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李秋萍
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这一重要论断为我们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联系,在新征程上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思想引领和实践指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精神滋养。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在治乱兴衰的历史进程中留下许多内蕴丰富、体系完整、逻辑严密的文化思想,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今天,这些文化思想和理念仍然可以指导现代化建设,值得我们不断学习和体悟。正如“一带一路”倡议将丝路精神与互联互通相结合,古代商贸智慧被赋予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新内涵;脱贫攻坚中“扶贫先扶志”的理念,将“上下同欲者胜”的传统精神锻造成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的集体意志。这些实践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绝非静态遗产,而是通过“第二个结合”的深入推进,实现了从精神基因到实践路径的跃迁,为全球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独特的文化视角。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智慧,是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应当精心采掘、创造性运用的智慧宝藏。
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时代活力。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将“物质富足、精神富有”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两极分化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中,自觉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和践行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针,深刻揭示了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新时代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所追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就是要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持续推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则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文明,与现代化交互砥砺,不断焕发出旺盛蓬勃的生命力。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互鉴,既是对二者辩证关系的深刻把握,更是文化主体性在新时代的生动实践。奋进新征程,我们要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当代社会相适应、同现代化进程相协调,奋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不断丰富中华文化宝藏,努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坚持守正创新、固本培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更好发挥育人化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作用。
(作者单位:兵团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