目的。
示范推广阶段,有许多种植户质疑:“树少了,产量不就降低了吗?”为消除种植户的疑虑,我们在二二四团一连选定枣园实地改造,建立84亩示范园,采用“宽行高干主干形”模式,并安排团队记录枣树长势。记得2022年6月,我们举办首场田间观摩会,邀请种植户前来观摩,并耐心为种植户们讲解新模式的科学原理,现场时不时响起阵阵惊叹声。经过一年的精心管理,示范园枣树长势喜人,收获季的答卷更令人振奋:果实饱满,投资成本明显降低,枣园亩均增产83公斤,一级果和二级果比例均提升10%,种植户们亲眼见证了该模式的显著成效。截至2025年3月,新疆昆玉红枣科技小院开展培训100余场,覆盖十四师昆玉市所有连队红枣种植户,发放技术手册2000余份。
有付出就会有收获,目前,十四师昆玉市红枣种植面积稳定在23万亩,去年年产值突破28亿元,带动种植户每亩增收500元以上。
除了在二二四团完成科研任务和管理红枣示范园,我还担任四十七团七连的农业技术特聘员,每个月要在四十七团待10天以上,与种植户同吃同住,在田间地头和种植户一起去给枣树摘心抹芽,观察枣树生长情况,手把手传授新技术。今年春天,我还参与了四十七团的大树移栽建园工作。
寒来暑往间,吴教授的教诲常在耳畔回响:“农业科技服务这条路不好走,但一定要坚持走下去,能帮助职工群众增产增收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每当春日里枣树安然返青,秋收时枣树上结出累累硕果,都会让我觉得曾经付出的汗水很值得,那种喜悦胜过任何学术奖励。而这种扎根大地的搞科研的经历,让我真正理解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刻含义。
如今的昆玉,沙海依旧苍茫,但枣园深处已焕发新生:无人机掠过整齐的枣林,水肥一体滴灌系统精准滋养根系,物流车满载红枣驶向全国。每当夕阳将枣林染成金色,总能看到种植户们围着枣树说笑——那些曾被风沙刻满愁容的脸庞,此刻绽放的笑容比红枣更甜。科技小院的灯光依然每晚亮起,记录着每株枣树的生长数据,也记录着这片土地从荒芜到丰饶的蜕变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