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戈壁深处绽放芳华
朱丹丹、张鹏
清晨7时,玛纳斯河峡谷的风掠过中新建电力集团新疆天富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红山嘴电厂女子电站(以下简称“女子电站”)外的铁栅栏。中控室内,运行主值班员赵娇注视着屏幕上的电流曲线,指尖在操作面板上轻点。
窗外天光渐亮,室内蓝光未褪——这是女子电站班组成员普通的一天,也是该电站自2005年成立后,连续运行的又一个黎明。
三代人的坚守接力
1958年,兵团决定在玛纳斯河峡谷建设二墩电站(女子电站前身),主要承担农八师(现八师)垦区调峰与灌溉负荷。
女子电站职工在检修设备(资料图片)。红山嘴电厂 提供
女子电站原站长任卫平的师傅王春霞是最早参与二墩电站建设的女职工之一。“听师傅说,在戈壁滩上建起这座电站非常不易,全靠手上的力气和一股子韧劲。当时,没有起重机、装载机等大型机械,能用上的就是铁锹、麻绳、扁担,重活累活都得靠人拉肩扛。”任卫平说,“那时候,师傅和同事们每天都和泥浆、钢筋打交道。她们扛着沉甸甸的水泥袋,在没膝的泥浆里来回走,一天几十趟,裤腿上结着泥壳,脚磨出了血泡,也没人喊过疼。遇到沉重的钢筋,大家就用麻绳捆好,喊着号子一起往上拽。”
“我刚参加工作时,也跟着师傅去玛纳斯河捡石头修渠道。”任卫平回忆道,“那时候正是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天气,河面上结的冰至少有20厘米厚,我们就在冰面上打眼、挖渠,大伙都特别能吃苦。”
2005年3月8日,女子电站成立,首批成员53人,负责运行值班、巡检、事故处理等工作。任卫平记得,质疑声随之而来:“女人哪能管好发电机组?”
女子电站班组成员精研技术,熟悉每一台设备的运行,把发电机组管理得井井有条。从寒冬里坚持修渠,再到女子电站职工接过接力棒,这座戈壁上的电站,见证着一代代女职工的付出与坚守。
那时电站开始向半自动化转型,对从没接触过电脑的职工来说,是道难关。“第一次学半自动化监控系统,我们心里都在打鼓。”任卫平说,为了赶进度,大家不停地学习:白天跟着技术员学操作,晚上对着图纸琢磨线路。3个月后,大家终于熟练掌握了新系统。
2014年的机组改造是场硬仗。当时还是新手的冯娟,看着老职工们拿着手电筒蹲在机组旁,把137项参数一笔一笔记在本子上。改造完成的机组年发电量提高了35%,那些写满数据的笔记本,现在还存放着。
“如今巡检用平板电脑,操作集成于中控大屏,但老一辈的认真劲儿不能丢。”如今35岁的冯娟是红山嘴电厂集控中心副主任兼女子电站民兵班班长,她的办公桌上除了摆放着智能巡检设备,还有一本泛黄的笔记本——这是前辈退休时送给她的,上面记录了多年的设备运行记录。
冯娟说:“这几年电站智能化升级成效显著:集中控制中心建成后,10个人就能干以前50多人的活儿;通过智能系统检测设备参数,还能实现故障的实时预警。技术虽然升级了,但责任丝毫未减。”
2015年,女子电站推行“师带徒”制度,一师一徒签订《技能传承责任书》,以一年为期结对传技。从此,厂房里常见师徒并肩的身影:老师傅们把藏在袖口的“绝活儿” 细细拆解,毫无保留地展示给徒弟;年轻姑娘们则捧着笔记本,将那些书本上读不到的实操窍门,一笔一画认真记下。
任卫平带冯娟时,单是教她听压力钢管的细微波动来判断前池水位,就足足花了3个月。“这些声音的细微变化里,可能藏着设备的隐患。” 任卫平总这样叮嘱。她带着冯娟守在轰鸣的机房,从凌晨3时机组启动的震颤,到中午12时负荷峰值的嗡鸣,把仪表盘上每一次跳动的频率都记在本子上,连指针颤动时那几乎听不见的细微声响,都要让徒弟凑近了仔细辨听。一个用心教,一个踏实学,冯娟很快成长起来。
女子电站“90后”职工彭丽儒的爷爷曾在电厂工作,她毕业后回到家乡,也成为一名电力人。“这些年厂区建设、电站规划越来越好,我还参与过机组技改。”彭丽儒说,“现在的设备自动化程度高,操作方便,但大家心里都清楚,我们守的不只是电站,更是一代代电力人传下来的精神。”
多年来,女子电站先后获得了全国巾帼文明岗、自治区“岗位建功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从人拉肩扛到智能中控,三代电力人接力守护了67年。玛纳斯河的水还在流,中控室的屏幕依然亮着,这群“电站玫瑰”的故事,还在继续。
临危不乱与毫厘必究
“全体集合!”清晨9时,训练号角骤然响起。10名身着训练服的女职工闻声而动,迅速列队站好,整理着装、战术匍匐……一系列体能训练动作行云流水,早已成为她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女子电站职工在查看设备数据(资料图片)。红山嘴电厂 提供
作为女子电站民兵班班长,冯娟此刻正投身战术匍匐训练,每一个动作都标准规范。“我们日常训练,能熟练掌握心肺复苏、野外急救等12项应急技能,关键时刻都可以用上。”冯娟说。
2025年1月的玛纳斯河凌汛,至今想起来仍让人手心冒汗。在零下28摄氏度的严寒里,智能系统突然发出刺耳的警报——集水井控制柜出现故障,无法自动抽水,监控屏幕上的水位曲线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往上蹿,情况瞬间变得万分危急。
冯娟抓起安全帽就往现场冲,在她的呼喊下,全员快速集结完毕。“底部原本只有一台抽水泵在工作,但这点抽水量根本赶不上水位上涨的速度。”冯娟回忆道,当时大家心里都清楚,必须立刻增加抽水设备。她们四处搜寻,终于找到了一台备用泵,可那泵沉甸甸的,单凭一个人的力气根本挪不动。
“来,搭把手!”冯娟喊了一声,另外两名女同事立刻上前。三人弯腰屈膝,使出全身力气才把备用泵抬起来。她们深一脚浅一脚地将泵挪到井口,小心翼翼地往下放——一人紧紧拽着安全绳控制平衡,一人对接管道,一人连接电源。经过几番尝试,备用泵终于顺利运转起来,两股水流哗哗地冲向排水口。
“当时的情况,现在想起来都心有余悸。”冯娟哽咽道。当水位终于稳定下来,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时,才发现手脚早已冻得失去了知觉。正是这场与严寒和险情的较量,保障了女子电站的运行安全。
而在非应急状态下,这些“钢铁战士”又会化身为最精细的“设备医生”。每天两次的巡检,一次走过200多级台阶,在轰鸣的机房里分辨设备的细微异响。
“发电机正常转速是300转/分钟,哪怕有0.03毫米的振动偏差,都可能是故障前兆。”冯娟展示着她的巡检记录本,上面用不同颜色标注着温度、压力、声音的变化,“女性的细腻在这里是优势,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忽视。”
这种细腻在2024年避免了一场重大事故。彭丽儒回忆道:“在巡检时,我们就要做到‘走到哪、看到哪、闻到哪’。一次巡检中,我闻到变压器油有淡淡的焦煳味,这种气味在高温天气下极难察觉。我立刻上报并坚持停机检查,最终发现绝缘层已有细微破损,再晚两小时,可能会烧毁设备。”
事后,同事们感慨:“这鼻子比检测仪还灵!”在三班制的轮回中,48小时的值守充满挑战。中班要在深夜记录负荷变化,夜班需每小时巡查一次设备,白班则要进行日常维护。“最怕冬天的夜班,暖气再热,走到室外巡检也像掉进冰窖里。”彭丽儒说道。
寒来暑往,女子电站班组成员始终坚守在岗位上。她们用冻僵的双手紧握抢险工具,靠敏锐的耳朵捕捉设备的异常。“责任”二字,就在这严寒中的坚持里显露出坚韧,在毫厘间的专注中沉淀出精细。从应急抢险时的果敢,到日常运维时的细致,姿态虽有不同,那份担当始终如一。
从工业遗产到红色地标
“1958年,18岁的王秀兰在这里扛水泥,扁担磨破了肩膀就垫上棉花。”在红山1958文旅小镇的展厅里,讲解员杨芳的解说声清晰有力,让驻足的游客们仿佛穿越了时空。
2018年,红山嘴电厂建成红山1958文旅小镇,曾经的老旧机械摇身一变,成了工业博物馆的展品,而女子电站厂房的部分设备已对外展陈,成为这片区域极具特色的重要展陈单元。2024年,红山1958文旅小镇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成为当地传承工业精神和兵团精神的红色地标。
走进文旅小镇,“电力体验之旅”吸引着众多游客,通过生动的展示和互动,游客们能系统了解发电、输电、供电的全过程,揭开能量转换的神秘面纱。孩子们在各种电力设备模型前好奇地打量,大人们则在一旁认真听着讲解,感受着工业发展的脉搏。
红山嘴电厂举办冬至包饺子活动,女子电站职工积极参与(资料图片)。红山嘴电厂 提供
女子电站职工杨芳在工作之余,承担着义务讲解的任务。她们的故事与这些老旧机械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兵团工业发展的鲜活标本。
站在女子电站的引水前池边,杨芳的手指轻轻抚过捞冰机上布满的冰块划出的沟壑——那些交错的痕迹,仿佛还凝结着2004年那场寒潮的凛冽。“当时室外气温降至零下30摄氏度,渠水冻成了冰疙瘩,捞冰机裹着厚厚的冰甲,压根动弹不得。”
杨芳抬眼望向远处的渠坝,声音里泛起时光的涩味:“为了让捞冰机持续运转,保证电站正常发电,五个姑娘守了三天三夜。她们一手握榔头、一手握钢钎,不断敲打捞冰机上的冰块,棉手套冻成铁板,手心被冰碴扎出血,血珠还没滴落就凝结成冰;寒风如刀,刮得脸失去知觉;棉裤硬得像块板子,膝盖又肿又紫。她们困极了就靠墙打盹,石头硌得背生疼,手肿得握不住工具。摘手套时,皮肉与布料粘连,撕下的不只是皮,更是坚守的印记——只为保住那一句:电不能停。”
“曾有个小游客问我,‘阿姨,你们这里的机器会像永动机一样一直发电吗?’我告诉他,‘真正的永动机是一代代坚守的电力人’。”杨芳在接受采访时回忆道,她的话语中满是自豪。
这种坚守如同磁石,正不断吸引着年轻力量的加入。如今,女子电站班组成员平均年龄35岁,其中既有像杨芳这样守了近20年的“老兵”,也有刚入职的大学毕业生。年轻人带来新技能,老员工传下宝贵经验,新老相融,精神得到不断传承。
暮色中的玛纳斯河泛着粼粼波光,中控室的灯光与远处的星空连成一片。冯娟在值班记录本上写下当天的最后一行字:“机组运行正常。”
从1958年到2025年,67载光阴在玛纳斯河中流淌。当问及坚守的意义,冯娟指向窗外的树林:“你看那些树,孤独地长在戈壁,却把根扎得很深。我们就像它们,看似平凡,却守护着一片光明。”是的,这片土地记得她们的故事:记得冰凌灾害中冻僵的双手,记得机组改造时熬红的眼睛,记得荣誉室里奖牌的温度,更记得每一次电流穿过电网时,那无声却震撼人心的力量。
狂风再次掠过峡谷,女子电站里的灯光依然明亮。这束光里,有六十七年的坚守,有三代人的接力,更有无数的“她”力量,在戈壁深处绽放最动人的芳华。