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技之光洒满希望的田野
编者按
近年来,兵团针对广大职工群众科技需求,每年选派大批科技特派员奔赴广阔田野,开展新技术推广、技术培训及其他“三农”科技服务,及时解决职工群众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为乡村振兴“赋能添智”。科技特派员如何在种植、养殖等方面帮助职工群众增收致富?
马静茹:躬身耕耘,美丽田野绽芳华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苟汇敏
6月26日,马静茹(右)给九师团结农场三连职工免费送种子。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苟汇敏 摄
6月26日,在九师团结农场二连的育苗基地里,一位个子高挑、短发干练、身着朴素的女性正俯身查看麦后复播(移栽)西蓝花新品种苗的长势。
“看样子出苗率在百分之九十左右。”
“这个出苗率真不错,这几天温度高,长得可真快。”她难掩心中的喜悦,轻声与身旁的人交流着。她,就是九师白杨市农业(畜牧)科学研究所技术员马静茹。
2010年,马静茹大学毕业后来到九师农业(畜牧)科学研究所参加工作。彼时,九师党委提出“田园牧歌”的发展理念,围绕这一理念,该研究所制定了加强设施园艺研究的工作思路。学习园艺专业的马静茹,敏锐地捕捉到了机遇。
马静茹深入分析九师设施农业种植结构后,大胆提出试种精品小西瓜的建议。得到所领导肯定后,她带领课题组一头扎进相关研究工作中。
“当时我大学刚毕业,缺乏实践经验。”回忆起当年的那段时光,马静茹兴奋地说,“我和团队成员一起查阅资料,反复试验,通过一年多的研究实践,基本掌握了种植大棚精品小西瓜的技术。”
拥有30多年工龄的九师白杨市农业(畜牧)科学研究所技术员王付成,见证了马静茹从一个种植新手到“行家里手”的成长经历。他感慨地说:“小马非常好学,经常和我们探讨专业技术。为了提升能力水平,工作期间她还读了在职研究生。”
随着职工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花卉市场需求日益旺盛。马静茹再次展现出她的敏锐洞察力,向研究所提出研究花卉种植技术及推广的建议。2018年9月至2019年7月,她前往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深造花卉栽培技术。学成归来后,她积极开展工作,引进收集各类花卉品种,深入调查本地野生花卉,科学培育出适应本地生长的新品种。她以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在九师建立抗寒月季推广应用示范点。如今,抗寒月季在九师多个团场绽放,不仅扮靓了城市,更为促进团场旅游发展、合作社培育竞争力提供了助力。
马静茹始终将惠及民生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塔额垦区地熊蜂周年饲养繁育技术研究》项目便是其中之一。该项目由九师立项,旨在培育更适合本地设施农业的地熊蜂。2020年4月项目启动后,马静茹带领课题组与相关合作社、服务中心紧密合作,经过半年努力,取得圆满成功。2021年4月,100多箱培育好的地熊蜂被送到种植户手中。目前,九师已培育出多批地熊蜂,并陆续投放到职工群众的种植大棚内,为多种作物进行授粉。
一六三团樱桃基地负责人刘卫东感激地说:“多亏技术人员送给我的地熊蜂,不仅让樱桃授粉工作变得简单,降低了用工成本和畸形果率,而且让樱桃的口感变得更好了,深受消费者欢迎。”
近年来,九师白杨市采取“科技特派员+合作社+种植户”的服务模式,通过“入一户、传一技、富一片”,将现代科技导入农业生产,手把手为种植户传授科学种植技术,心贴心帮助职工群众利用科技增收致富。
马静茹介绍,给种植户送的地熊蜂都是免费使用,一箱地熊蜂能满足一座0.5亩大棚一季作物的授粉需求。
马静茹还积极引进特色作物品种和示范推广新技术。她带领团队与石河子大学等院校合作,对食用菌生产技术进行研究,同时引进大球盖菇、灵芝等新品种,推广新技术。今年4月,一六五团八连党支部副书记、连管会连长刘云娇带领职工尝试林下种植大球盖菇,目前已顺利采收第一茬,并成功销往当地商超,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刘云娇说:“连队‘两委’要想带领职工致富,离不开科技知识,也离不开科技特派员们的付出。”
作为一名科技特派员,马静茹常年奔波在基层一线。近5年来,她累计服务基层200余次,接受电话咨询300余次,开展技术培训30余场次,培训人员700余人次。
近年来,马静茹先后发表了《北疆地区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等论文6篇;申请《食用菌栽培环境监控系统》《食用菌质量控制与跟踪系统》等软著4个;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实用新型专利4个,发明专利1个,企业标准3个,参与编写用书1本。
面对诸多荣誉,马静茹谦逊地说:“作为一名基层科技工作者,我将在科技兴农的道路上奋力前行,研发出更多有应用价值的成果,用科技的力量助力更多职工群众增收致富。”
徐建平:扎根一线,痴心助农终不悔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李嘉成
7月15日,徐建平(左)在查看羔羊生长情况。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嘉成 摄
“多亏了徐技术员的指导,我的养殖场才能发展得这么好!”7月15日,在位于二师二十九团的铁门关市巴音吉祥农牧有限公司养殖基地内,养殖户盛彦军望着满圈膘肥体健的羊,脸上满是自豪和喜悦。从最初对养殖业一无所知的创业新手,到如今坐拥千只规模养殖场的致富带头人,盛彦军的创业之路,离不开二师畜牧水产发展服务中心科技特派员徐建平和团场专业技术人员的全程护航。
2023年6月,来自山东青岛的盛彦军在新疆旅游时,被二十九团优越的区位优势和暖心的招商政策吸引,怀揣创业梦想的他,毅然决定在这里扎根,发展多胎羊养殖产业。
“当时凭着一腔热血就来了,但真要动手干才发现,养羊远不是喂饱了就行,圈舍怎么建?一年做几次防疫?我那时都是一窍不通。”盛彦军坦言,创业初期的他站在空旷的场地里,满是迷茫与无措。而这份迷茫,在二师畜牧水产发展服务中心科技特派员徐建平和团场畜牧专业技术人员介入后,逐渐才有了清晰的发展蓝图。
2023年10月,盛彦军在二十九团的养殖基地开始动工,徐建平主动对接服务,开启了全程跟踪指导模式。这位有着多年畜牧技术经验的科技特派员,将专业知识融入畜牧养殖的每个环节,从圈舍的通风设计、排污系统布局,到种羊的品种选育、饲料配比,都亲力亲为提供方案。
针对新疆昼夜温差大、冬季寒冷的气候特点,徐建平结合多年实践经验,建议盛彦军采用双层保温墙体和地暖升温系统,通过科学设计,确保羊群在寒冷的冬季也能保持适宜生长温度;考虑到当地干旱少雨但偶有沙尘天气的环境特征,他指导建设封闭式储料仓,配备湿度监测设备,有效避免饲料受潮变质。在圈舍建设的3个月里,徐建平的身影频繁出现在工地,小到一个通风口的角度调整,大到整体防疫流程规划,都逐一细致指导。
“投产后,每月三四次的现场指导从不间断,养殖场的饲料间、羊舍、防疫室,每个角落都留下了徐建平的足迹。”二十九团工作人员李霞说。
2024年5月的一场疫病,让科技支撑的重要性在养殖场得到深刻印证。当时,基地里有18只羔羊接连出现腹泻症状,初期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毫无起色,养殖场管理员张世江急得彻夜难眠。接到求助电话后,徐建平和团场畜牧专业技术人员第一时间驱车赶到现场,他们顶着羊圈的闷热气味,仔细观察病羊特征、采集饲料样本、检测环境温湿度,最终确诊问题症结为饲料单一引发的营养性腹泻叠加高温应激。
“不能只管治病,还要改善环境、修改配方。”徐建平当即制定综合方案:对羊圈进行全面消毒并加装临时通风设备,调整饲料配方增加维生素和矿物质比例,同时将病羊按症状轻重分组进行对症治疗。10天后,所有病羊全部康复,这场危机不仅让养殖场避免了近10万元损失,更让盛彦军和员工们深刻认识到科学养殖的重要性。
“以前凭经验,现在信科学。科技特派员在现场,我心里就踏实。”盛彦军感慨道。在科技的护航下,他的养殖基地从最初的350只羊发展到如今的1000余只,精心培育的“巴音吉祥羊”凭借鲜嫩可口的肉质打开市场,产品远销山东、北京等地,每公斤售价达120元,成为当地养殖业的优质品牌。
“我们的羊,现在是供不应求,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扩大养殖规模。”盛彦军说。
如今,盛彦军正筹划成立养殖合作社,带动周边职工群众共同发展。而徐建平又忙着指导合作社的标准化建设和品牌提升工作,从养殖流程规范到质量追溯体系搭建,每项工作都注入科技元素。“要让科技成为带动更多人致富的引擎。”这是徐建平常挂在嘴边的话。
自从担任科技特派员以来,徐建平始终扎根基层,走遍二师各团场的养殖场(户)。他累计为养殖户提供禽畜疾病防治服务100余次,完成防疫接诊1000余次。在兵团广袤的土地上,像徐建平这样的科技特派员正成为连接科研与生产的桥梁,他们将实验室的技术转化为田间地头的实践,让科学技术真正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助力边疆发展的强大动力。
朱波:力行不倦,甘当农田“守护者”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郭晓维
7月8日,朱波(中)与同事在五师八十九团的一块棉田里开展棉花苗情调查工作。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郭晓维 摄
7月14日,在五师八十九团六连的一处棉田里,五师农科所棉花研究室主任朱波蹲在田埂上,眉心拧成了疙瘩:“史大哥,你这块地的棉花花蕾长势偏弱,肥料是不是没跟上。”
棉田的主人、八十九团六连职工史俊峰抹了一把脸上的汗水说:“这段时间我肥料也没少用,怎么会这样?”
眼见史俊峰一脸担心,朱波从车上的后备厢里搬出便携式土壤检测仪。仪器连接手机后,屏幕上跳出精准的数据:氮磷钾含量、pH值、有机质比例……
“目前这块地钾元素偏低,蓄水保肥能力不够。”朱波点着屏幕上跳动的曲线说,“近期你要用些含腐植酸的水溶肥,滴灌时配上,保准能让花蕾壮起来。”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五师农科所的“看家本领”之一,在双河市荣获“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的征程中,这项技术为棉农节本增效立下汗马功劳。
史俊峰是连队有名的种植能手,每次棉田里出现问题,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给朱波打电话咨询。
这份信任,来自两年前。
2023年7月的一天,一场暴雨突袭了八十九团六连的棉田。凌晨3点,朱波被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惊醒,电话那头传来史俊峰的求助声:“我家东头的30亩棉花地全被淹了!”
朱波抓起雨衣冲进夜色。车灯刺破雨幕,沿途棉田已有多处积水成洼。来到史俊峰承包的那块棉花地,朱波没有休息,立即蹚着没过小腿的泥水,打着手电筒仔细查看棉株的受损情况。她敏锐地发现,大多数棉花的主茎并未折断。
“别慌!‘五师16-15’的抗逆性这时候该显身手了!”朱波说。五师农科所培育的“五师16-15”棉花品种,凝聚了科研人员13年的心血。它具有发达的侧根系统,能在极端天气后快速恢复生长。
听从朱波的安排,史俊峰开始在棉田里开沟排水,同时喷洒叶面肥。棉田受灾后的第七天,倒伏的棉株竟齐刷刷地昂起了头,新生的花苞从叶腋处钻出来。
从那之后,史俊峰逢人便夸朱波水平高,是从地里“长”出来的专家。
2002年,朱波从东北农业大学毕业后,来到五师农科所从事基层科研工作。在20余年的时间里,她审定棉花品种11个,3次荣获兵团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23年,她荣获“兵团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从2016年起,朱波成为五师农科所科技特派员团队中的一员,她积极投身五师农业一线,为促进五师棉花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朱姐,你能不能给我们推荐一下大豆复播选用的品种?”
“朱姐,你们那里有棉花套播的资料吗?”
……
田管期间,朱波每天都非常忙碌,除了要完成自己的科研任务,“科技特派员”的职责,也让她跟团场职工群众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除了一些固定的联系户,还有一些是自己主动找来的连队职工。每年冬季,我会去连队给职工讲课,课后留下联系方式。到了农忙时节,连队职工有问题就会给我打电话。电话里解决不了的,我就跑一趟。”朱波说。这几年具体服务了多少职工群众,她自己也说不清楚。
“朱姐这些年服务职工群众4000多人次。”一旁的同事黄佳怡说。
从2023年起,朱波开始担任五师双河市连片经营地的“科技特派员”。
“我从事棉花育种、栽培研究20余年,对这方面有心得,但其他作物却很少涉及,几万亩地的服务工作能做好吗?”面对上万亩的连片经营地,一开始,朱波有点担心。
“科技工作者的论文,要写在大地上,写在实践里。”五师农科所所长曹阳的这句话,鼓舞了朱波。
“不会的可以学,我身后还有农科所整个团队。”朱波心里有了谱。
从小麦、大豆到玉米,只要和职工群众地里作物有关的种植技术,朱波都开始涉猎。近年来,作为五师服务“三农”工作小组成员和五师双河市技术服务专家组成员,朱波先后完成《棉花质量分析报告》《棉花灾后管理技术措施》等10余份技术资料的撰写,为五师双河市棉花高水平种植、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从事育种工作多年,朱波很喜欢这样一句话:一粒种子的旅程终点,永远是另一粒种子破土而出的春天。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征程没有止境,朱波,这位从土地里“长”成的专家,仍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