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花开 籽籽同心丨藏族儿子和他的100位“兵团爸妈”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陈琼 通讯员张培丽
“善海,你下周还来跟我聊天吗?”7月18日,双河市怡心养老院的大厅里,92岁的李瑞须老人紧紧攥着祁善海的手,布满皱纹的脸上满是期盼。
“放心吧,阿姨,一定来!我还要给您带爱吃的桃酥。”祁善海俯身点头,笑意从眼角的细纹里漫出来。
这样的场景,时常在双河市怡心养老院上演。
7月2日,在第五师怡佳养老院,祁善海与老人们一起参加娱乐活动。张培丽摄
今年52岁的祁善海是一位从青海高原走出的藏族汉子。谁能想到,眼前这位西装笔挺、谈吐儒雅的企业家,25年前还是个攥着皱巴巴车票闯荡新疆的穷小子。
2000年冬天,27岁的祁善海裹着单薄的棉衣,辗转三天三夜从青海来到五师八十一团。为了生计,他在团场四处打临时工,哪里有活计就到哪里。
回想起初到兵团的日子,有挥之不去的辛劳,也有突如其来的温暖,尤其想起那一碗热腾腾的饺子,这个藏族汉子红了眼眶。
“刚到兵团的那年腊月二十九,我把干活攒下的钱全寄回了老家还账,兜里就剩两块钱,在商店赊了把挂面、一颗白菜。” 祁善海回忆起那段日子,语气里还带着些微涩。
那天他正蹲在地上择白菜,房东王美英阿姨端着个青花大碗推门进来,碗里的饺子冒着热气。
“那饺子咬开的瞬间,肉香混着韭菜的鲜气直往嗓子眼钻,心里像揣了个小火炉,眼泪就这么吧嗒吧嗒掉进碗里。”祁善海的声音低了些,“阿姨说‘过年哪能不吃饺子’,还塞给我一块五花肉。”
后来,祁善海腿受伤卧床,八十一团二连职工李宏恩提着一篮子鸡蛋来看他;半夜发烧,是热心的邻居开车把他送到医院......这些带着温度的善意,在他心里种下了一颗慈善的种子。
扎根兵团后,祁善海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韧劲闯出名堂,成了五师双河市小有名气的企业家。而当年在心底悄悄埋下的那颗慈善种子,早已抽枝展叶、枝繁叶茂,长成了庇护他人的“参天大树”。
为了把善意落到实处,双河市怡心养老院里的100位老人成了他心头最深的牵挂。每周三下午,他的车会准时停在养老院门口。后备厢里常年装着青海老家的牦牛肉干、刚出炉的桃酥,偶尔还会有给行动不便的老人准备的防滑袜,满满当当都是心意。
端午节,祁善海在养老院于老人一起包粽子。张培丽摄
“善海一来,养老院里的笑声就没断过。”院长薛建龙指着活动室墙上的照片说道。照片里,祁善海正低着头给老人们剥橘子,围坐的老人们眼角眉梢都堆着笑。
李瑞须老人总爱拉着祁善海讲当年住地窝子开荒的故事:“雪水煮麦粒当年夜饭,开春手指冻得握不住坎土曼……”祁善海就静静听着,认真回应说:“你们开垦了绿洲,我们这代人要守护好绿洲上的家。”
祁善海对老人们的牵挂,化作了日常里细致入微的关心关爱。他发现老人们起身时总扶着墙挪步,便自费5万元给每个房间加装了防滑扶手;有老人念叨想吃沙枣馍,他第二天就开车跑遍团场找老手艺人学艺。
多年来,他的脚步遍布五师双河市每个养老院,累计投入超18万元改善老人生活——换防滑地板,确保老人们走路不打滑;添康复器械,方便老人们锻炼身体;请理发师上门服务,让行动不便的老人也能清爽生活。
“老人们盼他来,就像盼自个儿的孩子。”薛建龙记得,去年祁善海出差半个月,82岁的张红英老人每天都站在门口张望,念叨着 “善海咋还不回来”。而祁善海的后备厢里,总有老人们回赠的沙枣花馍、自家的瓜果。
从当年那碗热腾腾的饺子,到如今走廊里不舍的牵手;从身无分文的打工仔,到100位“兵团爸妈”的藏族儿子,祁善海把兵团人给的温暖,酿成了跨越民族的绵长情谊,在戈壁绿洲上静静流淌。
“这些老人在我心里头,早就和自家爸妈没两样了。”祁善海说,“当年我一个外乡人在这儿,是兵团人把我当亲人对待,现在我有能力了,能给大伙儿搭把手,陪老人们唠唠嗑、多坐会儿,心里头特别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