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新风“出圈” 幸福生活“出彩”
编者按
理论宣讲如何入脑入心?民生难题怎样精准破解?文明共识如何凝聚成力?兵团文明实践给出了生动答案。
从接“地气”的政策宣讲,到暖“心坎”的惠民服务;从“家门口”的文化盛宴,到解民忧的实事清单……兵团各师市以文明实践阵地为依托,将“引领力”融于乡音土话的理论传播,把“凝聚力”聚在志愿服务的点滴行动,用“号召力”推动移风易俗的深入实践。这些围绕“凝聚群众、服务群众”展开的探索,不仅解开了群众的急难愁盼,更让文明种子在兵团大地生根结果,绘就出共建共享的幸福画卷。
“‘红领巾小课堂’开课啦”
谢雪倩、张国锋、郭曼玉
“大家早上好,我们的‘红领巾小课堂’从今天起正式开课啦……”7月7日,十三师黄田农场朝阳社区“红领巾小课堂”热闹开班,55名儿童、青少年报名参与,开启了充实的假期生活。
7月7日,在十三师黄田农场朝阳社区开设的“红领巾小课堂”上,返乡大学生、志愿者为孩子们辅导功课。张国锋 摄
为丰富儿童青少年的暑期生活,减轻家长压力,黄田农场朝阳社区开设“红领巾小课堂”,通过课业辅导与趣味课程相结合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交到新朋友。“我每年假期都来,今年课程内容更丰富有趣,能学到好多东西。”学生尚政轩说。
“平时上班忙,这个课堂既能让孩子写作业,又能参加趣味活动,替我们减轻不少负担。”家长彭珍平的话道出了许多家庭的心声。小课堂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安全有趣的学习环境,更解决了家长的看护难题,让他们能安心工作。
今年,“红领巾小课堂”课程设置兼顾实用性与趣味性。每日上午,社区志愿者免费为孩子们提供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辅导,帮助孩子们巩固学业;下午则开设涵盖非遗手工、艺术鉴赏、红色电影赏析等特色课程,还新增了防溺水宣传、心理健康讲座、消防演练等实用内容。
“今年是‘红领巾小课堂’开设的第5年,与往年相比,课程根据孩子们的实际需求进行了改进,就是想通过形式多样的课程,拓宽孩子们的视野。”黄田农场朝阳社区党支部副书记、居委会主任葛亚楠说。
课堂的顺利运转,离不开返乡大学生的助力。朝阳社区积极组织辖区返乡大学生担任辅导教师,在为孩子们答疑解惑的同时,也为大学生提供了社会实践的平台。
“在这里和小朋友一起学习、做游戏,既能提升个人能力,又能丰富暑假生活,很有意义。”返乡大学生、志愿者屠新宇说。
从家长的“难题清单”到孩子们的“幸福账单”,“红领巾小课堂”让社区的“小空间”变成了成长的“大课堂”,不仅精准解决了家长们的暑期托管难题,更提升了职工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们将持续探索创新志愿活动服务机制,为孩子们提供更优质、更丰富的假期活动,助力他们健康成长。”葛亚楠说。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在哪里”
梁萍菁文/图
7月18日,八师石河子市东城街道48社区的“东城@小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蜂鸟骑手阿布都·舒库尔趁着给电瓶车充电的间隙,将水杯加满。“这里设施齐全,每天中午我都会来这儿放松一下。”阿布都·舒库尔笑着说。
八师石河子市东城街道开展“文明实践·东城有约”“工”益行活动,图为志愿者在修理电动车(摄于4月27日)。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在哪里。”东城街道秉持这一理念,以“标准化阵地、特色化活动、精准化服务”为着力点,让各类志愿服务蓬勃开展。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为核心,不断向周边社区辐射的“一中心多站点”特色文明实践网络新格局已逐步形成。
标准化阵地
让文明实践走深走实
“这里环境温馨干净,文化氛围浓厚,书籍种类丰富,周末我常来这儿学习、阅读。”凤凰嘉苑社区居民杨雨菡说。
走进凤凰嘉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一个个场馆犹如温馨的小家,令人倍感舒适。从城市会客厅、国学分院到军垦精神传承馆,每个场馆都有独特主题,成为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东城街道因地制宜,利用现有空间,将其打造成宣传思想文化、凝聚人心的前沿阵地,这是“新时代文明实践+”2.0版的生动体现。
凤凰嘉苑社区企业、商业综合体众多,年轻“上班族”集中,且多数人晚上才有闲暇时间。针对这一情况,社区依托石河子老年大学,开办晚间民族舞、瑜伽班等,为年轻人提供“充电”机会。“贴合青年人需求的活动设置与时间安排,广受好评,许多活动一发布,名额就被‘秒抢’。”凤凰嘉苑社区党委书记王若茜说,“目前,街道正通过动态调整服务时段、优化人员配置、开发特色项目,全力推动文明实践向全时段响应、全场景服务、全人群参与的‘新时代文明实践+’3.0版迈进。”
志愿者摆摊设点
让文明创建有里有面
“这个‘集市’真不错,赶集的同时还能享受各种服务,既接地气又充满人气!”6月22日,在东城街道马家坪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广场上,“文明实践·东城有约”志愿服务大集热闹开市,30多个志愿服务摊位积极“吆喝”,为居民提供服务。
服务大集上,既有军垦特色产品展示、非遗艺术传习,也有理发、家电维修等便民服务,吸引众多市民踊跃参与。
“文明实践·东城有约”是东城街道今年推出的文明志愿服务集市品牌。活动借鉴传统赶集形式,融入“组合式、游园式、互动式”理念,让群众在“集市”中享受多元服务。街道还将每月22日定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日”,每月确定一个主题,吸引更多居民走出家门,共沐文明之风、共享文明成果。
“志愿服务关键在于行动,贵在传递,只有将志愿精神融入职工群众日常生活,才能真正引领新风尚。”东城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负责人关丽娜介绍,街道将志愿服务与职工群众需求紧密结合,让志愿服务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如春风化雨般滋润人心。
“启明星”志愿服务队是一支由58社区培育起来的社会组织,成员们大多是宏利物业服务人员。看到“文明实践·东城有约”志愿服务的招募令后,他们主动报名摆摊,提供免费维修服务。
“家里的高压锅坏了好久,现在终于能正常使用了。我回家再找找,看还有没有其他需要修理的家电。”市民杨青春拿着修好的家电,开心地说。通过群众点单、实践所统单、实践站派单、志愿服务队伍接单摆摊,实现需求精准化、对接专业化、服务实时化。
守护“一老一小”
让文明风尚见行见效
每到暑假,如何合理安排孩子的暑期生活,成为很多双职工家庭的难题。东城街道灵活整合公益资源,将文明实践场所打造成集老年活动与少年儿童暑托于一体的全龄友好空间。
7月10日上午9点半,东城街道63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老兵书画室内,书法课准时开课,授课老师是社区退休居民陈旭华。“自从社区开设暑托班,我作为‘主理人’,每周都会来教孩子们练习书法。”陈旭华说,很多像他一样的老人都愿意为孩子们授课,既能丰富退休生活,又能为孩子们做点实事。
发挥身边能人带头作用,用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多方参与热情,相互带动,东城街道这种“主理人”模式,已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3.0版”的重要一环。
在63社区,“银龄互助”志愿服务队为小区高龄老人提供打扫卫生、陪聊等服务。在马家坪社区,石河子大学法学院教育关爱实践团开展暑期课外辅导等服务,为双职工家庭排忧解难。“通过参与文明实践活动,我不仅学到新知识,还能用所学服务更多人。”“00后”志愿者王梓桐说。
东城街道不仅发动群众力量“以人带人”,还吸引专业部门加入,提升服务质量,让“文明实践+”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善治密码”。
从石河子第三人民医院组建的“义诊服务队”,到八师中级人民法院的“法官工作室”,再到东城街道社保所的宣讲服务队……近年来,东城街道先后成立20支由专业部门牵头的志愿服务队,这些“内行人”成为职工群众身边的“贴心人”。
今年以来,东城街道创新开展“文明实践+军垦文化传承”发展模式,通过深入挖掘本地特色文化、建设军垦精神传承馆、组建“寻访老军垦 传承兵团魂”志愿服务队等,将军垦文化融入街道发展,不仅提升了文化内涵,还为文明实践注入新活力,为辖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
“让‘志愿红’成为最温暖的底色”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张婷婷 通讯员宋亚丽
“以前听政策宣讲要跑远路,现在社区每周都有活动,还能学技能、看病咨询,特别方便!”七师胡杨河市天北经济技术开发区英华里社区居民王红梅的感慨,道出了群众对文明实践阵地的认可。
7月8日,七师天北城投物业“红细胞”志愿服务队队员正在进行日常保洁工作。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张婷婷 摄
近年来,七师胡杨河市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为抓手,坚持“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的理念,构建起“中心—所—站—点”四级服务网络,打造出理论宣讲有深度、志愿服务有温度、文化惠民有力度的“文明实践服务圈”,切实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走进胡杨河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已融入职工群众的日常生活。目前,师市已建成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2个实践所、203个实践站,并延伸至企事业单位、主题公园等36个实践点。这些阵地不仅是理论宣讲的“大课堂”,更是文化惠民的“大舞台”、民生服务的“前哨站”。
“作为一名宣讲员,我最大的心愿就是通过自己的讲述,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兵团精神。”7月17日,师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关工委”)“胡杨银铃”宣讲工作室宣传员魏中平,在英华里社区开展“弘扬兵团精神 讲好兵团故事”宣讲活动时动情地说,“那些感人至深的兵团故事里,饱含着老一辈兵团人的忠诚与担当。我们要把兵团精神宝贵财富传承下去,让兵团精神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
今年,师市创新打造了“理润七师”理论宣讲特色品牌,通过组建多元化宣讲队伍,用“小故事”阐释“大道理”,以“乡音土话”传递“时代新声”。
魏中平所在的师市关工委“胡杨银铃”宣讲工作室就是其中之一,现有骨干成员17人,自成立以来,积极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事业单位,累计开展宣讲58场,受众达2000余人次。
师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侯新丽说:“我们将持续擦亮‘理润七师’宣讲品牌,依托品牌激活银铃宣讲工作,推动其做实做强、走深走实,让宣讲影响力不断提升。”
群众需求在哪里,志愿服务就跟进到哪里。师市将文明实践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推动志愿服务精准化、常态化、便利化。
“一个电话,服务到家。”是天北城投物业“红细胞”志愿服务队队长袁秋萍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袁秋萍所在的天北城投物业“红细胞”志愿服务队,是天北城投物业公司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平台组建的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环境整治、关爱帮扶等活动。
“他们经常来家里打扫卫生,给我帮忙跑腿,我心里特别温暖。”家住普罗旺斯小区,常年被病痛折磨的居民李海燕说。
今年以来,天北城投物业公司的4支志愿服务队伍,常态化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目前,党员职工志愿者达89人。今年以来,累计开展活动26次,参与人次达346人。通过一系列志愿服务,团队积极践行城投物业的社会责任,为推动社会文明和谐发展注入了动能。
“我们将进一步与社区联动,针对困难群众的实际需求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以更精准的举措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让‘志愿红’成为最温暖的底色。”天北城投物业“红细胞”志愿服务队队长袁秋萍说。
微光成炬,凝成星河。这样的暖心故事在七师胡杨河市比比皆是。2024年,师市612支志愿服务队围绕乡村振兴、社会治理、关爱老人和留守儿童等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3000场次,服务职工群众20万人次,持续培育特色志愿服务项目78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