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不断西北恋 赤子丹心照漠原
——兵团第十一批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援疆干部人才工作综述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素凡、沈元赓
在文化和旅游部援疆干部的推动下,四师可克达拉市草原之夜文化旅游休闲街区获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图为游人在街区中散步(资料图片)。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杨俊钦 摄
两年前,兵团第十一批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援疆干部人才接过“接力棒”来到新疆和兵团,开启援疆工作。
两年间,援疆干部人才牢记嘱托、接续传承,满怀热情与信心,与兵团广大干部职工群众共同努力、团结奋斗,共同答好“如何援疆,怎么发展”的答卷。
一
两载光阴,变化看得见、摸得着。
7月8日,站在新疆工业学院门口,和墨洛产业园和康新村村民艾力·穆太力普望着偌大的校园,第一次对这所“家门口”的大学有了实感。
“去年就听说这里要建设一所大学,看到一辆辆挖掘机忙碌施工。没想到今年学校就建成了!”艾力·穆太力普激动地说,对这所“家门口”的大学,家里人也多次提起,语气中都是满满的期待。
新疆工业学院鸟瞰(资料图片)。在教育部支持下,该学院于今年实现秋季招生。钟昌涛 摄
在教育部支持下,2025年,新疆工业学院、新疆理工职业大学、塔里木理工学院三所高校顺利通过全国高评委评议、教育部党组审议,实现秋季招生。
同时,以中南大学为组长单位的31所高校“组团式”对口支援新疆工业学院,以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为组长单位的30所高校“组团式”对口支援新疆理工职业大学,两所学校软硬件建设实现齐头并进。
速度之快、效率之高、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背后是中央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更凝结着教育部援疆干部人才的心血和汗水。
与此同时,一支支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队伍深入兵团各基层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实施……两年间,兵团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
悠悠万事,民生最大。两年来,援疆干部人才坚持援疆工作向民生倾斜、向基层倾斜,80%以上资金投向民生领域,推动一批医疗、教育等领域规划项目落实落地,有效解决广大职工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急迫的民生难题。
二
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密不可分。
2024年3月,自治区、兵团和国务院国资委在北京召开中央企业以产业援疆带动就业工作推进会,共促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增收,共谋新疆紧贴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当年,40多家中央企业在疆实施336个项目,实际完成投资超2800亿元。
今年3月,新疆与18家中央企业共同举行产业兴疆重点项目2025年投资推进会,巩固提升产业兴疆成果。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兵团与中国核工业集团、中国华能集团、中国华电集团、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中国东方电气集团、中国电力建设集团签署项目合作意向书,涉及项目54个,预计在疆完成产业投资超1300亿元,涵盖能源、新型储能、智算中心、装备制造等领域。
在中国华能集团子公司——铁门关市华能塔东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三十四团100兆瓦光伏发电厂区,一排排光伏板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资料图片)。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嘉成 通讯员 冯波 摄
一个个项目落地生根,孕育出一个个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源”。工信部援疆干部牵头制定《实施三个“千百十”亿工程推进兵团新型工业化的行动方案》等,推动构建兵团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
文化和旅游部援疆干部推动兵团获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1个、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17条,支持兵团创建国家级文旅品牌并纳入全国红色文化旅游宣传推广计划。
……
为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兵团广大职工群众,援疆干部人才扎实推进以就业为导向的产业援疆,将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深度融合,切实激活兵团发展内生动力。
产业援疆,不仅带来了一座座现代化产业园区、一条条精品旅游线路,更带来观念之变、发展之变。
三
为受援地留下一支“扎下根”的人才队伍,是对口援疆工作从“输血”到“造血”的积极转变。
第十一批第二期援疆专家在六师奇台农场医院开展义诊活动(资料图片)。熊瑾憬 摄
组织开展干部培训、推动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签订干部人才培训培养协议……援疆干部人才紧密贴合兵团发展重要领域、核心产业人才所需,推动形成“引进来授课、走出去实训、留下来带教”的立体培养模式,培训培养兵团干部人才6万余人次,为兵团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事业提供了坚强保障和智力支撑。
两年间,援疆干部人才用心用情用力书写着新时代援疆新答卷。着力发掘壮大受援地特色优势,因地制宜、攥指成拳,不断推动资源优化配置,集中力量推进兵团经济社会发展朝着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努力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