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袤沃野 向“新”而行

来源:兵团日报时间:2025-07-20 08:43:47 作者: 编辑:李佳莹 责任编辑:许灏

广袤沃野 向“新”而行

编者按

“三夏”时节,无人机在田间播撒“科技雾”,手机屏调控棉田水肥,辅酶酵素唤醒板结土壤,智慧方舱让菌菇在荒漠安了家……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指尖轻点控全域”,田间地头的忙碌场景,折射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蓬勃脉动。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在天山南北的广袤沃野上,兵团向科技创新要动力、要活力,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努力在农业强国建设中展现兵团担当、作出兵团贡献。今日兵团日报本版探寻兵团各师市强化科技创新、加强技术推广、优化供给体系的有益实践,记录科技兴农富农的生动故事。

智慧灌溉为棉田“解渴”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赵珺 通讯员周廷瑜

动动手指,千亩棉田完成灌溉;足不出户,水肥精准送达根系。在五师八十一团八连,智慧灌溉系统正让农业生产焕发新活力。

五师八十一团八连职工王存宝在手机上操作智慧灌溉系统APP灌溉棉田(摄于7月6日)。周廷瑜 摄

7月6日,记者走进八连棉田,只见棉株株高整齐,叶片厚实油亮,饱满棉桃缀满枝头,整体长势明显优于传统灌溉地块。眼下,正值棉株开花结铃高峰期,蒸腾作用强,对水分的需求达到全生育期峰值。若此时缺水,将直接影响棉铃质量与产量。

为了让棉株喝“饱”水、喝“好”水,八连使用智慧灌溉系统,通过水肥一体化方式精准补给。负责八连1040亩棉田灌溉的王存宝点开手机APP,棉田墒情、灌溉进度一目了然。他一边演示一边说:“现在浇地不用人工跑断腿,在手机上点选地块、设定参数,系统自动完成灌溉。”

王存宝操作手机发出指令后,田垄间铺设的滴灌带随即启动,均匀喷洒水肥混合物,为棉花“解渴降温”的同时补充养分。“你看,第8组2号棉田正在按设定水量灌溉,第7组3号已完成作业,总时长9个小时,这是人工难以实现的精准度。”他指着屏幕上的进度条介绍,“以前浇水凭经验,地块干湿不均;现在系统按数据调控,高效精准。”

“这套基于物联网和数据分析的智慧灌溉系统,核心在于‘精准’。”八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耿伟说,系统通过布设在田间的传感器实时监测墒情、苗情,结合智能配水装置,实现按需调控、定量施灌,“确保棉花在合适的时间获得合适的水肥供应。”

科技赋能的成效立竿见影。数据显示,智慧灌溉实施后,八连棉田灌溉用水量减少15%,化肥利用率提高15%,棉花亩均增产超过6%,人工投入和整体生产成本降低了。“棉株普遍增高,结铃率显著提升,棉桃数量增加近两成。”耿伟说。

这一变化源于试点的成功。2024年,在五师和八十一团支持下,八连开展智慧灌溉试点,试验田收获期亩产显著提升,水肥利用效率和管理效能同步优化。尝到“甜头”后,今年,八连将智慧灌溉面积由百亩级扩展至1040亩。

“智慧农业让种地更轻松、更精准、更高效,更让职工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耿伟说,八连将持续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推广智慧农业技术,推动种植模式向现代化升级。

如今,智慧灌溉的科技“活水”不仅润泽着八连的千亩棉田,更“激活”了八十一团农业生产的新动能。作为五师智慧农业推广的典型样本,八连的实践为加快农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科技正以可见的速度,转化为职工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生态果园尽显“科技范儿”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赵宝山 通讯员王晓燕、李雪鹏

盛夏时节,十三师红星二场八连的枣园在艳阳下铺成一片油亮的“绿海”。枣叶闪着油光,八连职工陶权蹲在树根旁,拿出手机对着缀满青果的枝头拍视频。

十三师红星二场八连职工陶权在给枣树抹芽(摄于7月2日)。王晓燕 李雪鹏 摄

“你看这枣子,用了辅酶酵素后坐果率高得很,今年估计能多收2.4吨!”陶权蹲在枣树下,扒开土壤指给记者看,“以前这土板结得像砖块,现在松得能插筷子,全靠科技给地里‘舒筋活血’了。”

种了十几年地的陶权,曾是连里有名的“经验派”。2024年,团场推广辅酶酵素技术时,他蹲在地头瞅了三天,心里直打鼓:“怕花了冤枉钱,咱职工挣的是土坷垃里的辛苦钱。”

直到看到技术人员手机里的对比图,左边传统施肥的枣树落花落果,右边滴灌酵素的枣树挂满幼果,他才咬咬牙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去年40亩地试下来,亩产多了40公斤,裂果率降了15%,收购价每公斤多卖2元钱,整整多挣1.6万元!”陶权说。

陶权翻出一本磨边的笔记本,上面记着密密麻麻的数据:“3月15日,土壤pH值7.2,施酵素A配方;4月20日,有机质含量提升1.2%,坐果率比去年高10%……”这些曾经让他头疼的“洋数据”,如今成了种地的“金钥匙”。

最让陶权省心的是,自己不再“扛着化肥满田跑”,而是“手机下单订营养液”。技术员带着土壤检测仪到地头,当场根据数据生成配方,滴灌系统一开,营养液就精准送到每棵枣树的根系旁。

“以前施肥全凭经验估摸着来,现在就像给枣树‘点餐’,啥时候该补氮、啥时候该加磷,算得明明白白。这就好比给枣园装了‘智慧大脑’,省事儿还高效!”陶权咧嘴笑,“现在每亩少施20公斤化肥,成本降了150元,红枣品质却达到了绿色食品标准,收购商见了直夸‘果型周正、糖度够’。”

陶权的枣园如今成了连里的“露天科普课堂”。每逢农忙,周边职工拎着马扎来取经,他就捏着枣花讲:“你看这花多密,全是酵素的功劳。今年60亩地全用上了,按市场价能多挣3万元!”

这背后,是团场搭起的“变废为宝”产业链。2024年,红星二场联合企业成立新星市绿田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将养殖场的粪污送入发酵罐,通过微生物发酵和酶解技术转化成有机营养液。

“以前粪污堆着臭烘烘,现在每吨能产出1.1吨营养液,既治理了污染,又成了地里的‘宝贝’。”新星市绿田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王建明指着运转的设备说,这套系统每年能处理2万吨粪污,产出的2.2万吨营养液可以供给团场80%的农田。

团场农业部门的数据更亮眼:辅酶酵素技术推广两年间,职工亩均节本提质增收400元,化肥使用量减少25%,土壤地力平均提升一个等级。为了让科技红利惠及更多人,团场在9个连队建了试验示范基地,配备无人机植保、智能灌溉等,还和科研院所合作把实验室搬进田间。

“我们就是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职工实打实挣到钱。”红星二场农业和林业草原中心党支部书记、产业促进中心主任朱钰龙说。

日头偏西,枣叶沙沙作响。陶权摸着核桃大小的幼果,眼里闪着光:“你看这青果,哪里是普通枣子啊,分明是科技洒在地里的‘金豆子’!”

从凭经验到靠数据,从买化肥到订营养液,陶权的“科技账本”越算越明白:当田间地头扎进科技的根,枣树上就会长满致富果,数都数不清。

小蘑菇住进“空调房”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段若冰 通讯员叶云清

7月1日,烈日炎炎,二师二十九团新疆万雨食用菌蘑菇智慧方舱种植基地内,却藏着一片清凉世界。推开智慧方舱厚重的门,带着湿润菌香的凉气扑面而来,瞬间隔绝了室外的热浪。

二师二十九团新疆万雨食用菌蘑菇智慧方舱种植基地内,深圳万雨集团总经理商东升在察看蘑菇长势(摄于7月9日)。叶云清 摄

舱内景象宛如科幻农场:一根根菌棒整齐排列在立体层架上,圆润饱满的平菇在精准调控的微气候中舒展生长。几名工人穿梭其间,手指轻旋便将达到采收标准的蘑菇采入筐中,动作娴熟利落。

深圳万雨集团总经理助理柴尊思轻点控制屏,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监测数据即刻显现。“平菇娇贵,环境参数稍有偏差,品相和产量就会大打折扣。智慧方舱相当于给它们建了一个‘精装空调房’,生长所需的各类要素都锁定在最佳区间,种出的菌类品质优、产量高。”柴尊思说。

作为二十九团招商引资项目,新疆万雨食用菌蘑菇智慧方舱种植基地由深圳万雨集团与二十九团国资公司共同投资建设,30座白色方舱如堡垒般矗立在荒漠中。依托尖端生物工程与智能控制技术,这里不仅为食用菌打造了“风雨不侵”的生长环境,更让珍稀菌种跨越地域限制在边疆地区扎根。

小蘑菇撑起大产业。引进食用菌蘑菇智慧方舱是二十九团借科技优化农业结构的探索。今年,二十九团国资公司创新采用“连队入股”模式,汇聚连队集体资金620万元建成方舱,整体租赁给深圳万雨集团运营,固定资产年收益稳定在5%。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沉睡的集体资本被智慧农业唤醒,流淌出共富活水。

二十九团国资公司经理马建萍告诉记者,目前首批5座方舱满负荷运转,月均产鲜菇3吨,产值达3万元。7月底30座方舱全部投运后,产能将大幅跃升。

“与传统菌菇种植方式相比,智慧方舱种植优势太明显了。”二十九团十一连职工付金山说,“高度智能化的独立生态系统能促进菌菇快速生长并提高品质,减轻人力的同时还延长了菌菇的生长周期。我看好食用菌智慧种植的前景,计划承包一个智慧方舱种植蘑菇。”

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困局,正被食用菌产业“短平快”且可复制的特质破解。智慧方舱可根据原料与市场“移动就位”,资源配置灵活高效。

“未来,公司会统一提供优质菌种包,免费给种植户,产出的蘑菇全数回收。”深圳万雨集团总经理商东升说,“公司计划投资1.5亿元,打造日产10万棒的菌包中心、深加工车间及250座智慧方舱集群。”一条贯通菌包生产、科学种植、深度加工与销售的产业链正加速形成,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融入现代化大市场。

无人机“飞防”保丰收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郑瑶

装药、起飞、悬停、喷洒……7月12日,数台大疆T70植保无人机轰鸣着掠过金黄色的向日葵花海,雾化农药如薄雾般均匀洒落。在十师北屯市的广袤农田里,正奏响现代农业的“智慧变奏曲”。

田间管理关键期,植保无人机成为农业生产提质增效、绿色增收的“好帮手”。在十师一八三团种植户潘东泉的辣椒地旁,技术员按比例配制药液、设定飞行航线及参数……一切准备就绪后,在技术员的遥控操控下,一架装满混合药液的无人机腾空升起,依托北斗导航精准定位,沿预设航线在辣椒田上空匀速飞行,有条不紊地完成喷洒作业。

“过去打药,四处请人不说,钱花了,还担心效果。如今天上‘飞’来帮手,省钱省时更安心!”潘东泉望着空中穿梭的无人机,感慨万千。不到一个小时,50亩朝天椒植保作业便已完成。在团场,无人机不仅解放了职工的双手,更让连队青年看到了躬耕的新可能,越来越多“新农人”被指尖上的耕作方式吸引,回到连队。

植保无人机搭载的智能导航系统,可精准控制飞行高度、速度与喷药量,作业效率达每分钟2.5亩至3亩,是传统人工的30倍以上。同时,无人机采用高压雾化喷洒技术,药液附着率提高40%,农药用量却减少20%。精准喷药既减少浪费与污染,更筑牢了秋粮丰产的“防护网”。

与人工和大型机车作业只能在白天进行不同,无人机的“战斗力”在夜间更凸显。农技人员解释道:“夜间害虫活跃,叶片气孔张开,药液吸收效果更佳。”借助夜视导航系统,无人机可昼夜作业,病虫害防治效果提升近三成。

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指尖轻点遥控器”,如今,无人机手这一职业在团场飞速兴起,他们熟练操控设备服务周边地块,让分散的小块农田通过规模化“飞防”焕发新生。植保无人机的普及正是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缩影。近年来,智能农机、物联网监测等技术加速落地,十师传统农业正经历高效精准的绿色转型,“土专家”与“新农人”携手,用智能设备与前沿技术让农田管理更加科学精细。

“一台无人机能顶十几人劳作,破解了劳动力短缺难题,让农业成为更有奔头的产业。”十师北屯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当越来越多“新农人”手握“科技利器”深耕土地,一幅智慧农业的新图景正在团场连队徐徐铺展。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075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