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看四师可克达拉市如何以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来源:兵团日报时间:2025-07-24 09:19:11 作者: 编辑:李佳莹 责任编辑:许灏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

——看四师可克达拉市如何以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洋 常驻记者左洁 通讯员沈睿燕、闫歌

7月的伊犁河谷,暑气裹挟着麦子的清香在四师可克达拉市的田野上蒸腾。收割机驶过金色的麦田,智能大棚里的樱桃番茄泛着玛瑙般的光泽,酿酒葡萄架下的滴灌带正精准输送着水分——“三夏”生产的热潮中,科技正不断解锁农业生产的“新密码”,职工群众从“会种地”变为“慧种地”,农业新质生产力在垦区大地蓬勃脉动。

大棚种植提“智”增效

在四师可克达拉市润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番茄大棚内,工作人员在修剪番茄枝(摄于4月20日)。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洋 常驻记者 左洁 摄

7月12日清晨7时,可克达拉市润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智慧农业园区内已响起机械运转声。技术员苏小龙走进中控室,指尖在触摸屏上轻轻滑动,215亩温室大棚的温度、湿度、光照数据便在大屏上形成实时图谱。“你看这组曲线。昨晚降温系统自动启动了三次,把棚温稳定在22摄氏度上下。”他指着樱桃番茄种植区的参数说,玻璃幕墙外的太阳越升越高,棚内的温度却清爽宜人。

走进1号示范棚,无土栽培架上的番茄藤蔓沿着智能轨道向上攀爬,根系在椰糠基质中舒展,悬挂的果实如彩灯般整齐排列。熊蜂在花丛中振翅的声音清晰可闻,这些“授粉专家”正替代人工完成精细的农活。

“以前在老家管理大棚作物的时候,凌晨三点就得起来卷棉被调温,现在躺在宿舍就能用手机远程操控。”苏小龙蹲下身,拨开叶片让记者看底部的二维码,“扫码就能看到从育苗到采收的全过程数据,北京的超市就认这个。”

“科技兴农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乘法。”可克达拉市润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汤跃指着园区的效益数据说,1.5亿元的投入,带来的是年销售额1500万元、带动150户职工增收的连锁反应。同时,它改变了农业的生产方式和种植户的思维模式——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从“依靠经验种植”到“依靠数据种植”,从“单打独斗”到“集群发展”。

凭借稳定的高品质与持续供应能力,该公司的串收番茄成功叩开港澳市场大门。今年以来,串收番茄已销往港澳市场150余吨。

这种“躺着种地”的模式,正在改变周边职工的观念。六十六团二连职工张宁新建了车厘子大棚,“你看这智能水肥机,设定好配方就自动施肥,以前我都是凭经验浇水施肥,现在全看数据说话。”他摘下一颗刚成熟的车厘子塞进口中,果汁甜得他眯起眼睛,“这果子能卖到80元一斤!”

今年以来,四师可克达拉市各团场掀起设施升级热潮——新建的91座生姜大棚采用地下温控技术,打破北方生姜种植周期限制;210座食用菌大棚引入恒温培育系统,让平菇、香菇实现全年量产;30座西瓜大棚配套防雹网和滴灌带,亩产不断提升。目前,这些新建大棚已全部投产。与此同时,四师可克达拉市对老旧设施的“焕新工程”同样成效显著。通过加固棚体、更新水电线路、加装智能设备,97座闲置多年的老旧大棚重新“苏醒”。

林地里长出“致富果”

7月18日,在四师六十一团油桃园里,果农们在分拣油桃。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洋 常驻记者 左洁 摄

7月12日午后,走进六十七团酿酒葡萄基地里,紫红色的果实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技术员张银波蹲在葡萄架下,用糖度仪测量着果粒的糖度说:“现在的糖度是19.5度,离酿酒标准的22度还有点距离。”他身后的木质格架板上,葡萄藤像列队的士兵般整齐排列,滴灌带顺着藤蔓根部蜿蜒,每株葡萄的间距精确到60厘米。

“10年前可不是这样。”张银波蹲在葡萄架边,手指轻轻拂过翠绿的藤蔓,语气里带着感慨,“那时候施肥全靠人工开沟埋肥,一锨一锨地往土里送,累得人直不起腰;浇水也麻烦,虽说用的是滴灌,但设备简陋得很,管道经常堵,水流不均匀,要么这边旱着,要么那边积了水,全凭经验盯着调。”

张银波站起身,望向田垄间整齐排列的管道和传感器:“你看现在多省心——水肥一体化系统连在土壤传感器上,地里缺多少水、少多少肥,屏幕上看得一清二楚,机器自动就把量调好了,精准得很。就连修剪枝条都换了专用的电动工具,比以前用手锯、剪刀省力多了,效率也高了不少。”

在六十七团丝路酒庄葡萄庄园,发酵车间的橡木桶正散发着香气。目前,该团已经形成“酒庄+合作社+种植户”的模式,促进了葡萄产业多元化发展,拓宽了产业增值空间,让种植户切实享受到产业发展红利,实现增收致富。

在新疆景曦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苹果基地,副总经理杜兴国正带着工人检查新栽的苗木。“这些是三年生的大苗,采用矮砧密植技术,明年就能挂果。”他指着土壤检测报告说,“这片地光是改良土壤就花了半年,每亩施入8吨有机肥,pH值调到最适宜苹果生长的6.5。以前种苹果是‘广种薄收’,现在是‘精耕细作’,每亩地的投入增加了,效益能翻几番。”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带动林果基地加速升级。截至目前,四师可克达拉市新建高效果园4097亩,其中1500亩按“智能化、高品质”的更高标准提档,逐步建成集“生产+观光+研学”于一体的高标准果园。

田间地头的“科技保姆”

7月17日,大型收割机在四师六十七团麦田里收割冬小麦。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洋 常驻记者 左洁 摄

7月12日傍晚,七十一团玉米地里暑气渐渐消退。四师农业发展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王全蹲在田埂上,手里捏着一片泛黄的玉米叶,身后跟着十几个职工。“这是典型的大斑病,记住要在发病初期喷药,苯醚甲环唑稀释1500倍,每亩用水量不能少于30公斤。”他把药瓶标签凑到职工眼前说,“看清楚这个含量,别买错了。”

职工们拿着手机录着视频,七连职工王军举着一片病叶追问:“王老师,我家的玉米种的是同一个品种,为啥这边发病重?”

王全起身走到他的地块查看:“你看这地势低洼,湿度大,得提前开沟排水,我给你开个配方,今晚就得喷药。”他从包里掏出土壤速测仪,插入地里测量数据,“氮含量有点高,下茬得调整施肥比例。”

这样的“地头课堂”,王全每周要讲两三场。从春耕到秋收,他的足迹遍布四师可克达拉市18个团场,王全说:“以前是我们追着教,现在是职工抢着学,微信群里每天都有几十条咨询消息。”

从日出到日落,科技的微光在四师可克达拉市的田野上不断汇聚。它藏在智能大棚的数据流里,写在林果基地的标准手册中,映在职工们丰收的笑脸上,正以蓬勃之势,推动着这片土地上的农业生产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奏响一曲科技兴农富农的时代欢歌。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075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